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文觀察-從數據看河南文博數位化,我們應從無界故宮學習什麼

2020-12-17 河南文化產業智庫

「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這句話形容河南數字文博事業比較貼切。為什麼呢?首先,「數字」與網際網路脫不了聯繫,在網際網路接入的5年後,河南博物院就已「上網」,1999年國家文物局還在河南博物院專門召開了博物館文物信息標準化研討會。然而比起故宮,如今河南文博數位化建設還需多下功夫。打破空間限制,把博物館變「無界」,使河南文化搭載信息快車通過件件文物、個個故事,傳達到每個人面前,這可能是河南文博建設下一步要考慮的重要議題。

智文實驗室 | 出品

3900字,約10分鐘

註:本文所指的「數位化」僅指博物館依託網際網路進行內容呈現的方式,不代表廣泛意義上的數位化博物館建設。

『無界故宮:文博網紅們在幹什麼?』

如果你是文博愛好者,你應該關注到,故宮博物院最近放了不少大招。比如開發了名為「故宮:口袋宮匠」的小程序遊戲,更新了APP、官網,故宮名畫記、數字多寶閣悉數亮相,自從搭上網際網路,這個即將600歲的「老古董」沒少折騰。

小程序遊戲裡,故宮屋簷上的脊獸化身萌萌的「紫禁城建設小分隊」,在故宮裡「搜集材料」,打造故宮建築,還能搜集文物碎片玩拼圖。在數字多寶閣網頁上,你可以360度地觀察故宮「金銀器」「文具」「玉石器」等精品文物,數字文物庫則開放了5萬件高清文物圖像……

這場7月16號舉辦的發布會的主題是「融古鑠今,無界未來」。如今這座擁有168萬餘件文物的巨大寶庫,與人們的距離越來越近,不能否認,當下的故宮是探索全球博物館新形態的先鋒。從最早儲藏戰利品的「繆斯神廟」,到古物陳列室,再到「超級連接」,古往今來,「博物館」的屬性一直在變化,但如今,承載文明與教育,是所有博物館共同的使命。

▲去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超級連接的博物館

故宮博物院深諳這個道理。從「70%面積沒有開放,99%的文物還在庫房沉睡」,到「開放大部分區域,文創收入超過15億元」,故宮用了不到10年。今年4月,故宮看門人單霽翔退休,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接任,故宮迎來另一個發展的階段。

縱觀來看,故宮的火不僅在於環境,更在於單霽翔一系列理念:管理、規劃、文化開發都在創新,其中「數位化」是最大限度發掘故宮文化的最佳方式。故宮開發了諸如《每日故宮》、《韓熙載夜宴圖》APP,上架了能逼瘋設計師和文案的各種文創產品,又走心,又萌萌噠。「我不懂時尚,也不懂新鮮詞彙,但將故宮文化數位化可千萬不能落伍!2018年,在一次峰會上,單霽翔壓軸演講說道。

除了故宮,不少博物館也做了嘗試。比如敦煌研究院聯合騰訊開啟了數字供養人計劃;和王者榮耀聯合,打造遊戲裡的飛天皮膚;敦煌數位化成果還公布到網站上,供全世界愛好者瀏覽欣賞。

▲數字供養人計劃通過點開H5頁面,隨機獲得「智慧錦囊」,錦囊裡是30餘幅精選壁畫的局部,標註原解,用現代人的語氣進行重新解釋,用戶也可捐贈0.9元用於敦煌莫高窟的數位化保護

「數位化」,亦可稱為博物館「上網」。但並不是簡單把博物館從線下搬到線上。「網絡」展廳這種陳舊的手段,幾年前或許人們會青睞,但如今已不符合潮流,變得「老氣」。博物館應深挖文化底蘊,與科技融合創新,使「數位化」項目好玩、好看、易傳播,這樣才能使得瀏覽量、創新度兩者實現循環:用數位化項目吸引人群,從流量中分析數據,並不斷修正迭代新版本,以便吸引更多受眾。

『從數據看河南數字文博發展』

不得不說,河南文博數位化進程開啟早,但後勁相對乏力,與國內外知名的博物館相比有一定差距。不久前,AECOM聯合主題娛樂協會TEA(ThemedEntertainment Association)共同發布了《2018全球主題公園和博物館報告》,博物館世界排名第一的是羅浮宮,其次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在其亞太地區博物館20席排名中,中國博物館佔了13席,故宮因故沒上榜,但其1700萬的人流量比羅浮宮還高700萬,是當之無愧的博物館「頭魁」,在排名中我們看到甘肅省博物館、蘇州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但文物大省河南沒有一家博物館上榜,事實上,2018年,河南博物院的人流量是165萬

