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敞著放牛應該說是我們住在山腳下的幾戶人家的「專利」,那時住在水庫旁邊的一共只有5戶人家,時間也到了秋天和冬天,不能再像上面那樣在水庫旁邊守著一下午,因為能吃的草很少,一下午根本就吃不飽。
敞放的具體操作是這樣的,早上天亮以後,幾戶人就把牛牽到後面山上的某一處回合,然後人回家,對,沒錯,回家,給牛完全的自由,一群牛就在山上放一天,下午不早了再去把牛找回來,這裡一定要注意的是,給它自由之前,一定記得把牛鼻繩非常規整的套在牛脖子或者牛角上,不然被掛住被勾住或者被卡在牛蹄中間的縫裡後果不堪設想。
解釋一下為什麼是專利,因為住在水庫以下的人家要把牛牽到山上,必須經過很多莊稼地,需要很多時間和路程,你可能會問那他們怎麼放牛呢,其實我也不知道,大概是割草、餵幹穀草或者牽著放吧,反正他們的牛都很瘦,跟我們上面幾戶人家的牛不是一個級別的。
下午找牛一般情況下一個人去就行了,幾家人輪換著,一個人找回來快到了就吆喝幾聲,其他人就會來牽自家的牛,但那個時候幾乎都是我去找牛,因為那幾家人沒有小孩,現在回想他們居然沒有請我吃過飯,過分了,太過分了。那個時候十來歲,根本也不害怕,崎嶇的山路,很多時候根本沒有路,到處是荊棘,危險的懸崖,陰森的樹林,出沒的野豬等等,一個人在山中穿梭,腳印踏遍了每一個角落,總能把牛找到,然後吆喝幾聲,牛們就會動起來乖乖自己回家,並且會在必經之地的幾處「牛臥池」(山中的小池子,專門給牛儲備水源的)裡把水喝了。實在耐著不走的話,用一根樹條朝著牛屁股狠狠抽它幾下,跑得比什麼還快,大多數時候回家都是人追著牛跑,因為吃飽了嘛,有勁。
當然不可能總是那麼順利,少數時候牛實在跑得太遠,鈴鐺聽不見,牛蹄印也看不見,學牛叫也沒有回應,只能鬱悶的回家告訴大人,那時就該我爺爺出馬了,老人對山對牛的了解是難以用言語形容的,甚至很多時候我都不明白爺爺是怎麼判斷牛去了哪個方向還是靠感覺猜的。有沒有大人都找不到牛的時候呢?當然有,有兩種情況,一,被偷牛賊用草堵住鈴鐺然後牽走了,賣了,殺了,吃了,不過在我們那山上幾乎沒有發生過吧,別的村子倒有聽說過;二,吃得太飽,趴在某處的地上不動,鈴鐺自然也不會響,那麼大的山,你怎麼找?在我印象中,我們家的牛應該有過五次左右這樣的情況,找不到也就算了,由它去吧,第二天再去找就找到了,有兩次,第二天牛自己回來了,在家後面的竹林裡叫了幾聲然後自己乖乖的進了牛圈。記得那時牛沒找到曾祖父就很著急,每次都說「恐怕早就到了縣城冷凍廠了」,意思就是被偷牛賊偷了。
對於我們家而言,敞著放牛不一定是下午才去找牛,因為我們家還有一個神聖的使命就是「看山」,那個時候每戶人的山林是有嚴格界限的,也沒有人燒煤,更別提燃氣了,所以冬季每天都有人成群結隊上山砍柴,我們家的任務很簡單,就是不允許人們去別人家的樹林砍樹砍柴(後面拿一篇專門寫「看山」),好像一年下來有那麼一點點工資,具體多少我忘了,反正很少,後面問一下爺爺就知道了。我和四爹五爹還有爺爺經常到山上「巡邏」,發現「不法分子」就會阻止,順帶觀察一下牛群的動向,其實很多時候我和四爹五爹就在山上耍,在能聽見牛鈴鐺的地方睡覺,烤火什麼的,沒怎麼巡邏,時間差不多了就把牛找到然後回家。
冬天,很多時候牛並沒有吃飽,回到家再添上幾把上文提到的幹穀草,算是宵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