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藍色字關注「智匯閣」公眾號
人類被賦予了一種工作,
那就是精神的成長。
——列夫·託爾斯泰
引子
請各位跟我做一道心理測試題:你認為你在學校時的學習模式、學習方法和工作經驗,對現在的孩子和職場後輩,有多大的現實指導意義?是90%、50%還是10%?
很多家長和領導者,可能覺得自己在學校學到的東西支撐了自己現在的事業,所以是高度有效的,大多數人都會覺得這個比例應該在90%。
可實際上,根據社會科學研究者的數據來看,如果你是80後和90後,這個比例絕對不會超過50%,如果更早一些,那很有可能連10%都不到。
教育高地
估計很多人都聽說過,瑞典幾乎是全世界教育最超前的國家,如此頂尖的教育是怎樣的呢?
首先是教育投入。瑞典是世界上教育投入比重最高的國家,其年度文化教育經費在政府預算中佔第二位,兒童教育十分發達且具特色。
其次是教育屬性。在瑞典,初級教育比較注重孩子的生活能力和人文的培養,瑞典的孩子到12歲為止,都不會收到成績單,老師也不會替孩子們排名。學生們彼此不會互相比較、競爭。學生們最重要的任務不是得到第一名,而是超越自己和發現自己。
最有特色的是項目式教學。老師會給孩子一個課題,比如說如何在大航海時代中作為船長,帶領船隊跨越大西洋,發現新大陸。孩子需要組成幾個人的小組,設計船體承重和結構,考慮船員招募、物資配備、組織動員、獲取資金支持、設計路線、氣候影響、設置應急預案等等,最後由老師對各個小組的方案進行論證。
有意思的是,瑞典兒童教育中採取項目式教學的比例不算高,大概在20%左右,還需要搭配大量的標準教學課程。反而是給人應試教育印象的中國,項目式教學卻方興未艾,比如北京的未來學校,就已經開始大量使用項目式教學。
年輕人都在看什麼春晚?
「大概只有匠人不會怪我,與熱愛相伴,總能消除一些寂寞。也許,這磨難的一年,撤回才是正確的事,這樣,一切才會變成大家所期望的樣子吧。沒關係,我們一起祈禱吧。他們告訴我,沒關係,通向過去和未來的每一天,都有無數的責任,愧疚和告解。但只要你願意,生活依舊可以明淨純潔。日落星繁,最美的夜,我們在一起。」
獨白結束,現實畫風迅速切換為二次元畫風,隨著「戰歌起」的字幕,我們回到現實,馬上又被混合現實+杜比全景拉進了蒸汽風的賽博朋克世界。
「這個視頻把老子整哭了」、「視覺效果拉滿」、「穿梭於幻想與真實」、「你指尖躍動的電光,是我此生不變的信仰」、「你這樣讓春晚老大哥很難做了啊」,粉絲陷入瘋狂,大量字幕刷屏。
當我們還在討論拜登上臺如何影響中美關係、央視春晚哪個節目好看之時,有「後浪代表」之稱的B站(嗶哩嗶哩)的低調跨年晚會已經進行了兩年,開始逐漸成型。不過,與其說是低調,不如說是它已經引領了時代的文化前沿,根本不在乎那些不關注它的用戶。
虛擬偶像、國風漫影、後工業時代、次元混剪等思路被用在整場晚會之中,最終B站這場「小規模圈內人士的跨年晚會」——2020最美的夜,播放量超過了1個億,這還只是站內流量,並不包括跨平臺觀看、轉發和下載。B站的粉絲都自嘲說自己是「小破站」,可實際熱度,早已吊打各大衛視。
優秀年輕人擅長的可不止是娛樂。經濟學家何帆老師在新作《變量3》中提到自己的一位學生在朋友圈更新學習《毛澤東選集》心得的事兒,我們會認為一個年輕人對這種嚴肅學問的理解是什麼?是大喊「毛澤東思想萬歲」這樣的「紅小兵宣言」嗎?
「照顧部隊和兵團的組成問題——分線和選手性格」、「照顧各個作戰階段之間的關係問題——依據強弱勢期拿資源,大龍小龍防禦塔」、「照顧兩個戰役之間的問題——團戰滾雪球」、「照顧我方和敵方全部活動之間的關係問題——視野、進攻壓力和防守壓力」。
看得懂嗎?這就是他結合毛澤東思想和英雄聯盟這一戰術遊戲深刻研究後的心得和經驗。
何帆這位中國頂尖的經濟學家寫到:「我看傻了,《毛澤東選集》我讀的懂,《英雄聯盟》我真是看不懂。」
繼承及新生
說到這,我想問問各位父母和管理者們,誰在自己上學時參與過項目式教學?我們上學時普遍採用的標準教學模式實際上是從19世紀發達國家沿襲來的,其目的主要是培養工業化時代標準生產線上的熟練工人,「排排坐吃果果」、「回答問題要先舉手」、「英語抄七遍默一遍」這樣的「流水線人才經驗」,可以用來指導「項目式教學」嗎?
