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這句話形容河南數字文博事業比較貼切。為什麼呢?首先,「數字」與網際網路脫不了聯繫,在網際網路接入的5年後,河南博物院就已「上網」,1999年國家文物局還在河南博物院專門召開了博物館文物信息標準化研討會。然而比起故宮,如今河南文博數位化建設還需多下功夫。打破空間限制,把博物館變「無界」,使河南文化搭載信息快車通過件件文物、個個故事,傳達到每個人面前,這可能是河南文博建設下一步要考慮的重要議題。
智文實驗室 | 出品
3900字,約10分鐘
註:本文所指的「數位化」僅指博物館依託網際網路進行內容呈現的方式,不代表廣泛意義上的數位化博物館建設。
『無界故宮:文博網紅們在幹什麼?』
如果你是文博愛好者,你應該關注到,故宮博物院最近放了不少大招。比如開發了名為「故宮:口袋宮匠」的小程序遊戲,更新了APP、官網,故宮名畫記、數字多寶閣悉數亮相,自從搭上網際網路,這個即將600歲的「老古董」沒少折騰。
小程序遊戲裡,故宮屋簷上的脊獸化身萌萌的「紫禁城建設小分隊」,在故宮裡「搜集材料」,打造故宮建築,還能搜集文物碎片玩拼圖。在數字多寶閣網頁上,你可以360度地觀察故宮「金銀器」「文具」「玉石器」等精品文物,數字文物庫則開放了5萬件高清文物圖像……
這場7月16號舉辦的發布會的主題是「融古鑠今,無界未來」。如今這座擁有168萬餘件文物的巨大寶庫,與人們的距離越來越近,不能否認,當下的故宮是探索全球博物館新形態的先鋒。從最早儲藏戰利品的「繆斯神廟」,到古物陳列室,再到「超級連接」,古往今來,「博物館」的屬性一直在變化,但如今,承載文明與教育,是所有博物館共同的使命。
▲去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超級連接的博物館
故宮博物院深諳這個道理。從「70%面積沒有開放,99%的文物還在庫房沉睡」,到「開放大部分區域,文創收入超過15億元」,故宮用了不到10年。今年4月,故宮看門人單霽翔退休,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接任,故宮迎來另一個發展的階段。
縱觀來看,故宮的火不僅在於環境,更在於單霽翔一系列理念:管理、規劃、文化開發都在創新,其中「數位化」是最大限度發掘故宮文化的最佳方式。故宮開發了諸如《每日故宮》、《韓熙載夜宴圖》APP,上架了能逼瘋設計師和文案的各種文創產品,又走心,又萌萌噠。「我不懂時尚,也不懂新鮮詞彙,但將故宮文化數位化可千萬不能落伍!」2018年,在一次峰會上,單霽翔壓軸演講說道。
除了故宮,不少博物館也做了嘗試。比如敦煌研究院聯合騰訊開啟了數字供養人計劃;和王者榮耀聯合,打造遊戲裡的飛天皮膚;敦煌數位化成果還公布到網站上,供全世界愛好者瀏覽欣賞。
▲數字供養人計劃通過點開H5頁面,隨機獲得「智慧錦囊」,錦囊裡是30餘幅精選壁畫的局部,標註原解,用現代人的語氣進行重新解釋,用戶也可捐贈0.9元用於敦煌莫高窟的數位化保護
「數位化」,亦可稱為博物館「上網」。但並不是簡單把博物館從線下搬到線上。「網絡」展廳這種陳舊的手段,幾年前或許人們會青睞,但如今已不符合潮流,變得「老氣」。博物館應深挖文化底蘊,與科技融合創新,使「數位化」項目好玩、好看、易傳播,這樣才能使得瀏覽量、創新度兩者實現循環:用數位化項目吸引人群,從流量中分析數據,並不斷修正迭代新版本,以便吸引更多受眾。
『從數據看河南數字文博發展』
不得不說,河南文博數位化進程開啟早,但後勁相對乏力,與國內外知名的博物館相比有一定差距。不久前,AECOM聯合主題娛樂協會TEA(ThemedEntertainment Association)共同發布了《2018全球主題公園和博物館報告》,博物館世界排名第一的是羅浮宮,其次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在其亞太地區博物館20席排名中,中國博物館佔了13席,故宮因故沒上榜,但其1700萬的人流量比羅浮宮還高700萬,是當之無愧的博物館「頭魁」,在排名中我們看到甘肅省博物館、蘇州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但文物大省河南沒有一家博物館上榜,事實上,2018年,河南博物院的人流量是165萬。
從另外角度切入,博物館「數位化」體現在其「上網」能力,我們可以從幾個最直觀數據來看,相類比其他文博單位河南表現如何。博物館「數位化」建設,相當一部分入口在其官方網站,其優勢是簡單明了,官網集合虛擬展廳等其他數位化項目入口,既方便遊客訪問,又方便博物館管理,以下是故宮數據:
Alexa排名查詢數據顯示,故宮博物館日均的IP訪問量均超過5000,一段時間內達到了2.55萬,而其日均網頁瀏覽量,最高達到了11萬,線上訪問故宮的人群主要來自中國,其次是日本和美國,故宮博物院網站近期的排名在3萬左右,再看「河伯」數據:
Alexa排名查詢數據顯示,河南博物院日均IP訪問量最高達到1.5千,日均頁面瀏覽量最高是3萬。因為沒有足夠樣本數據,還無法判斷其主要受眾,但可以推測,河南博物院的「線上」用戶應像故宮一樣,主要來自中國,如果說對比故宮博物院差別太大,我們選取同級別的南京博物院來比較。