從另外角度切入,博物館「數位化」體現在其「上網」能力,我們可以從幾個最直觀數據來看,相類比其他文博單位河南表現如何。博物館「數位化」建設,相當一部分入口在其官方網站,其優勢是簡單明了,官網集合虛擬展廳等其他數位化項目入口,既方便遊客訪問,又方便博物館管理,以下是故宮數據:

Alexa排名查詢數據顯示,故宮博物館日均的IP訪問量均超過5000,一段時間內達到了2.55萬,而其日均網頁瀏覽量,最高達到了11萬,線上訪問故宮的人群主要來自中國,其次是日本和美國,故宮博物院網站近期的排名在3萬左右,再看「河伯」數據:

Alexa排名查詢數據顯示,河南博物院日均IP訪問量最高達到1.5千,日均頁面瀏覽量最高是3萬。因為沒有足夠樣本數據,還無法判斷其主要受眾,但可以推測,河南博物院的「線上」用戶應像故宮一樣,主要來自中國,如果說對比故宮博物院差別太大,我們選取同級別的南京博物院來比較。

相對來看,南京博物院與河南博物院網站數據差別不大,但南京博物院的百度指數明顯高於河南博物院,差距並逐步拉大,說明前者網絡曝光量更大,側面反映出知名度更高。然而,兩者的「數位化」水平,都與故宮博物院有差距,這是因為河南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在其官方網站上,都沒有特色的數位化「上網」項目,亦或是創新力度不夠,難以吸引線上人流,若對比國際知名的博物館,這樣的差距更加明顯。

大英博物館官網內置了多個頁面,一些頁面導向了豐富的資料庫、文物資源,其「數位化」項目數量大、內容豐富、視覺呈現力更強。數據上看,大英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網站差別不大,但網絡訪客更多元,說明國內大部分博物館國際化水平還不夠。當然,如今自身的博物館國民教育尚未普及,刻意追求國際化是捨本逐末,但隨著文博事業進一步發展,「國際化」這一指標應當加以考慮。

在考慮到博物館「上網」層面,除了網頁外,移動端不能被忽視,而國內博物院又很少有類似故宮出品系列APP,因而我們選取信息承載渠道「微信公眾號」進行分析,選取河南博物院、鄭州市博物館、洛陽博物館以及中國國家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院進行比較。

▲各博物館微信公眾號預測數據 | 西瓜數據

從數據上看,相對於河南一些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和陝西歷史博物館,粉絲多、文章閱讀數量大,「上網」水平高。省內不少博物館的微信公眾號僅作為一個新聞發布、活動公告的平臺,很少與粉絲產生互動,而國博和陝西歷史博物館除了承擔信息發布的功能外,還持續地輸出優質內容,提升單位品牌知名度和用戶粘性。

『「網際網路+」如何助力河南文博』

分析以上數據,智文實驗室總結了河南文博體系「數位化」的一些特點:

首先,省內的博物館數量多,數據顯示河南已有53家國家級博物館,但省內博物館的數位化建設相對滯後,官網欄目設置不明確,「數位化」項目入口少,地域性較強,雖然一些文物以圖片、3D的形式展示,但數量少,質量不高,如果想欣賞博物館文物,只能親自去現場感受。

▲鄭州市博物館官網上一共有十餘件文件進行了3D建模處理

其次,對信息化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由於多數博物館採取財政差額撥款的形式,數位化建設被認為是沉沒成本,2019年河南文保專項資金項目,大多集中在基礎建設,例如修葺、翻新、徵集等,沒有一項用於博物館的數位化建設。

