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四件大事,從目前來看,「行」能講的「故事」是最多的,也是最大的。
昨天一則新聞讓小信看到了「行」的新可能,繼共享汽車、新能源汽車領域「瘋狂燒錢」之後,國內的軌道交通終於迎來了技術突破。我國時速600公裡的磁懸浮試驗樣車在山東青島「閃亮登場」,2016年立項,經過了三年的技術攻關終於可以牛刀小試了,樣車的下線也預示著技術理論的成熟,開啟商業化路徑了。這臺樣車也主要是驗證一些理論技術,等各項技術都確認成熟了就可以開始製作工程樣車了,也就是「真車」。
有人問了,為什麼要研究這個呢,現在就有高鐵,嫌高鐵慢的還有飛機啊,這個什麼磁懸浮要想搞出來不得挺大投資啊。小信跟各位說,搞這個肯定得不少錢,而且未來要想像高鐵一樣鋪開甚至都需要上萬億的資金,但是這個磁懸浮是未來趨勢,跟晶片一樣,難搞也要搞。
在1500公裡範圍內的的城市圈之間,磁懸浮高鐵是最快的交通解決方案,有人說你這不扯呢嗎,不把飛機當回事啊,確實,絕對速度肯定沒有飛機快,但是考慮到動輒兩三個小時的候機時間,你就能算出未來理論速度600公裡的磁懸浮列車確實比1000公裡每小時的飛機快。首先高鐵站基本都會在市區內,而機場通常在城市周邊,這就省去了一部分時間,其次高鐵的上車下車肯定比候機下機快多了。
同時,磁懸浮沒有脫軌風險(抱軌運行)以及追尾風險(分段供電,每個區間只有一臺車可以運行),安全性上也比現有的軌道交通要強上不少。
按照進度,工程樣車(可以試運行)會在明年下線,2021年就會在試驗線路上調試,萬事俱備之後,就可以考慮項目上馬了,這麼一想其實也挺快的。雖然話是這麼說,但是試驗車,工程車和最後商用的列車肯定是需要一個持續的調試和迭代,啥時候咱老百姓能感受到磁懸浮的速度還真不好說。
在這個領域,目前的國際競爭確實還是挺激烈的,不光有國家在推進項目,也有公司在悶頭研發,甚至還有不少「腦洞大開」的方案。
日本目前就已經擁有了一條長達40多公裡的磁懸浮試驗線路,並且已經創出了600公裡的試驗速度,可謂走在了世界前列。傳統的工業強國德國更是直接在上海就搞起了商業化運營,只不過速度在400公裡每小時左右,還沒有達到磁懸浮技術理想的600公裡速度。
去年,英國維珍銀河的老闆布蘭森為沙特搞了一條試驗線路,據說理論上達到了700公裡每小時,這已經不是開的太快了,而是飛得比較慢而已,但是目前還只能在實驗艙裡慢慢的以200多公裡的速度試驗。
其實超級高鐵這個「腦洞」是由現代鋼鐵俠埃隆馬斯克想出來的,看看SpaceX和特斯拉你就知道了,這個人從來不缺瘋狂的想法。他要把磁懸浮列車裝進一個真空的管道裡面運行,把摩擦力降到最低,實現接近音速的速度。那可是一千多公裡每小時啊,真真正正比民用飛機還快了。就在前兩天,拉斯維加斯已經正式批准馬斯克修建一條「簡易版」的地下隧道,該隧道可以允許汽車在隧道內以250公裡每小時左右的速度運行(不是自己開,是由隧道內的運載平臺捆住汽車在隧道內移動)。
小信想,未來的出行領域一定是多樣化的,地面交通更多的是以自動駕駛的新能源汽車為主,上車之後對著屏幕說你要去哪,之後就坐那玩手機就行,而大規模的點對點的出行則交由地面以及地下的軌道交通來解決。我們這一代人,可能真的能親眼見到這一天的到來。
科技領域的「攻堅戰」爭得從來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而是頂層設計以及持續投入的定力。高鐵帶來了城市圈之間的繁榮,未來的高速磁懸浮則會改善「東西」、「南北」之間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別急,中華民族的智慧,時間會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