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兩篇《用戶是如何把天給聊死的?》和《這四步讓你輕鬆搞定定性數據分析》分別分享了訪談中的「如何提出一個好提問」訪談後「數據收集後如何分析定性數據」,本文將分享訪談前的那些事,即:
如何從0到1設計出一份訪談提綱?
註:本文所謂的訪談提綱是指用戶研究中最常見的半結構式訪談提綱。
本文的目錄:
一、why:為什麼要設計一份訪談提綱?
二、what:一份完整訪談提綱包含哪些部分?
三、how:如何從0到1設計一份訪談提綱?
四、小貼士
很多研究人員在做調研的時候經常會遇到幾個問題,如聊high了跑題,聊忘了卡帶,數據收集上來發現某一塊問題沒有聊到等,這些問題很大程度是因為訪談前的準備不到位。今天分享訪談前一個很重要的準備工作:
設計一份完整的訪談提綱
二、一份完整的訪談提綱包含哪些內容?一份完整的訪談提綱一般包含兩個部分:一般性問題和深入問題。
一般性問題就是包含:人口學內容,用戶對產品相關的整體使用習慣,對產品一般的觀點、態度。
深入性問題就是我們每次調研需求解決的問題。如為什麼轉化率這麼低?為什麼響應率這麼低?
三、如何從0到1設計一份訪談提綱我把從0到1設計出一份訪談提綱的過程分為5個步驟:收集、排序、分解、問題、編寫。
這部分的講解會結合一個我最近做的真實項目——貨源響應項目,其中敏感問題隱去。
1. 收集作為一名用戶研究人員,我們的需求方有很多:產品汪、設計獅、運營狐,當然別忘了還有各種大boss。他們都會根據他們自己的立場和工作,提出各種各樣的需求。
如何收集?
不停的溝通溝通再溝通。這個過程主要搞定需求的前因後果,主要是三個問題:想解決什麼問題?需求方有什麼假設?如果假設證實/證偽可能會從哪些方面解決問題?
舉例:本次調研的項目是由產品和運營的同事聯合發起。他們從每天的數據中發現,地區之間的貨源響應率有較大差異,希望通過調研找出原因。如果找出相關的原因,可能會從產品和運營兩個方面解決相關的問題。兩邊的同事也會有自己的一些假設,把這些假設記下來,部分假設可以作為本次調研的假設。
2. 排序一次調研的需求經常出現是:多方提出需求,一方提出多個需求,一個人提出多個需求。對於一次調研來說,目標越明確,調研結果越好。這個時候就需要對收集而來的需求進行一次優先級排序。
如何排序?
參考比較多排序的方式:重要程度*嚴重程度。重要程度即此需求對於實現產品目標的重要性,嚴重程度即表示此問題對用戶使用軟體完成任務造成可能的嚴重性。
舉例:貨源響應低項目雖然有好多小夥伴一起發起,但是核心非常明確:地區貨源響應有差異,所以就不涉及到排序的問題。
3. 分解需求方給的需求通常是比較窄的問題,一般表現為某種現象,比如流失率高,用戶使用某功能少,貨源響應率低,希望人們多使用某功能,人們為什麼放棄購買等等,這在某種程度上只能算是問題的引發,處於需求的初始階段。研究人員需要對這個比較窄的問題進行一個分解,通過轉化為一般性問題,一般是基於目標的行為模型和認知模型,以獲得問題的根本原因。
如何分解?
將一些現象的初級需求轉化為一般性的問題。
舉例:貨源響應項目中,響應率有差異的這個問題可以轉化為:有差異的地區之間有什麼差異?有差異的司機之間有什麼差異?不響應的用戶特徵是什麼樣?司機為什麼不響應一條貨源?
4. 擴展分解後的需求還是比較抽象的一些問題,如用戶為什麼要流失。該類的問題在研究的過程中是沒辦法直接回答的,它裡面還需要回答很多相關的內容才可以構建起整個問題的答案。此時需要將該類抽象的問題進一步擴充,將它轉化為能夠直接回答的一些具體問題。
如何擴展?
使用基本的幾個擴展思路:
1) 5W2H?5W2H是最基本的擴展思路,內容分別是when、where、who、why、what、how、how much。when和where主要擴展的是使用場景。who擴展的是可能進行交互的利益相關者。why擴展的是的行為的目的。what擴展的是具體行為和具體的事項。how擴展的是認知模型和行為模型。how much 擴展的是頻率、重要性,這是為了解決優先級的問題。
舉例:用戶響應的使用場景是什麼?響應行為的利益相關者還有誰?影響者有誰?為什麼有些貨源進行響應有些貨源不進行響應,兩者有什麼差異?通常的看到一個好的貨源以後如何聯繫貨主?這幾種聯繫方式的頻率分別是怎樣的?對於司機來說哪種方式比較重要?
2) goal/do/think/feel這個思路也是更加宏觀的思路,即基於目標的行為、觀點、態度。goal擴展的是使用的目標。do擴展的是用戶與產品進行交互的行為。think擴展的是用戶對產品的觀點。feel擴展的是用戶對產品的情感態度。
舉例:司機響應行為的目的是什麼?希望達到什麼樣的目的?平常的行為習慣是什麼?一般是如何聯繫的?能夠舉個最近的例子?或者現場演示一下?聯繫過程中認為什麼因素最重要的?什麼因素最不重要?有沒有遇到過印象比較深刻的事情?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
3) before/after這個思路借鑑於一些產於生創意的方法,即研究用戶在做某個行為的時候前後的一些行為。before擴展的是某個行為前置條件,即之前會做什麼行為,達到什麼條件才能做該行為。after擴展的是某個行為的後續行為,即做完某個動作之後會做什麼事情,會做什麼行為,成功/失敗後會做什麼。
舉例:做出聯繫行為之前需要看到什麼信息?需要什麼樣條件合適才會?這些信息中哪些信息最重要?最開始看什麼信息?看信息的順序是如何的?聯繫以後一般會做什麼事情?如果聯繫以後發現不合適會做什麼?如果合適的話會做什麼?能夠舉一個例子或者現場操作一下?