再次,市場化程度低,上下遊產業鏈不齊備。敦煌研究院的飛天皮膚、數字供養人計劃,故宮的「故宮:口袋宮匠」小程序遊戲,都是騰訊公司為主進行策劃設計,在獲得巨大社會效益同時,也實現了經濟收益雙贏。省內博物館除了開發一些文創商品之外,數位化項目少,上遊文物甄選策劃人士、中遊項目執行團隊、下遊營銷團隊鏈條缺乏,當然也很難實現盈利。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由河南省文物局、河南日報報業集團指導,河南省博物館學會、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大河報社聯合省內四大國家級古都城市文物管理部門、博物館、考古院所共同推出「古都重寶耀中華」大型系列評選活動啟動。這個活動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從6月8日「文化與自然遺產日」開啟全民票選通道,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廣大民眾的「國寶」熱情,尤其是鄭州、開封、安陽、洛陽四市的居民,紛紛在朋友圈為鎮都之寶「打call」。近日,該活動將公布結果。

國家數據顯示2017年河南省館藏文物達到近百萬件(套),四大古都的鎮都之寶,可能只是代表之一,還有大量未出土的文物在地下沉睡,河南是名副其實的文物大省。

▲河南博物院

智文實驗室認為,從物理上看,博物館是死的、文物是死的,它們有著物理邊界,但與此同時,博物館所展現的文明,卻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它被遊覽者看到、傳播,因而博物館又沒有邊界,如何讓更多的人更容易看到自身文明,打造「無界」博物館,這是博物館探索「數位化」的最終目標,而容易進入、找到的官網,以及依託博物館成立的著名數位化項目,應當是傳播的最有力載體。

近年來,河南文博事業發展穩健,有著良好基礎,隨著科技發展、網際網路大潮興起,河南文博事業有跨越發展的內在條件。智文實驗室認為,把「數位化」建設當成基礎建設來抓,擯棄落後意識,主動抓住數位化浪潮,以文化為內核,以「數位化」為表現形式,完善上中下遊產業鏈,引進類似騰訊的高水準策劃團隊,或許能成為河南文博發展的切入口之一。

『結語』

不久前,洛陽打出了「博物館之都」的口號,去年7月,市委書記李亞在調研「博物館之都」建設工作時強調讓「數字博物館」成為標配,讓文物真正「會說話」,人們就會「為一座博物館而來這座城」!其實,這樣的論述同樣適用於河南,以古都為點,以全省為面,把河南打造成博物之省,用「數字博物館」吸引人們,善於包裝、善於「上網」,人們就會「為一座博物館而來這個省」。

