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7月26日訊 天氣悶熱,再加上月經淋漓不盡,對女性朋友來說無疑是超級難耐,這也讓原來一拖再拖的女性患者「被迫」求醫治療。在省生殖保健服務中心附屬醫院,僅 1個月內就查出3 例子宮內膜癌。她們共同的特點是50歲左右,月經持續數月,最近天熱才來就醫。
月經來了就不走一查竟是子宮內膜癌
6月 21日,家住道外的阿敏(化名)今年49歲,她告訴醫生「月經總是來了就不走」,這種情況已半年多,其他醫院的醫生建議診斷性刮宮,但她想要省錢,又認為吃西藥含有激素會發胖,便選擇口服中藥止血,而且還是間斷性地吃,所以治療效果也一直不好。省生殖保健服務中心附屬醫院副院長孫玉華建議她做盆腔彩超。當日經過無痛診刮術,同時送檢病理,後期病理回報顯示為子宮內膜腺癌。
7月 2日,阿城區59歲的阿琳(化名),因 「絕經後陰道不規則流血3 個月」到院尋求治療。阿琳絕經5 年,近 3個月出現陰道不規則流血,阿琳告訴醫生最初陰道有少量血液,有異味,如廁時血量稍多,曾誤認為「陰道炎」「盆腔炎」,自服「千金片」、消炎藥,也曾陰道局部上藥,均無效。於是她找到孫玉華副院長尋求幫助,最終她被診斷為子宮內膜腺癌。
絕經後持續流血需提高警惕
孫玉華告訴記者,近日由於天氣炎熱,讓很多月經淋漓不盡的患者感覺更難捱,相對出現扎堆治療的情況。子宮內膜癌是女性生殖道三大惡性腫瘤之一,平均發病年齡為60歲,其中75%發生於50歲以上婦女,近年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它的臨床表現有,絕經後陰道流血,量一般不多;尚未絕經者可表現為月經增多、經期延長或月經紊亂。另一種為陰道排液,多為血性液體或漿液性分泌物,合併感染則有膿血性排液,惡臭。子宮內膜癌發病高危因素者,如肥胖、不育、絕經延遲者,有長期應用雌激素、他莫昔芬或雌激素增高疾病史者,有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家族史者。孫玉華表示,更年期和絕經後有月經改變及出血,如月經量增多、經期延長、月經不規則、絕經1年以上突然出血等,應到正規醫院就診。
絕經期前後不要亂服「保健品」
同時,孫玉華表示,在長期治療中發現,很多女性在絕經期或者是絕經後期,愛吃一些所謂「保卵巢延緩衰老」的保健品,而這些保健品中往往含有大量的雌激素。很多絕經後的女性會因雌激素水平低下會出現更年期的症狀,適當補充雌激素會很快緩解。因此,很多人認為雌激素是治療更年期症候群的「妙藥」。但雌激素使用要謹慎,不能濫用,她認為卵巢衰退是自然生理過程,人為幹預使用過量雌激素也易增加患子宮內膜癌的患病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