4) 認知-熟悉-試用-使用-忠誠這個思路是用戶行為理論方面,即用戶對產品首先需要有一個認知、熟悉的過程,然後進行試用,試用以後決定繼續使用,最後決定是成為流失用戶還是忠誠用戶。
舉例:用戶從下載-使用-篩選-聯繫-成交的整個漏鬥的使用行為環節中,分別如何導致響應問題?是否有下載了卻沒有需求?使用了卻沒有找貨需求?篩選過程沒有看到自己想要的貨源?如何篩選的?哪些信息比較重要?篩選過程中看到哪些信息就可以進行聯繫了?聯繫的方式有哪些?各種方式分別是如何做的?聯繫的時候會問什麼問題?聯繫的結果有哪幾種?這幾種分別有什麼差異?確認了哪些問題就可以成交?成交一般會做什麼行為?
5) AARRR(Acquisition獲取用戶-Activation促進活躍-Retention提高留存-Retention獲取收入-Refer病毒傳播)這個思路是借鑑運營的思路,著眼於一個用戶的生命周期,從更宏觀的角度觀看問題。獲取用戶,促進用戶使用的活躍度,提高用戶的粘性,較少流失率,讓用戶產生更多的付費行為,最後讓用戶產品更多自傳播行為以獲取新的用戶。
舉例:這個思路的擴展和第四個擴展思路很像,都是從用戶使用行為上進行擴展,可以借鑑第四個擴展思路。
6)特殊-一般這個思路就是從更加一般的視角來看研究的問題。
舉例:比如研究打專車軟體,我們就可以擴展研究用戶打車的行為,擴展研究用戶的出行方式,擴展研究用戶的生活方式。
經過上面5種擴展的思路,我們就可以擴展出很多很具體的問題。認真觀看的小夥伴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部分問題是重複的。是的,因為這些模型分別是從不同的角度去研究用戶,部分擴展的維度是類似的。
使用建議:在真實的擴展的過程中,建議按照某一種擴展思路為主,其餘的擴展思路為輔助,增加更多能夠產生更多可以洞見的問題。
5. 編寫終於到編寫提綱的時候了。我寫提綱的思路是:從邏輯從一般到深入,內容中性無偏倚,形式分板塊。
1)邏輯:從一般到深入如上文所說,訪談提綱一般分為一般性問題和深入的問題。遵循從從淺入深,從難到易的過程。
一般性問題包含:人口學內容,用戶對產品相關的整體使用習慣,對產品一般的觀點、態度。一般性問題。
深入的問題就是通過收集、排序、分解、擴展四個步驟得到的內容,即為本次調研的最直接的問題。
2)內容:中性無偏倚關注用戶個體的過去行為、直接體驗以及當代的觀點和態度,避免使用判斷性、誘導性、二元性的語言,保持問題的開放式。
3)形式:分板塊一份訪談提綱可能會有很多內容,我們就可以根據相關的內容進行板塊化,這樣整個提綱就更加清晰,具有更好的提醒性和可讀性。
四、小貼士1. 平衡深度和廣度前段時間有朋友在後臺問:如何權衡訪談的深度和廣度的問題。
我的理解是:根據研究目的和產品階段來判斷。如果調研目標是需求類的,產品階段是早期,更加關注廣度方面;如果調研目標是解決特定問題類的,產品階段是中後期,更加關注深度方面。
2. 經常問一個問題:什麼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三個問題是什麼?)我曾經做過一個比較失敗的調研,因為研究的內容太多,在有限的時間內每個問題都沒有深入,導致研究結果就浮在表面,沒發深入去發現一些東西。
後來我學會一招,每次調研的時候都會自己一個問題:什麼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三個問題是什麼?強制給自己的研究內容排優先級。這樣的話就會更加聚焦到幾個最重要的問題。
3. 用戶分類用戶分類主要是涉及研究結果的優先級。假設研究結果出來以後,如何進行優先級排序?一個典型的做法是根據定性研究中重出現的重要性*嚴重性評估,獲取優先級。
但是會有一些人質疑:定性研究的中的樣本是如此少,你如何根據這麼少的樣本推斷總體的用戶?
我的做法是:通過一般性問題獲取用戶的大概行為情況,如人口統計學情況、用戶與產品進行交互的整體情況,通過尋找對本次研究最本質的特徵因素對用戶進行分類。結合用戶分類,對每種用戶進行行為/觀點/態度匹配,然後結合用戶的重要性*問題重要性*嚴重性,就可以得出相關的優先級。
結束語訪談提綱作為調研設計環節重要產出之一,是用戶研究人員永遠避不開的坑。本文思路遵循why-what-how的黃金圈,首先了解為什麼要寫訪談提綱,然後說明訪談提綱包含的內容,最後分享如何從0到1寫出一個完整的訪談提綱,即整個環節可以分為5步:收集、排序、分解、擴展、編寫。
建議閱讀《設計調研(第一版)》作者:戴力農
《洞察用戶體驗:方法與實踐(第二版)》作者:Elizabeth Goodman 等
《誰說菜鳥不會數據分析》作者:張文霖等
《遊戲數據分析的藝術》作者:于洋等
作者:裘才寶,用戶研究員,曾在ISAR、網易遊戲、創維擔任用戶研究工作,目前從事移動物流行業。
想要探討相關問題,可以加微信公眾號用戶研究社一起學習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