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檢查入海排汙口。詹果兒 攝
浙江在線4月14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江帆 通訊員 陳曉眾 詹果兒)浙江治水剿劣,是時候望向海洋了。
近日,全省第一個完成入海排汙口排摸工作的寧波,正式出臺《寧波市規範整治入海排汙口(入海河流)工作實施方案》,將於今年底前,對排摸出的1131個入海排汙口完成整治,並將於2020年底前,全面達到國家「水十條」提出的近海水質功能區標準要求。
居於東海之濱的浙江,是中國經濟最活躍的省份之一,也最先遇到了來自海洋的挑戰。「十二五」期間,寧波轄區內杭州灣、象山港、三門灣「兩灣一港」水質總體較差,富營養化嚴重,均不能滿足環境功能要求。
「五水共治」行進到第四年,無論是大江大海,還是小微水體,凡是劣Ⅴ類水體,均已被納入浙江水環境治理的藍圖。按照計劃,除寧波外,浙江其他沿海地市也將於今年底,全面完成入海排汙口整治。
直面近海汙染,浙江已經準備好了。
管住入海排汙口
寧波究竟有多少入海排汙口?
該市環保局汙防處處長費良漢在環保一線工作多年,坦言若是半年前遇到這個問題,自己還答不上來。
坐擁「兩灣一港」的寧波市,有1562公裡長的海岸線,是中國大運河南端出海口、「海上絲綢之路」東方始發港,自然稟賦的地理優勢催生了港口經濟的快速發展。2016年,寧波-舟山港貨物吞吐量超過9億噸,每年有超過兩千萬標箱的貨櫃,從這裡運往世界各地,吞吐量位列世界第一。面朝海洋,在經濟加速跑的同時,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壓力與日俱增。
嚴峻的形勢,不只存於寧波。國家海洋局今年3月22日發布的《2016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中國陸源入海汙染壓力巨大,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不佳,海洋環境風險依然突出。面積在100平方公裡以上的44個大中型海灣中,17個海灣全年四季均出現劣Ⅳ類海水水質。
「對於海洋保護,寧波動得早,但近海海域要達到功能區標準的壓力很大。」寧波市環保局汙防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寧波曾先後專門出臺《寧波市象山港海洋環境和漁業資源保護條例》《象山港區域保護和利用規劃綱要》和《寧波三門灣區域發展規劃》等,並針對電鍍、印染、造紙、化工等十大重汙染行業,開展專項整治提升行動,累計投入89億元資金,列入重汙染行業整治提升範圍的2078家企業全部完成整治。即使是在這樣的環保高壓下,「兩灣一港」水質也只能說「遏制住了惡化的趨勢」。
海洋水環境整治為何遇困?記者了解到,過去,整治僅限於監管入海排汙口,忽視了對養殖碶閘、入海河流的監管,因此,入海汙染物總量的統計和監管,基本上是一本「糊塗帳」。據寧波市海洋漁業局2014年統計,全市共有入海排汙口200多個。除卻統計途徑、統計標準不同等原因外,不可否認,還有相當部分的入海排汙口處於監管的「真空」狀態。而這本帳難清算,幾乎是全國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
陸源汙染,已確定是海洋汙染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據統計,我國入海排汙口鄰近海域環境質量狀況普遍較差,91%以上無法滿足所在海域海洋功能區的環境保護要求。2011年至2016年,歷年均有78%以上的排汙口鄰近海域水質,等級為Ⅳ類和劣Ⅳ類。
「任何汙染的防治,首先要做的,就是把環保『家底』摸清,粗放型的管理和治理,效率往往不明顯。」費良漢說,要徹底杜絕汙染,就必須管住排汙口。寧波在全省率先走出的這一步,雖然邁得辛苦,卻很值得。
盤清帳單有多難
1000多公里海岸線,10個縣(市、區),5個月時間,平均每天3小時的低潮位時間可作業,這是藏在盤清寧波1131個入海排汙口帳單背後的數字。
承擔起這次清帳責任的「帳房先生」,是寧波環保請來的第三方專業機構——浙江仁欣環科院有限責任公司。「難,太難,真的是太難了。」被問及這次調研的難度,公司副總經理、教授級高工譚大鵬一連用三個「難」字來形容。他舉例說,寧波海岸線長1562公裡,統計下來工作人員卻走了1900多公裡,這多出來的300多公裡,就是因為「路難行」。
