作者:錢鋒Ben 培訓江湖特約作者
我想成為「江湖原創作家」
年底了,很多培訓負責人開始籌劃明年的培訓規劃,好的培訓規劃當然是從戰略層向下捋、或者從績效層向上捋,但很多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事實上並不具備有效的戰略規劃和完善的績效管理,因此培訓需求就會訴諸業務部門訪談。
那麼,你是不是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拿個本子就跑過去訪談了呢?顯然,這樣得到的結果大概率是無效的,或者成效較低的。
本篇文章就來聊聊如何在培訓需求訪談之前設計好一份訪談大綱。
培訓需求訪談的意義
除了培訓需求之外,凡是諮詢類的項目都會涉及訪談,想要做好訪談,我們就必須要先了解訪談的意義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績效是通過組織戰略分解而得出的具體的團隊或個人的任務目標,而培訓的意義是從人的能力層面消除績效達成的障礙。
但如果小微企業本身不具備戰略規劃和績效管理,又從何處著手培訓呢?
事實上,這些企業並非沒有戰略目標,而是由於多種原因——如市場形式、管理方式、人員能力等——而無法明確,或是在執行的過程中不斷調整。
此時就需要培訓部門負責人幫助業務部門釐清其年度的關鍵任務,以及阻礙績效達成的關鍵變量。
通過吉爾伯特行為工程模型表可以得知,影響組織績效達成的關鍵變量要有兩大類,分別是環境和個體。其中,個體變量對於組織績效達成的影響佔比為25%。
在個體變量之中,知識技能是最大的影響因素,該因素對組織績效達成的影響佔比為11%。
換句話說,培訓對於組織績效達成的影響的最大值,即為11%。
在釐清的過程中,業務部門的管理者一定會有一些主觀判斷,正是這些主觀判斷阻礙著管理者對變量的認知。
培訓需求訪談的意義就在於還原事實,找到隱藏在主觀判斷背後的,關於「人的能力層面」的關鍵變量。
比方我們在培訓需求訪談時,業務部門負責人可能會這樣說:「大部分團隊成員執行力差。」
此時,訪談者需要界定幾個模糊概念:
1、「大部分」是指誰?
2、什麼是「執行力」?
3、「差」是什麼程度?
由此,可能還會衍生幾個關鍵因素,如:
1、「大部分」以外的「小部分」成員,執行力為何不差?
2、「執行力差」會造成怎樣的後果,會否對部門績效造成決定性影響?
3、為了改善團隊執行力的問題,業務部門負責人都做過哪些嘗試?嘗試無效的原因又是什麼?
隨著問題被不斷深挖,我們就越來越逼近事情的真相。
既然訪談的意義在於還原事實,那麼,什麼樣的問題有助於還原的達成呢?
我們往下看——
還原事實的問題設計
在訪談之前,一份經過精心設計的訪談大綱尤為重要,它從訪談的起點開始,指引著這次訪談的最終目標,給訪談者一個標靶,避免由於話題過多、或追問過多而偏離主題。
訪談的起點是業務部門的年度規劃——當然,很多部門通常是沒有的,因此可以先從今年的績效達成情況說起,引導至明年的目標展望。
由於培訓需求訪談最終是希望能夠找到組織當中「關於人的能力層面」的變量,那麼最後的落腳點當然是團隊中人的知識和技能,但由於影響績效達成的因素過多,而知識技能僅佔11%,因此最終歸結到知識技能的可能性並不高。
不論如何,需求訪談最終的落腳點就應該是幫助業務部門的管理者,能夠找出業績達成的阻礙變量,如果是知識和技能問題,則交由培訓來解決,其他問題則應找到相應的後勤部門進行解決。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能夠明確,培訓需求訪談就是從「明年目標」到「阻礙目標達成的變量」的引導過程。因此,大綱問題可以做如下設計:
1、今年的業績目標達成情況如何?
2、已達成或未達成的主要影響因素是什麼?
3、明年,在樂觀和悲觀情況下,目標展望分別如何?
4、影響該目標達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5、為了達成這樣的業務目標,團隊成員應當發生怎樣的調整和變化嗎?
