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發布會暨紀念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出版五十周年學術會議...

2020-12-12 北京大學新聞網

11月9日,北京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出版社與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學哲學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的《北京大學科技史與科技哲學叢書》媒體發布會暨紀念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出版五十周年學術會議於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第8會議室召開。來自北京大學、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人民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蘭州大學等單位的近30位學術成就卓越的老師出席了本次會議。《光明日報》、《中國社會科學》、人民網等媒體的記者也參加了會議。

張黎明(北大出版社總編)致辭

首先舉行的是《北京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叢書》的媒體發布會,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副總編輯張鳳珠主持。《北京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叢書》由吳國盛教授主編,眾多學者參與,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至今已經出版了18種。張鳳珠指出,此時舉行這套叢書的媒體發布會,既是對過去十年的總結,也是再一次出發。北京大學出版社總編輯張黎明致辭。張黎明回顧了北大出版社與北大一批學科發展的關聯,介紹了《北大科史哲叢書》譯介、出版科學史和科學哲學著作的成果,對北大出版社的學術出版工作表達了殷切的希望和信心。北京大學哲學系吳國盛教授從學科的角度,從出版柯瓦雷、庫恩、現象學技術哲學、科學社會史的著作等方面詳細介紹了十年來這套叢書的具體成果,展望了這套叢書對學科建設的作用。北京大學哲學系黨委書記尚新建教授也做了發言,表達了對叢書工作的肯定和希望。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研究所範岱年先生在會議上表達了對叢書出版的真切祝願。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金吾倫以譯者的身份感謝了北大與北大出版社的工作。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劉鈍從科學史家的角度談了庫恩在今天世界的意義。

吳國盛教授代表叢書主編發言,談論叢書組織與主旨

在會議的第二部分,範岱年等七位學者做了精彩的學術報告,引起了熱烈的討論。在第一階段由吳國盛教授主持,範岱年、孫永平、劉華傑做了發言。

範岱年教授做了題為《庫恩與中國科學哲學》的報告,首先從歷史的角度梳理了中國引介和研究庫恩的重要事件,同時也提出了許多新的問題,如庫恩基本以物理科學為基礎,並未考慮應用科學、大科學以及社會科學上的推廣,而恰恰是在這些領域會提出許多重要的新問題,如在科學家共同體之外還有政府、權力、資本等。他還對技術哲學做了新的展望。

北京大學孫永平教授以《庫恩與邏輯經驗主義》為題,嘗試釐清庫恩對邏輯經驗主義科學哲學的超越之處。孫老師討論了在庫恩處範式的優先性、不可公度性和概念相對主義,也研究了為何庫恩不能接受他是相對主義和非理性主義的指責。

孫永平副教授做報告

胡新和教授做報告

北京大學劉華傑報告的題目是《庫恩與科學知識社會學》,集中闡述了他對庫恩同SSK關係的思考。劉華傑以清晰通俗的方式談了庫恩對SSK的認同問題,庫恩反對SSK的強綱領,但同時自己也在一定程度山表現為科學社會學家。劉華傑還談及了「相對主義的指責有多嚴麼嚴重」這一問題,打開了關於SSK的新的學術視野。

經過短暫的茶歇,中國人民大學劉曉力教授主持了學術報告的第二部分,李創同、吳彤、袁江洋、胡新和等學者做了精彩的報告。

李創同教授探討的是《庫恩與解釋學》,他以庫恩思想傳記為開端,提出了嶄新的看法:庫恩解釋學思想從微觀到宏觀兩個方面都拓展、扭轉和超越了德國解釋學的狹窄視野,從某種意義上看,是庫恩大大修正了從海德格到伽德默解釋學思想的偏頗之處。他認為用庫恩的解釋學思想來豐富和改造德國解釋學的工作,將是一件有趣而富有挑戰的事情。

吳彤教授報告題目為《庫恩與科學實踐哲學》。他首先指出,範式概念最核心用法是實踐性範例,接著他探討了庫恩著作中常規科學的重要意義——常規科學體現出來的科學形象,就是真正的真科學的日常實踐形象,是科學革命最終所想要達到的結果。吳教授還細緻地分析了庫恩的解釋學思想及其影響。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袁江洋研究員做了報告《庫恩與科學編史學》。在報告中,袁老師主要用化學史為案例,藉助豐富的歷史案例內容,論述了庫恩對於科學編史學的意義。

中國科學院大學胡新和教授做了題為《庫恩與科學哲學》的精彩報告。胡教授特別強調了庫恩科學哲學的「二象性」,將庫恩的科學哲學界定為歷史(主義)的發現邏輯,將庫恩哲學的特徵界定為革命性(人物)的研究心理。他用豐富的材料論述了庫恩思想中的二象性,展現了一個立體的庫恩形象。