作者 | 曉鵬

策劃統籌:郭廣新、韓碧瑩

— END —

相關焦點

  • 「時文精選」逛故宮,一個小程序就夠了
    ⑥科技與文博的結合,已經帶來意想不到的成效。先進科技元素的注入,有望讓傳統文化在數位化時代實現新的綻放。以騰訊為例,這家以「科技+文化」為企業定位的公司,去年與故宮博物院深化戰略合作,計劃在三年內完成包括10萬件文物高清影像採集精修在內的故宮深度數位化探索,「數字故宮」小程序就是首個階段性成果。
  • 【時文選粹】逛故宮,一個小程序就夠了!
    河南鞏義市第一高級中學語文教師鞏義市教育教學先進教師鞏義市語文學科骨幹教師鞏義市優秀班主任主編:王濤欄目主編:劉廣彥、楊文慧 / 責編:孟麗  審校:孫夢霞 / 美編:趙寶茹當下,我國博物館事業進入蓬勃發展期。科技、網際網路與文博領域的融合已成為博物館事業新的發展趨勢。
  • ...故宮發布的數字產品(故宮名畫記+故宮數字文物庫+故宮數字多寶閣)
    7月16日,故宮召開「融古鑠今 無界未來」——數字故宮發布會,一次性上新7款數字產品。  「故宮名畫記」改版後重新上線,其中珍貴數位化繪畫藏品增至345幅,新版的名畫細節更為逼真,細到《步輦圖》中人物服裝胸前的錦繡花紋都纖毫畢見。未來故宮力爭每月上新50幅數字名畫,並將故宮所有書畫藏品全部數位化,觀眾可以通過標註、收藏,建立自己的「私人藏畫館」。
  • 故宮和騰訊聯手做了款小遊戲,「數位化」將被忽視的文化裝進口袋
    或許很多年輕人可以記得偶像團體每一個成員的生日,卻很少有人知道什麼是宮、商、角、徵、羽。類似的文化傳承現狀還存在於更多的領域,而故宮和騰訊正在嘗試拉進傳統古建築文化和年輕人的距離。7月16日,「融古鑠今 無界未來」數字故宮發布會上,騰訊追夢計劃與故宮博物院合作推出了國內首款故宮古建築文化遊戲——《故宮:口袋宮匠》。
  • 故宮來了!國博來了!山東文博會開幕,門票免費送,趕快來打卡!
    故宮來了!國博來了!港澳臺文創來了!51個國家和地區展商參展!第八屆山東文博會今天開幕了!第八屆山東文博會(9月19日至23日)吸引了來自德國、日本、韓國、匈牙利等51個國家的365家國際展商參展;讓人期待的300多種故宮文創產品,中國國家博物館網紅產品也來了;甘肅、四川、青海、寧夏、陝西、河南、山西、內蒙古、貴州、河北等10個兄弟省區組團參展;省外企業參展數量達743家,華為、騰訊、思特科技、藍碩科技、小土科技等20多家龍頭文化科技企業,新浪微博、字節跳動等14家新媒體企業攜新技術
  • 什麼是智慧博物館,都包括哪些方面
    為什麼要打造智慧博物館傳統的實體博物館,首先,在展陳方面受各方面的限制,比如安全、保護需求、場地、展陳能力,以及有時出於對文物保護的考慮,所能提供展示的藏品和信息量非常受限,很多的文物不能對外展出(例如故宮,據相關數據顯示,每年展出的文物僅佔藏品總量的5%左右),深藏館中無人曉,沒有發揮出文物應有的價值
  • 文物數位化足不出戶「隔空賞物」
    一些文化遺址也做了不少這方面工作,如敦煌莫高窟、故宮、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甘肅炳靈寺和麥積山石窟等,都在對建築、石窟和相關文物做數位化掃描和建檔工作。前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教授鄧啟耀告訴記者,「我曾負責一個國家重大社科項目,對雲南大理、麗江、巍山等地的藝術遺產做了一些數位化掃描工作,如巍山的一個清代古建築,保護得很不錯,但是由於比較偏僻,缺乏管理人手,怕出現什麼意外,我們就做了全面的數位化掃描工作。」
  • 打造《故宮如夢》 繼《我在故宮修文物》後故宮再次嘗試影視化之路
    9月16日,騰訊和故宮博物院共同籤署深化戰略合作協議。這一次,數位化、5G成為被頻頻提及的詞語。據了解,未來三年雙方將通過「數位化+雲化+AI化」,在文物數位化採集與文化研究等領域助力「數字故宮」建設,故宮博物院預計將完成10萬件文物的高清影像採集、精修。
  • 眾文博專家廣州探索博物館數位化轉型
    王堅 攝中新網廣州11月23日電(王堅)2020文交會「跨越與創新:數位化轉型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數字經濟智慧博物館論壇」23日在廣州舉行。廣東省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上海科技館等研究機構和文創企業代表、專家學者等逾百人參加會議,圍繞博物館的數位化轉型進行研討,推動廣州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 ...從「南海一號」到《國家寶藏》 智慧文博專家王勇專注讓博物館...
    眼下,廣州一家專注於智慧文博的企業為省博打造了一套數位化管理系統,不僅讓藏品在百萬級遊客量前「呼吸」著穩定的溫溼度,還能精準捕捉到遊客的大數據信息,發掘出哪個藏品最受歡迎、哪個地方的人最喜歡來省博等,從而更好地設計出參觀路線……這家企業是來自黃埔區的廣州歐科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廣州歐科」),從承擔「南海一號」數字考古業務,到為多家博物館提供服務
  • 五萬多故宮名畫文物今起網上纖毫畢現,故宮數字文物庫等上線
