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講座開始還有半小時,現場排的隊,從海爾家電博物館負一層的會場門口沿著樓梯拐到一樓大廳,又在大廳裡繞了三個彎。還有更多的人陸續走向籤到臺。
他們,是為了原研哉而來。設計大師,「無印良品」之父,都是原研哉為人熟知的標籤。
一頭銀髮,一副眼鏡,一襲黑衣,原研哉當天的裝扮延續了他一貫的經典形象,一如他的設計風格,簡約、自然,充滿無限禪意。
在MUJI INFILL無印良品家裝中國首店落戶青島之際,與無印良品聯手打造家裝項目的少海匯邀請原研哉來到青島,帶來了這場關於設計哲學的頭腦風暴。
260個座位的會場,400餘名觀眾報名。有不少是學習設計的學生或從事專業工作的設計師,後進場的觀眾只能在過道和講臺兩側席地而坐,「有幸」坐在講臺的粉絲顯得格外興奮,因為這裡離他們的「偶像」更近。
儘管當天身體有些不適,但在近兩個小時的講座裡,61歲的原研哉語速飛快,情緒高昂。他從「空」的設計思想講到無印良品的理念,從「再設計」講到他對家的理解,還分享了他與少海匯歷時三年親力打造的「MUJI INFILL」無印良品家裝項目的誕生過程。
作為當代最具代表性的極簡主義設計師,就算是面對設計的細枝末節,原研哉也會認真到極致,有時甚至顯得有些保守,但在面向未來的居住探索方面,他卻秉持著完全開放的姿態。在他看來,以家為媒介,全方位地考慮如何展開幸福生活,其實也是在對未來進行深度的思考和探索。
●「空」是無限的可能
一提到原研哉,無印良品和「空」的美學是躲不開的話題。
「空即是有。空實際上蘊含著豐富的想像,看不見的才是全部。」
原研哉把「空」看作東方美學的精髓。在他看來,雖然無印良品表現得很簡約,但簡約不代表簡單。
日本的「空」和西方的「極簡主義「究竟有什麼區別?作品是最直接的表達。原研哉展示了兩把看上去都符合簡約設計風格的刀,一把是德國的刀,一眼望去很簡單,唯獨刀把上對拇指的位置進行了設計。另一把是日本的刀,刀把沒有任何處理,如何使用完全依賴於使用者的技術。
相比西方「極簡」刨除複雜設計後保留的功能性,日本的「空」更強調無限的可能性。在無印良品,原研哉把「空」的設計哲學發揮到了極致。
對於誕生於上世紀8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時期的無印良品來說,「反奢華」「反低廉」是它的初衷。2002年至今,在原研哉執掌下,就算是無印良品的海報,也都試圖不依託文字,只進行意象的表達,以「空」為基點,去延展豐富的可能性。
從誕生之初只有40種物品,到如今的7500多種各色產品,原研哉一直在探索無印良品更多的可能性。
如何在一個空間裡更好地整合這些可能性?「家」的設計,成為了原研哉近年來最大的關注點。於是,便有了無印良品在青島首發的MUJI INFILL無印良品家裝樣板間。MUJI INFILL一如既往地延續了無印良品 「空」的感覺。「這個空間看上去似乎有些空蕩、冷清,但是當人住進去,就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舒適生活。」原研哉指著樣板間的實景圖說。
●「家」是對未來的思考和探索
從雛形到正式誕生推向市場,MUJI INFILL歷經了三年的時間。網際網路加速了產品迭代周期,在別人以天計數推出新產品的時候,原研哉帶領著團隊以追求極致的慢節奏打磨著這款美好生活的解決方案。
在這期間,原研哉主持了以未來家為主題的HOUSE VISION設計展、無印良品酒店等項目,都是為了探索和驗證,無印良品可以為用戶帶來什麼樣的「家」。
原研哉所理解的「家」,不是簡單的住居空間,不是單純的住宅產業化的商品。它既是各個產業的交叉點,又是文化生活的基礎。
能源、科技、空間、社交、養老……中國社會的發展速度讓這些領域的需求顯得更加迫切,同時也就包含了更大的可能性。為了探尋家與這些元素耦合帶來的可能性,去年,原研哉聯手中國企業和建築師、設計師在鳥巢打造了「HOUSE VISION—探索家未來生活大展」。儘管這10組 「誰都沒有見過的建築形式」並不都出自原研哉之手,但作為策展人,從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中也可以一窺原研哉對「家」的理解。