最後,劉曉力教授和胡新和教授代表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學哲學專業委員會做了閉幕致辭,整個會議在活躍的思考交流中順利結束。(文/蔣澈)

 

編輯:素馨

相關焦點

  • 學界紀念託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出版50周年
    本報訊(記者 王洪波)「紀念託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出版50周年學術研討會」日前在北京大學舉行,範岱年、金吾倫、劉鈍、吳國盛、胡新和等十餘位中國科學史界、科學哲學界的學者出席了研討會。
  • 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的哲學遺產
    這種編史學所呈現的科學與邏輯經驗主義科學哲學所描述的科學大不相同,所以,庫恩說,《科學革命的結構》(下稱《結構》)一書的目的就是試圖釐清這種編史學所蘊含的一種新的科學形象。庫恩關於常規科學的論述無疑是《結構》一書最有獨創性和最有意義的一部分。
  • 每日讀書分享:《科學革命的結構》導讀(上)
    1962此書初次出版時間在1962年,為紀念此書五十周年紀念,特再版。五十年過去了,庫恩寫得這本書是否還經得起檢驗,還需要讀者進行裁定。《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是歷史學著作還是哲學著作還需讀者自己判定,雖然庫恩本人在1968年的一場演講中自詡是歷史學家,可在隨後的工作梳理過程中,講的大都是哲學上的東西。或許是因為科技史與科學哲學密切相關的緣故。
  • 科學網—一個頓悟與一次科學觀的革命
  • 上海紀念《幾何原本》翻譯出版400周年
    本報上海10月18日訊(記者黃辛)今年是徐光啟和義大利人利瑪竇合作翻譯的《幾何原本》中文版出版400周年。10月14日,「徐光啟《幾何原本》中文譯本出版400周年紀念會暨《計算生物學中的異同》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計算生物學研究所舉行。
  • 讀書札記丨《科學革命的結構》
    「範式」就來自於《科學革命的結構》中,即常規科學公認的理論、實踐基礎規則和標準。換言之,範式就是科學共同體研究的基本視角,它告訴研究者什麼是基礎性的內容,什麼是仍有待深入理解的問題。在庫恩撰寫本書的六十年之後,範式已然成為學術研究中的高頻詞,CNKI上不乏以「範式轉換」「範式裂變」「範式轉型」等為題的論文。誠然,無論其本身歸屬的科學哲學還是放眼整個學界,「範式」一詞無疑都具有裡程碑的意義。
  • ...三省大別山精神研究聯席會第一次會議暨紀念鄂豫皖革命根據地...
    傳承弘揚大別山精神 匯聚起奮力實現「兩個更好」強大合力鄂豫皖三省大別山精神研究聯席會第一次會議暨紀念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創建90周年學術研討會開幕9月28日上午,由中共河南省委黨史研究室、中共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
  • 當代科學哲學的庫恩挑戰
    儘管有一系列離開邏輯經驗主義的論題,如「觀察中滲透著理論」、「證據不足以決定理論」等等也引起了廣泛的注意和討論,但只有庫恩的科學革命觀對科學哲學的演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基本上界定了科學哲學此後的演變軌跡。庫恩的兩大挑戰:歷史相對主義和反實在論庫恩在科學哲學的研究中引入了對歷史因素的考慮,從科學革命(範式轉變)的史實出發,認為範式之間不可比。第二,能不能把物理世界中的存在物化解為純粹的數學結構?
  • 寒假推薦 如何閱讀《科學革命的結構》
    而《科學革命的結構》就是這樣一本非常精彩地完成「講故事、舉例子、打比方」的著作,劇情融貫流暢,敘述娓娓道來,有伏筆有呼應,有大量的案例,也有生動的比方。庫恩也不像一些大牌人物那樣,天馬行空、不拘一格,庫恩基本上是按套路出牌的,有比較多的引證,論理也循序漸進,也就是說,庫恩展示的基本上是初學者可以模仿的寫作方式。
  • 《科學革命的結構》 | 書評
    早期獲得物理學博士,後來轉向了科學哲學研究,與波普通過論辯邏輯的批判理性方式不同,庫恩通過在哲學史上尋找一些經驗的事實,來理解整個科學理論的性質,從哲學史的角度來尋找理論的性質等問題的解答,開創了歷史主義學派。他的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對科學史最關鍵的兩個貢獻就是範式概念和把常規和革命交替概念應用於科學史,並通過對科學「理性」與「客觀性」的挑戰,促使了科學哲學中相對主義的興起。
  • 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暨「走近...
    5月30日,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暨「走近馬克思」小叢書出版座談會在逸夫第一會議室舉行。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教育部社會科學司司長劉貴芹,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出版管理司副司長許正明,北京市社科聯黨組書記張淼,《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副總編、中國社會科學網總編輯羅文東,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賀耀敏出席座談會,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社長李永強主持。