    在今天的「融古鑠今 無界未來——數字故宮發布會」上,故宮博物院一次性推出了「數字文物庫」「故宮名畫記」「數字多寶閣」等七款數字產品,它們或煥新升級,或全新亮相,為文物愛好者們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表示,當下正處於全新的數字時代,整個社會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數字變革」,信息技術應用於各個領域,博物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 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富春山居圖》現身文博會現場
    被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富春山居圖》,一直是博物院的鎮館之寶,為了能讓更多的重慶市民看到這幅美麗的畫作,首次參加重慶文博會的臺灣展團,專門帶來了黃金畫版本的《富春山居圖》。除此之外,在臺灣展臺裡,還有包括青瓷花瓶、青銅雕塑、黃金畫、書法等藝術文創產品。在此次文博會上,很多臺灣展商表示,想通過參展文博會,了解重慶的文創市場,找到更多的合作機會。
  • 無界學習·2020素養教育峰會開幕,探討教育如何乘風破浪
    為期兩天的峰會聚集了關注素養教育的專業學者、政策制定者,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創變者,大家就疫情之下「無界學習」這一新趨勢,圍繞教育的優質與公平、學習者的核心素養、兒童視角看未來等核心議題,闡發各種觀點,回應時代之需,共同探討中國素養教育如何乘風破浪,良性發展。峰會現場正式揭曉了 「智慧融合新未來」2020教育創新大獎評選結果,並現場頒獎。
  • 文化視點|當多媒體文博展成為新藍海,下一步該往哪兒走
    製圖:馮曉瑜 故宮御貓打翻了清代御製《獸譜》,封印失衡,神獸四散。循著聲光電等多媒體手段展開的一幕幕幻境,人們跟隨神獸白澤,找尋它失蹤的小夥伴,開啟了一場補全《獸譜》的旅程……由故宮博物院官方出品的「故宮裡的神獸世界——多媒體綜合展」,近日登陸上海文化藝術新地標——西岸藝島,以創新的觀展體驗讓人大開眼界。
  • 河南省實驗文博高中2020紅榜數據分析
    河南省實驗文博高中2020紅榜數據分析今日,省實驗文博高中在官方微信號上正式發布了高三錄取榜,根據紅榜情況與本人掌握的資料,現分析如下:一.文博參加高/考人數情況根據此前官宣,2020年省實驗文博學校參加高/考人數普通類614人,一本過線529人,690分以上3人。
  • 文博考研擇校篇——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今天萬萬老師來跟大家聊聊關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文博專業的報考情況~       還是老樣子,萬萬會根據學校介紹、學院介紹、招生目錄、報錄比、複試線、擬錄取情況、複試情況這幾個方面來進行介紹,當然,如果你對社科大有一定的了解,可以直接看後面文博的考研情況分析。
  • 是誰推動了銀行卡的數位化變革?
    數位化能力正在日益成為金融機構的核心競爭力。用戶的消費行為都在遷移到線上,場景越來越集中於線上,金融機構如果沒有數位化能力,就要與這些消費趨勢與線上場景失之交臂了。而且數位化是實現數據化運營的基礎,如果沒有充分的數位化能力,大數據、人工智慧的應用就缺乏根基。金融機構從產品到流程,都需要有強大的數位化能力。
  • 「雲遊博物館」啟示文保與傳統文化「數位化」
    敦煌石窟的壁畫可能會在歲月變遷中褪色,千百年前的古建築可能會在風雨之中坍圮,但數位化保護已經讓它們「永恆」。任它滄海桑田,這些數據都將是數位化時代的一種可世代傳承的文化遺產。這一次,從故宮到布達拉宮,從秦陵到敦煌,都在積極擁抱數位化。以敦煌研究院的「雲遊敦煌」項目為例,網民不僅可以近距離欣賞精美的敦煌石窟壁畫、彩塑、石窟建築,還可以參與「私人定製」壁畫故事等互動活動,為傳承敦煌文化提供了新思路。數據顯示,該小程序上線10天,總訪問量已超500萬,其中80後、90後佔比超六成。
  • 「無界」學習,人人可學,時時可學,處處可學
    2020年的疫情讓中國2億青少年首次集體體驗在家線上學習的新模式,也衝擊出「無界」學習的理念。我們不禁思考,在未來,「無界」學習到底會進化成什麼樣?當學習不再局限於教室之中,面對面的傳授也不再是必須,教育者如何應對?孩子們又該具備與運用怎樣的素養來應對變化中的社會?「無界」學習的潛力是什麼?更交互、更平等、更個性化、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式會開啟嗎?打破界限之後,我們面臨哪些挑戰?
  • 錦玉昌隆:文博文創大有可為,讓生活因禮生儀
    錦玉昌隆董事長肖漢雄表示:「伴隨中國的大國崛起,民族文化自信的提升,公司所聚焦的華夏文博文創產業一定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具體到文博文創領域,公開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博物館文創市場呈現高速增長態勢。2019年整體規模相比2017年增長了3倍。由清華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和天貓聯合發布的《2019博物館文創產品市場數據報告》認為,我國博物館文創產品市場的蓬勃發展主要得益於政策引領、文化自信、消費升級和博物館自我轉型四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