海爾與張永和聯手打造的小小院子,保留了一個中空的小花園,四周是用玻璃分割可移動的空間,整個空間沒有家電的身影,在使用時,家具的表面又可以變成家電的操作面板。在原研哉看來,這是科技與自然相交融的家,科技就是要與家居空間融為一體。
遠景與楊明潔的「綠舍」利用在屋頂上的太陽能板產生的生活之外的剩餘能源,將空氣通過冷凝裝置轉化為液體水,來種植蔬菜。原研哉認同,能源是未來家庭空間設計裡必須囊括的元素。
展覽還包括未來火星上的家等天馬行空的作品。然而將概念和實用性完美融合的,是原研哉親自操刀的「最小-最大的家」。這個空間由原研哉的日本設計中心原設計研究所和少海匯的有住合力打造,內裡的布局展示了一個都市人應有的家的一切樣子——一個一居室敞開空間裡,通頂的收納櫃體、組合多變的家具和無界限的空間——讓「最小」的空間有「最大」的利用率。
「展覽主要是想引起大家的意識覺醒,把中國人習慣的、集合型的住宅模式完全打開、打破,以一種全新的形式邀請你進來,看看我們的居住還有什麼別的可能。」原研哉如是說。這個空間也成為了後來MUJI INFILL的雛形。
在「最小-最大的家」開展前夜,原研哉親手擺放了書架上陳設——他說,這裡要像是他自己的書房那樣;在MUJI INFILL,構成整個空間的石材、木料以及把手、插銷等每一個家居配件都由原研哉親自挑選確認。
對空間利用的極致追求,是為了更多的可能性;細節上的極致追求,則讓經過原研哉之手的設計擁有了不一樣的功能價值和美學價值。
● 「關注事物本質」的 「再設計」
原研哉對設計的極致追求讓他在中國有很多簇擁。在當天與粉絲交流環節中,儘管粉絲們提到的「留白」、「再設計」等概念都是原研哉創立且熟知的,但面對每一個問題,他都有所停頓,認真而謹慎,留出了充足的思考時間。
有粉絲提到了20年前,原研哉主持那場知名的 「RE-DE-SIGN」展以及他的「再設計」理念。站在今天回顧這場20年前的設計風暴,原研哉似乎多了些 「自省」。
當時,他邀請了很多有影響力的設計師,把日常生活中很多習以為常的物象進行了再設計,比如衛生紙卷、火柴、成人尿不溼。「從即時效果來看,這些設計大師給出了許多非常有意思的答案。」
如今,引發原研哉的深刻反思的是,20年裡,這些設計都沒有產品化。「比如,紀梵希把廁紙中筒的形狀從圓形改為了方形,本意是利用方形轉動時的卡頓來節省用紙,同時,方形堆放不浪費空間。」然而,當原研哉找到製造商來論證這個設計的產業化時,卻發現,方形的捲紙在生產過程容易斷掉,會造成更大的浪費。
尖端設計師的再設計為何無法超越看似平庸的日常用品?原研哉分析,這些東西都是經過了長時間使用的成熟設計,而設計大師設計無論如何精妙,都是短時間的創意。「這其實意味著,所有一切我們習慣的日常都是設計。儘管創造者們有很豐富的想像力,但是對於既存的事物中蘊含著多少人類的智慧,我們卻從未有所認知。」他說。
「從太古時代,人們的居住形式一直都沒有改變過,比如我們居住的房子都有牆、有頂棚。對人類長期積累的成果,包括我們住的家,進行再設計,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如何應對這種挑戰,原研哉提到「RE-DESIGN」不僅是重新設計,而是挖掘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智慧,並喚醒這種智慧的優秀之處。「這就要求設計師重新審視日常事物,以陌生化的方式再度表達,賦予新的功能。」
在《探索家:家的未來》這本書裡,原研哉重新審視了我們的家——雖然我們和家人同住一個屋簷下,但倏忽間可以意識到,其實每個人都在朝著不同的方向生活。「對於徹底被分割成個體的社會或人群,如何在另一個維度的關係中重新聯結起來,尋找一種全新的充實和幸福?這是全世界共同面臨的一大課題。」
於是,原研哉試圖通過日常家具的設計,來改變這種家人之間的割裂感,為家庭成員創造充分交流的空間。MUJI INFILL的空間裡,他設計的名為 「四方家具」的沙發和床,在左右和背側分別增加了高矮不一的功能性桌面,讓一家老小的生活可以圍繞這一個家具的各個方向展開。
無印良品設計師深澤直人曾說:「原研哉的過人之處,是在於他精準的洞察力。他往往能透徹地消化身邊環境帶來的信息,再將這些無形的信息轉化成為大眾所能明白的、看得見的圖像,這不是一般設計師所擁有的能力。」
用一句話概括自己的設計,原研哉的總結簡潔得一如他的設計,那就是「關注事物的本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