  • ...八一南昌起義暨建軍九十周年紀念活動新聞發布會在南昌舉行
    4月27日,中共江西省委宣傳部,中共南昌市委、南昌市人民政府聯合召開「三個90周年系列發布會」——八一南昌起義暨建軍九十周年紀念活動新聞發布會。中共南昌市委副書記、南昌市人民政府市長,八一南昌起義暨建軍九十周年紀念活動工作籌備領導小組組長郭安介紹八一南昌起義暨建軍九十周年紀念活動籌辦情況。
  • ...全譯本出版一百周年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學術研討會在復旦大學召開
    紀念陳望道首譯《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出版一百周年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學術研討會會議現場 本網記者 陳鍊/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 查建國夏立 陳鍊)11月7日,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和《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陳望道舊居)共同主辦的紀念陳望道首譯《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出版一百周年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學術研討會在復旦大學召開。
  • 哲學導讀之《科學革命的結構》
    《科學革命的結構》是關於科學哲學的一本重要著作,作者託馬斯·庫恩(1922-1996)美國物理學家、科學哲學家、科學史家,被譽為「二戰後最具影響力的一位英文寫作的哲學家」(查理德·羅蒂語)據說作者託馬斯·庫恩是起先是一位頗有成就的物理學家,後來興趣逐漸轉移到科學史和科學哲學上去了
  • 名著《科學革命的結構》的兩大觀點、三大批評和五大誤讀
    Green曾經通過對Google Scholar引用數據分析,指出社會科學研究中被引用最多的25本書籍裡,排名第一的正是《科學革命的結構》 庫恩究竟在這本名著裡講什麼?庫恩究竟如何批評他的對手邏輯實證主義者呢?庫恩在1962年出版《科學革命的結構》之前,曾將手稿給他的朋友、邏輯實證主義學者Ernest Nagel,請他批評。
  • 【悅讀】學霸,來讀《科學革命的結構》
    這本書也進入了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的讀書清單,可見其影響力。 革命意味著推翻舊秩序,建立新秩序。這本書從科技哲學(以前叫自然辯證法)的角度,定義了科學革命的結構:起先,是具有一個範式和致力於解謎的常規科學;隨後,是嚴重的反常,常規科學無法解決的問題導致危機;最終,由於新範式的誕生,危機得意解決和平息。這就是一輪科學革命的基本結構。
  • 解碼生命再出發暨Bio-X研究院二十周年紀念活動舉辦
    2020年12月30至31日,上海交大Bio-X研究院舉辦了解碼生命再出發暨Bio-X研究院二十周年紀念活動,活動內容包括30日上午的《解碼生命(第二版)》新書發布會,30日下午的Bio-X二十周年紀念卓越學術論壇與31日全天的高端學術論壇,活動在研究院201會議室舉辦。
  • 科學革命的結構
    年出版;於1970年再版;英文簡寫為SSR),是美國科學史家與科學哲學家湯瑪斯·孔恩的著作。內容:主要的概念為 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不可通約性(Incommensurability,或譯不可共量性)歷史:科學革命的結構,最初是統一科學國際百科全書中的一篇專題,然後在1962年由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出書。1969年孔恩在後記中增加他對第一版爭議的回應。
  • 哈爾濱理工大學召開紀念建校70周年新聞發布會
    9月12日,記者從哈爾濱理工大學紀念建校70周年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哈爾濱理工大學建校70周年紀念大會將於9月19日在學校體育活動中心舉行。學校黨委副書記陸巖、校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周長群出席會議,自動化學院院長許家忠、材料學院院長董麗敏、校團委書記姜國玉、科技處副處長相徵及校慶宣傳組文字、攝影記者參加發布會。新聞發布會由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於海洋主持。
  • 科學家創新推動科學革命
    庫恩曾在一次演講中概括了《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的兩個核心觀念:一是說明知識的增長模式為革命變化。科學革命說到底是科學家完成的,是科學家的革命,或者準確地說,是一個或幾個科學家的領先革命。這種轉換也許不像哥白尼天文學革命和拉瓦錫化學革命那樣重大的範式轉換,但至少會像發現氧氣和X射線那樣只涉及發現一個新現象的小的範式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