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女士剛過50歲的生日,不過這段時間身體一直不好,根源在於這兩年月經不規律,時多時少,或者好長時間不來,來的時候又是持續不斷,結果自己面色蒼白,幹什麼都沒有力氣。孫女士問過朋友,朋友告訴有可能是更年期的問題,為此,她不僅吃了一段時間補血的保健品,還聽從朋友的建議服用避孕藥治療,果然有一定的效果,不過這段時間月經又不規律了,明明沒有來,但內褲上有粉紅色的分泌物,而且氣味非常臭。她懷疑是感染,去醫院檢查,結果遭遇驚天霹靂,孫女士居然患上了子宮內膜癌。
女性月經紊亂不能大意,可能是惡性疾病
經期紊亂是常見的婦科疾病,尤其常見於更年期前後的女性,由於現在資訊爆炸的現在,很多女性通過網絡了解或者聽從親友的建議,選擇自行服用避孕藥改善不適症狀;也有人選擇順其自然,對經期紊亂的問題不理不睬,甚至有人覺得不來月經不會受到痛經的痛苦了,反而會感到高興。然而女性經期長期紊亂,提前或者推後,也許是提示生理健康出現了問題,嚴重可能與子宮內膜癌有關。如月經周期持續超過35天,或於更年期後異常出血,應該儘早求醫找出病因。
一般來說,正常女性的月經周期是21-30天左右,超過35天便屬於異常,而每隔三個月才來經一次則為俗稱的季經(四季經),部分女士甚至可能相隔長達半年甚至更久才來經一次。如持續出現經期紊亂現象,伴隨陰道分泌物增多且帶惡臭,除了與一般婦科疾病有關,也有機會是子宮內膜癌的徵兆。如每次經期之間陰道不規則出血或停經後出血,更要當心注意,皆因約九成子宮內膜癌患者皆有陰道異常出血症狀。
那麼,對於子宮內膜癌都有哪些症狀呢?
經期紊亂
半年或者更久才來一次月經
經期不規律出血或者停經後出血
陰道分泌物增多,呈粉紅色或者棕色咖啡色,並且有惡臭
子宮內膜癌又稱子宮癌或子宮體癌,也是我國女性生殖道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發病率明顯上升,且呈年輕化趨勢。但因為子宮內膜癌症狀不明顯而常被忽略,子宮內膜癌的成因估計與體內雌激素分泌失調有關。在以前的一些研究中發現,體內雌激素的濃度越高,越容易導致子宮內膜增生及病變,增加子宮內膜癌風險。
子宮內膜癌的成因有以下5種:
1、35歲後黃體酮下降
子宮內膜癌常見於45歲以上或停經後的女性,但原來35歲後的女性開始減少排卵,負責保護和調控子宮內膜結構的黃體酮分泌也會下降,容易導致內膜增生,甚至發生病變。事實上,女性35歲是身體機能走下坡的分水嶺。
2、情緒壓力
情緒不穩及作息不規律也會影響黃體酮分泌,增加癌變風險。
3、高脂肪飲食習慣
攝取過多脂肪會讓女性分泌過量雌激素,增加內膜增生及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4、從未生育
處於懷孕和產後哺乳時期的女性,體內會分泌較多黃體酮。如果從來沒有生育過,黃體酮的水平便相對較低,身體受雌激素的影響也會比較大。
5、多囊卵巢症候群
多囊卵巢症候群和子宮內膜癌的症狀均與荷爾蒙失調有關。多囊卵巢症候群患者的卵巢會分泌過多雄激素,導致荷爾蒙失衡,經期會失去規律甚至停經。同時,子宮內膜會增生及變厚,除增加不孕和流產的風險外,增加患子宮內膜癌等疾病的機率。
以上五類女性,出現4個症狀,應該儘快去醫院檢查!
口服避孕藥可以同時「調經、防癌」?
根據美國醫學會雜誌在近兩年的研究,口服避孕藥超過10年的女性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比從未服用或服用時間少於1年的女性低34%。從理論上來說,囗服避孕藥能補充雌激素,抑制卵巢排 ,確實有「調經」的效果。同時,避孕藥也會補充黃體酮,從而增加子宮的分泌物,讓精子難以通過子宮頸並與 子結合,除了達到避孕目的,更因為提升了黃體酮的水平,間接降低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然而,目前未有證據顯示避孕藥具有直接的防癌功效,加上囗服避孕藥種類繁多,有可能引起噁心、嘔吐、頭暈等副作用,女性不宜自行服用避孕藥,反而應從日常生活著手,減少攝取脂肪、多做運動、控制體重,降低患癌風險。女性如持續出現經期紊亂、腹痛或陰道異常出血等問題,應該儘快去醫院檢查,查明原因。同時,有上述高危因素的女性更應提高警惕,定期進行B超檢查,避免發現疾病過完,喪失最佳治療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