6、為了達成這樣的業務目標,團隊成員需要具備怎樣的知識儲備或技能嗎?
7、你計劃如何培養他們?
8、為了讓他們掌握這些知識技能,你需要設置怎樣的績效考核機制嗎?
當然,大綱只是提供了一個大概的路線,就像地圖導航一樣,防止雙方盲目。但在實際溝通過程中,往往對於某些問題需要深究,這就需要隨時調整提問的策略。
比方第一個問題:「今年的業績目標達成情況如何?」
如果對方的回答是:「今年業績我覺得還是挺好的。」此時就應當提出一個「還原性」的問題,如:「發生了什麼讓您覺得今年業績還不錯?」
再比如第三個問題,「樂觀與悲觀情況下,目標展望分別如何」,如果對方的回答是:「悲觀的話,可能會比今年的業績還要低20%左右」。
那麼則可以追問:「導致這個結果的悲觀事件可能會是什麼?」或者「出現這樣的結果的概率您預計會有多大?」
再比如第七個問題,「你計劃如何培養他們?」如果對方回答:「培訓不是你們培訓部的事嗎?」
此時則可以回應:「當然,這也是我們今天訪談的意義嘛。那麼在培養下屬的職責裡,您需要完成哪些關鍵動作呢?」
如果對方說:「聽你們的就好了」,則可以直接跳到第八個問題,不必糾纏下去。
怎樣在訪談過程中提出好問題
什麼樣的問題是「好問題」?
嚴格意義上來講,讓對方必須通過思考才能回答的,才是好問題。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訪談大綱中的第二到第八個問題,大概率是沒辦法「拍腦門」作答的。
除此之外,訪談問題的關鍵是「開放」,切忌提出選擇式或判斷式問題,比如以下問題:
「你計劃通過正激勵還是負激勵來促使團隊成員掌握知識和技能?」
「今年的業績好不好?」
「你計劃從A還是從B去培養他們?」
「你是不是覺得A因素是影響達成的主要原因?」
這樣的選擇會把對方的回答限定在一個範圍當中,不利於思考,更不利於衍生更多的可能性。
而導致我們提出這樣的封閉性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我們對自己提出的問題,提前給出了「預設」。
「你計劃通過正激勵還是負激勵來促使團隊成員掌握知識和技能?」說明你預設對方只有這兩種激勵手段;
「今年的業績好不好?」說明你預設業績只有「好」與「不好」兩種結果;
「你計劃從A還是從B去培養他們?」說明你預設了其中一個作為你的解決方案。
想要提出一個好問題,就要消除預設——這很難,但它值得。
所以,提出一個好問題的第一個關鍵點就是:不做假設的開放式問題。
第二個關鍵點是:站在更高的格局。
比如我通常會在「明年,在樂觀和悲觀情況下,目標展望分別如何?」之後,提出如下問題:
「這樣的業績,在公司總體業績中的佔比可能是多少?」
「從市場競爭格局的角度上看,你的競爭對手的業績表現與你相比可能是怎樣的?」
「今年出臺的政策,對於明年你的市場來說,會造成怎樣的影響?」等等。
提出一個好問題,還離不開第三個關鍵點:根據之前的回答進行追問。
如之前案例中的回答:「悲觀的話,可能會比今年的業績還要低20%左右」,則可以追問:「導致這個結果的悲觀事件可能會是什麼?」
如果對方回答:「可能是事件A和事件B。」那麼可以再次追問:「你可以做些什麼,來避免A或B的發生嗎?」
如果對方回答:「應該可以通過C來避免A的發生。」則繼續追問:「如果你要完成C這個關鍵事件,你需要團隊成員具備怎樣的能力嗎?」
這樣的追問,能夠幫助業務部門負責人抽絲剝繭地將業務難題呈現出來,並自主思考解決方案。
關於這個問題,歡迎留言共同探討!
- END -
安迪曼誠邀您參與2020年中國中小企業人才建設行業研究調研,完整填寫問卷後,我們會於2020年2月將價值100元的行業研究報告核心摘要發送至參與者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