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興仁市以改善環境衛生質量為核心,遵循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原則,在全市建設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農村生活汙水處理基礎設施,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切實改善人居環境,初步實現城鄉環衛設施一體化。
走進位於城南街道李關村的生活垃圾轉運站,一輛輛載滿垃圾的小型可卸式垃圾車正有序作業。據悉,興仁市按照「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的模式,城鄉生活垃圾被統一回收到轉運站,經壓縮後運至發電廠進行無害化處理焚燒發電,實現垃圾資源再利用。截止目前全市已建設完成生活垃圾轉運站15個,日處理生活垃圾825噸,基本實現城鄉垃圾收運體系全覆蓋。
李關村垃圾轉運站負責人 黃慶:
我們現在這個站負責的是屯腳鎮,每天的工作是一個壓縮車帶著三個鉤車去收垃圾箱,每天收回來的量在8到9噸左右。收回來後再用壓縮機壓縮好,壓滿了以後拉到電廠處理。
屯腳鎮居民 楊福興:
這個垃圾中轉站沒建之前,我們這些村民垃圾找不到地方丟,都是到處亂丟。建了這個垃圾中轉站以後,我們這些村民都會把垃圾丟到垃圾箱裡面,環境現在好多了。
生活汙水四處漫流,未經處理直接就近排入農田或隨地勢自然流淌等現象一直是制約農村環境改善的難題。近年來,興仁市把治水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回龍鎮獅子村等地建設了農村生活汙水處理站,全天候收集、處理汙水,日處理汙水規模可達120噸,努力實現農村生活汙水處理全覆蓋。
回龍鎮獅子村村支書 袁忠義:
現在汙水處理廠已經建成使用,髒、亂、差現象也排除,過去是臭氣燻天,現在通過治理,人居環境得到了改善,洗碗水、洗腳水、洗菜水以及衛生間的水都通過汙水處理廠處理了,老百姓很滿意。
在加快推進鄉鎮村汙水處理建設的同時,興仁市還積極引進「人工溼地」汙水處理方式,讓生活汙水通過流入人工溼地,經美人蕉等根系茂密的植物吸附及微生物降解等作用,進一步「消化」有害汙染物,真正做到生態環保,為全市水環境築起了一道「生態閘門」。當前,興仁市已在馬馬崖鎮、大山鎮、波陽鎮等深度貧困村建成生活汙水人工溼地處理站10座,初步解決了10個自然村寨885戶的生活汙水處理問題,實現了「髒水變淨水、汙水變好水、好水變優水」。
興仁市綜合執法局副局長 易君臣:
我們興仁的垃圾處理系統整治項目已經實現城鄉一體化,全部覆蓋。全市共成立了15個垃圾中轉站,一體化處理項目有12個,溼地有10個,水源地保護點治理有20個。下一步我們準備引進第三方來運營,重點就放在考核上,考核公司運行管理這一塊,考慮他們運行的時效、對垃圾處理情況等。
(興仁市融媒體中心 李凱 田雨涵 報導)
編輯:任常輝
責編:潘 飛
編審:王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