只懂《毛澤東選集》,甚至退一步說,連毛澤東選集都沒讀明白的我們,可以用經驗來指導把毛澤東思想和戰術遊戲高度結合的年輕人嗎?
所以,這門課需要接受的,也是最刺激觀點就是:首先,需要承認,如果想要憑藉舊有經驗來「管教」孩子和年輕下屬,恐怕一開始你就錯了。你應該去傳統管理學或者9.9元網課中去找答案,而不是來這裡。
不是要打破所有的舊有思想,而是要在充分包容和開放的基礎上吸納傳統智慧與經驗,用盡所有心思去深入理解這個世界的變化,拔掉自己身上所有的刺,去擁抱變化,獲得新生。
鷹的重生
2005年,是TCL總裁李東生的第四個本命年。這一年,成了李東生和TCL的「坎兒」,併購的兩家企業巨額虧損,TCL遭遇20年來首次虧損,全年虧損超過20億元。
從沒虧過錢的李東生突然陷入了絕境,半年時間瘦了20斤。他盡了一切努力,但結果相去甚遠。2006年,TCL虧損達19.32億元,其在歐洲市場虧損2.2億歐元。在股東大會上,李東生第一次被點名批評了。
於是,在2006年,李東生講出了一個「鷹的重生」的故事,最終帶領TCL在三年中扭虧為盈,之後邁入千億門檻,這個故事也成為企業管理史中的經典案例。
《鷹的重生》
鷹可以活到70歲,當鷹活到40歲的時候將面臨一次生死抉擇!這主要是因為當它的生命到了第40個年頭的時候,鷹的爪子開始老化,無法有力地捕捉獵物;它的喙會變得又長又彎,垂到胸脯的位置;它的翅膀會長出又密又厚的羽毛,讓它的雙翅變得沉重,難以飛翔。
此時的鷹只有兩種選擇:要麼等死,要麼經過一個十分痛苦的重生過程。如果想重生,鷹得獨自飛到山頂,在山的高處準備重生。這是一個漫長而可怕的過程,重生的鷹要忍受莫大的痛苦和劇烈的身體創傷。
重生的第一步是除去老化的喙,鷹用頭抵著粗糙的巖石,在石壁上一下下地磨擦,把老化的喙皮一層層磨掉,直到完全被剝離。這時的鷹已經無法吞食食物,它不吃不喝,憑藉體內不多的能量來支撐自己的生命,在痛苦的煎熬中靜靜等待。
幾個月後,新的喙慢慢生長出來,鷹開始了重生的第二步。當新的喙長出來後,鷹使用喙把爪子上老化的趾甲一根根拔掉,鮮血一滴滴灑落……然後又是痛苦而漫長的等待——奄奄一息的鷹在痛苦中長出了新的趾甲,而此時它還得熬過最後一關:用新長出來的趾甲把身上又長又重的羽毛一根根拔掉……當新的羽毛長出來後,鷹完成了涅盤般的重生。
新的喙、新的爪子,新的羽毛,鷹又能重新捕食了,重生後的鷹能夠再活30年!
成長是個艱苦的過程,磨掉喙、拔掉羽毛、拔掉趾甲、流出鮮血的成長曆程,就是羽化成蝶的過程。
從毛蟲變成美麗的蝴蝶並非是一段浪漫旅程,而是把原有的殼脫去的過程,這個殼,是我們對舊有的習慣、關係甚至是工作的固定理解,也是我們安全感的來源。
如果我們背著這個殼,成長就會被限制。成長的過程,將伴隨著痛苦和迷茫,這並非負擔,而是我們自我發展所必須要經歷的過程。
重生到理性,望同諸位共勉!
參考文獻:
《了不起的我》陳海賢
《北大領導力》劉瀾
《組織行為學》李育輝
《你有你的計劃,世界另有計劃》萬維鋼
《目光》陶勇
《變量3》何帆
《激蕩三十年,中國企業史》吳曉波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彼得•德魯克
《什麼是最好的父母》河合隼雄
《園丁與木匠》艾莉森•高普尼克
分享到朋友圈吧,我就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