事實上,海岸邊地形複雜,行路困難並不是最困難的地方。排查入海排汙口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協調難,才讓譚大鵬最為頭疼。有些排汙口埋設在企業內部、涉外港口、保稅區內,需要反覆協調;有些地方上的環保所技術、設備、經費有限,排汙口排出汙水成分複雜,化驗難;城市排汙管道又歸住建部門分管,常要借調原始圖紙……「原以為入海排汙口調查,僅僅是項技術活,實際做起來卻遇到各種意料之外的困難。」譚大鵬在環保系統工作近40年,這是他執行的最具有挑戰性的任務。
「最多的時候,一天要走20公裡路,工作時間全跟著潮汐表走。」公司生態規劃部部長王顯海全程參與到了這場調研中。去年9月,暑意還未褪,他和同事們走過最東面的北侖峙頭角、最北面的餘姚杭州灣海域,也踏上最南面的象山金七門和最西面的餘姚慈谿交界處。一步挨著一步,一行人從夏末走到了隆冬,完成了這場寧波歷史上路線最長、規模最大的環保調研,為寧波近岸海域汙染防治和入海河流劣Ⅴ類水整治,提供了迄今為止最真實、全面、準確的數據支撐。
「這是一次極其繁瑣的調研,並不是按著圖紙走到或看到排汙口就可以了,它常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變化,做出經驗判斷。」王顯海回憶說,在寧海某地,他和同事們發現海面下正在冒泡,當時正處於低潮位,雖然原有資料並沒有排汙口數據記錄,岸堤上也看不到排汙口。但他們還是憑藉經驗,判斷排汙口深藏於海面之下。一行人沿著海岸線查看岸上可能存在的排汙源頭,最終追查到岸上的一家水產養殖場。這樣要靠「追」才能翻查出的真相,5個月的時間裡,幾乎每天都會遇到。
不過,調研陷入困苦之時,往往是大海的瑰麗,又再次喚醒他們的信心。他們行至象山金七門的某天,由於海島偏遠,一行人清晨6時就已起身。他們向海而行,目睹三面環海、兩港相擁、礁石連綿的象山島,在晨光中初醒。站在海岸的王顯海,內心滿是衝擊而來的澎湃:「讓我們全力以赴地保護她吧!」
查清之後難管理
去年12月底,一份沉甸甸的寧波市入海排汙口(入海河流)調研數據誕生。調研結果顯示:目前寧波全市共有入海排汙口1131個,其中,入海直排口(含雨水口)393個,92個屬於非法;入海河流142條,大部分屬於劣Ⅴ類水質;入海碶閘596個,涉養碶閘達到503個。
根據調研情況,可以確定,陸源汙染物的帶入,是造成寧波近海域汙染的最重要原因。眼下,汙染物入海量仍居高不下,入海河流攜帶的氮、磷等汙染物,超過重點海域環境容量;涉海工程頻頻幹擾海洋生態系統等一系列因素,導致近岸海域、海岸帶和海島生態系統處於不健康或亞健康狀態。
與河道水環境整治相似,汙染在水裡,根子在岸上。導致寧波近岸海域、入海河流水質變差的主要原因,與快速發展的工業和養殖業有著必然聯繫。以養殖業為例,寧波涉養入海碶閘佔全市入海排汙口總量的40%以上,且排放超標現象較為嚴重,造成海水氮、磷等元素超標汙染。
涉養入海閘的整治,將是寧波下步海洋汙染防治的重點。記者了解到,寧波市相關部門將對農業、養殖等場所建設汙水管網,集中統一收集汙水後進行處理,達到排放標準後,再統一排入入海汙水管道;對一些難以整治、效益不高的養殖碶閘入海排汙口,則直接封堵,避免汙染源的輸出。同時,由於地質運動導致汙水管道破損、滲漏,相關部門將建立入海管道問題清單,對地下管道淤堵、破損、錯位、混接等問題,制定修複方案,進行整治。
「查清難,整治難,更難的是長期管。」手握這些數據,費良漢並沒有鬆一口氣,「企業是否達標排放、對環保標準執行是否到位?一些入海排汙口在荒無人煙地方,又如何實現長效管理?」在他心中,為藍色家園構築保護屏障,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每個入海排汙口,都將建檔錄入數據,最終形成一個大數據平臺。」譚大鵬說,利用數位技術,未來入海排汙口將實現信息化管理,通過統一平臺,既可詳細查看、監控水質的源頭汙染和變化趨勢,也可預測排汙帶來的變化,為政府部門提供決策依據。
日月更迭,潮起潮落。我們終究需要守護海洋,但以何種方式,又該朝哪個方向,問題的答案,一直把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