相對來看,南京博物院與河南博物院網站數據差別不大,但南京博物院的百度指數明顯高於河南博物院,差距並逐步拉大,說明前者網絡曝光量更大,側面反映出知名度更高。然而,兩者的「數位化」水平,都與故宮博物院有差距,這是因為河南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在其官方網站上,都沒有特色的數位化「上網」項目,亦或是創新力度不夠,難以吸引線上人流,若對比國際知名的博物館,這樣的差距更加明顯。
大英博物館官網內置了多個頁面,一些頁面導向了豐富的資料庫、文物資源,其「數位化」項目數量大、內容豐富、視覺呈現力更強。數據上看,大英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網站差別不大,但網絡訪客更多元,說明國內大部分博物館國際化水平還不夠。當然,如今自身的博物館國民教育尚未普及,刻意追求國際化是捨本逐末,但隨著文博事業進一步發展,「國際化」這一指標應當加以考慮。
在考慮到博物館「上網」層面,除了網頁外,移動端不能被忽視,而國內博物院又很少有類似故宮出品系列APP,因而我們選取信息承載渠道「微信公眾號」進行分析,選取河南博物院、鄭州市博物館、洛陽博物館以及中國國家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院進行比較。
▲各博物館微信公眾號預測數據 | 西瓜數據
從數據上看,相對於河南一些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和陝西歷史博物館,粉絲多、文章閱讀數量大,「上網」水平高。省內不少博物館的微信公眾號僅作為一個新聞發布、活動公告的平臺,很少與粉絲產生互動,而國博和陝西歷史博物館除了承擔信息發布的功能外,還持續地輸出優質內容,提升單位品牌知名度和用戶粘性。
『「網際網路+」如何助力河南文博』
分析以上數據,智文實驗室總結了河南文博體系「數位化」的一些特點:
首先,省內的博物館數量多,數據顯示河南已有53家國家級博物館,但省內博物館的數位化建設相對滯後,官網欄目設置不明確,「數位化」項目入口少,地域性較強,雖然一些文物以圖片、3D的形式展示,但數量少,質量不高,如果想欣賞博物館文物,只能親自去現場感受。
▲鄭州市博物館官網上一共有十餘件文件進行了3D建模處理
其次,對信息化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由於多數博物館採取財政差額撥款的形式,數位化建設被認為是沉沒成本,2019年河南文保專項資金項目,大多集中在基礎建設,例如修葺、翻新、徵集等,沒有一項用於博物館的數位化建設。
再次,市場化程度低,上下遊產業鏈不齊備。敦煌研究院的飛天皮膚、數字供養人計劃,故宮的「故宮:口袋宮匠」小程序遊戲,都是騰訊公司為主進行策劃設計,在獲得巨大社會效益同時,也實現了經濟收益雙贏。省內博物館除了開發一些文創商品之外,數位化項目少,上遊文物甄選策劃人士、中遊項目執行團隊、下遊營銷團隊鏈條缺乏,當然也很難實現盈利。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由河南省文物局、河南日報報業集團指導,河南省博物館學會、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大河報社聯合省內四大國家級古都城市文物管理部門、博物館、考古院所共同推出「古都重寶耀中華」大型系列評選活動啟動。這個活動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從6月8日「文化與自然遺產日」開啟全民票選通道,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廣大民眾的「國寶」熱情,尤其是鄭州、開封、安陽、洛陽四市的居民,紛紛在朋友圈為鎮都之寶「打call」。近日,該活動將公布結果。
國家數據顯示2017年河南省館藏文物達到近百萬件(套),四大古都的鎮都之寶,可能只是代表之一,還有大量未出土的文物在地下沉睡,河南是名副其實的文物大省。
▲河南博物院
智文實驗室認為,從物理上看,博物館是死的、文物是死的,它們有著物理邊界,但與此同時,博物館所展現的文明,卻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它被遊覽者看到、傳播,因而博物館又沒有邊界,如何讓更多的人更容易看到自身文明,打造「無界」博物館,這是博物館探索「數位化」的最終目標,而容易進入、找到的官網,以及依託博物館成立的著名數位化項目,應當是傳播的最有力載體。
近年來,河南文博事業發展穩健,有著良好基礎,隨著科技發展、網際網路大潮興起,河南文博事業有跨越發展的內在條件。智文實驗室認為,把「數位化」建設當成基礎建設來抓,擯棄落後意識,主動抓住數位化浪潮,以文化為內核,以「數位化」為表現形式,完善上中下遊產業鏈,引進類似騰訊的高水準策劃團隊,或許能成為河南文博發展的切入口之一。
『結語』
不久前,洛陽打出了「博物館之都」的口號,去年7月,市委書記李亞在調研「博物館之都」建設工作時強調讓「數字博物館」成為標配,讓文物真正「會說話」,人們就會「為一座博物館而來這座城」!其實,這樣的論述同樣適用於河南,以古都為點,以全省為面,把河南打造成博物之省,用「數字博物館」吸引人們,善於包裝、善於「上網」,人們就會「為一座博物館而來這個省」。
作者 | 曉鵬
策劃統籌:郭廣新、韓碧瑩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