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旗下知名思想文化評論刊物《讀書》雜誌近日被曝出一個假冒「官網」。8月5日,有媒體披露了一個假冒《讀書》雜誌官網的山寨網站(www.dushuzz.cn)存在涉嫌學術欺詐的情況。對此,《讀書》雜誌副主編劉蓉林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幾年前就知道假網站在收所謂「審稿費」,編輯部每年都接到過投稿人的電話,稱自己已經交過「審稿費」,詢問稿子什麼時候能發。《讀書》雜誌編輯部曾採取過很多舉措,包括報案、投訴等,但都沒有下文,「2017年我們向百度投訴過,他們很快將假網站撤了下來,但沒過幾天又重新出現了」。
山寨「官網」不是沒見過,但這個《讀書》雜誌的山寨網站之強勢還是超出了想像。比如,被報案、投訴後,居然「沒過幾天又重新出現」;再比如,該山寨官網還曾在首頁刊發公開聲明,上演「賊喊捉賊」的戲碼:近期本網電子郵箱被不法分子盜用,冒用期刊的名義發送採稿通知,收取審稿費或版面費。這般如「打不死的小強」的山寨網站,難道真的治不了?
《讀書》雜誌沒有獨立官網,媒體查詢工信部ICP/IP位址/域名信息備案管理系統,也並未發現該網站的任何註冊信息,這家網站的「山寨」本質恐不難坐實。但問題在於,在多次報案、投訴後,其為何依然能夠「起死回生」?對於此事,相關部門顯然應該主動予以排查,不能讓這個既涉嫌侵犯其他機構權益又涉嫌學術欺詐的山寨網站繼續招搖過市。
要知道,山寨知名刊物的官網,不可能只是無釐頭的惡搞,而是有著明顯的利益訴求。事實上,這次該網站引發媒體關注,其起因就是被指「誘騙『涉世未深』的潛在作者投稿,進而通過各種方式騙取版面費」。近些年,類似的虛假期刊網站涉嫌學術欺詐的事件其實已被媒體多次報導,不少大學生成為受害者。此次事件引發關注,雖然有著山寨讀書《雜誌》官網的「噱頭」,但其本質上,依然還是虛假期刊騙取版面費。
換言之,對其查處,不僅僅是要追究其山寨他人網站的責任,更要嚴查背後的學術欺詐利益鏈。因此,《讀書》雜誌「報案兩次,都沒有結果」之後,相關部門是時候行動了。
除了需要監管部門主動出手,相關搜尋引擎是否履行了應有的把關責任,也耐人尋味。按照《讀書》雜誌方面的說法,在向搜尋引擎投訴後,該網站曾被很快撤下,但最終卻又重新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否正常?另外,媒體求證發現,在多家搜尋引擎網站輸入「《讀書》雜誌」,這個山寨「官網」都往往出現在搜索結果的顯著位置。這種狀況到底是技術性「疏忽」,還是有著其他人為操作的成分?比如,是否是「競價排名」的結果?對此,相關搜尋引擎也有必要作出回應。
山寨網站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道是山寨的,相關方面的沉默依然能讓其大行其道。一家屢被投訴、涉嫌學術欺詐的山寨「官網」居然能夠一再「復活」,騙取版面費,這是對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損害,也是在挑戰社會對於學術欺詐的容忍度。希望各方都能夠拿出負責任的態度,亮明應有的立場,也以實際行動回應舉報人。(任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