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哥導讀:寒風呼嘯,氣溫驟降,不論是在大雪紛飛的北方,還是在溼冷透骨的南方,大家紛紛翻出了最厚的衣裳穿上。但是有一種冷叫「奶奶/媽媽覺得你冷」,給孩子裡三層外三層裹了又裹還不夠,更誇張的是「裹成熊」了還要再加一層厚被子,最後寶寶的小臉熱得通紅......冬天給寶寶保暖真的穿得越厚越好嗎?給寶寶穿衣怎麼做到輕薄又暖和?其實都是有方法的~
冬天不要給寶寶「捂太厚」
如果寶寶穿得太厚,熱出一背的汗,汗液蒸發會帶走身體的熱量,而且此時身體毛孔是打開狀態,冷風一吹,非常容易著涼,引起感冒。許多寶寶在冬天著涼常常不是因為穿的少,而是因為穿得多,再加上吹涼風造成的。
寶寶新陳代謝非常快,產熱高,因而需要不斷散熱,但嬰幼兒的體溫調節中樞發育暫不完全,當過度保暖,悶捂時間過久,則會因為散熱不足而誘發「捂熱綜合症」,出現高熱、出大汗、驚厥、昏迷甚至死亡等情況。捂熱綜合症多出現於1周歲以下的嬰兒,特別是新生兒。
寶寶如果總是被厚衣服、厚毯子層層包裹,會限制寶寶自由活動能力,尤其是還在學翻身、爬行的小月齡寶寶,運動受到很大限制,會不利於寶寶運動能力發育。
「想要小兒安,三分飢與寒」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寶寶一直處在恆溫環境中,缺乏接受耐寒訓練的機會,降低身體對氣溫變化的適應能力,反倒會使機體調節能力變差,更容易生病。
另外,家裡有暖氣或空調開得很足,但還是給寶寶裹得很厚,導致寶寶冬天長痱子的也不在少數!
冬天怎麼給寶寶正確穿衣?
那麼,到底怎麼穿才能讓寶寶感到舒適又保暖呢?
★ 推薦「洋蔥式穿衣法」
洋蔥式穿衣,顧名思義,就是像洋蔥一樣一層包一層,依照功能可以分為三層:內層「恆溫排汗層」、中層「保暖層」,以及外層「防風防雨層」。其實簡單說來就是多層次的穿衣方法:
① 內層:穿柔軟、透氣排汗的內衣
內層是最貼近肌膚的一層衣物,除了要觸感柔軟,能保暖、吸汗以外,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地排汗,避免因汗水積聚後冷卻而著涼。
純棉內衣以其良好的透氣性以及舒適性的手感被稱為寶寶內衣的最佳選擇之一。
②中層:穿保暖效果好的衣服
中層衣服不和皮膚接觸,屬於保暖層,吸溼性要強,羊毛、羊絨、純棉材質最合適,羊毛衫、羊絨衫、棉線針織衫、衛衣、馬甲都是不錯的選擇。
特別冷的天氣可以在褲子中間加一層,比如毛線褲或者抓絨褲等。
③最外層:可穿防水、防風的外套
最外層衣服也可以稱作「保護層」,提供防風、防水、透氣及防紫外光功能,配合「恆溫排汗層」及「保暖層」衣物,能最大程度抵禦嚴寒。
選擇的原則以質輕、寬鬆、方便穿脫為主,面料要緻密,不宜穿著毛線編織的外套,最好是帶拉鏈的棉服、羽絨服,並且儘量繫緊領口、袖口、下擺和褲腿防止漏風,一歲以下的寶寶還可以穿連體羽絨服。
同時,避免「寒從腳下起」,在家可以給寶寶穿保暖防滑襪,出門則穿透氣排汗的襪子搭配專門的學步鞋。如果天氣真的很寒冷,或者外出有風雪,還需要給寶寶搭配帽子、手套、圍巾等小配件,以減少熱量散失,好看又保暖。
對於小月齡的寶寶,如果天氣太冷,可以再給寶寶裹一層毯子。但注意,一旦進入暖和的地方,則需要拿掉毯子,以免過熱。
洋蔥式穿衣法不僅暖和(幾層薄衣服疊加,中間能形成隔絕冷空氣的空間,比穿厚衣服更暖),同時根據溫度和場合變化,還能靈活增減衣服,一層層加上或脫下。
根據具體的溫度,這裡為寶爸寶媽們推薦了寶寶穿衣指南,供參考:
0℃~5℃
上衣:棉質透氣內衣+毛衣/抓絨/羊絨等保暖衣物+羽絨服+帽子圍巾等配件
褲子:透氣秋褲+抓絨棉褲/羽絨褲
5~10℃
上衣:棉質透氣內衣+一般厚度毛衣+普通厚度羽絨服/棉衣
褲子:加絨長褲
15℃左右
上衣:棉質透氣內衣+薄毛衣+風衣等薄外套
褲子:普通厚度的長褲
20℃左右
上衣:棉質透氣內衣+薄外套或者長袖T恤/襯衫+馬甲
褲子:普通厚度的長褲
25℃左右
上衣:長袖T恤/襯衫
褲子:薄款長褲
寶寶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由於生理特點的不同,對穿衣冷熱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家長也可對照寶寶年齡來確定穿衣。
如何判斷寶寶暖不暖和?
很多家長都習慣摸摸寶寶的小手小腳來判斷他們是冷還是熱,其實這樣的判斷不夠準確。因為嬰幼兒的心臟搏動力量弱於大人,每次心臟搏動傳送到手腳末梢的血液有限,容易有手腳冰涼的現象。
所以,手腳溫度不能作為判斷寶寶是否需要增減衣服的標準。
判斷孩子夠不夠暖,需不需要加衣服,主要是摸一下孩子的頸背部,只要頸背處溫熱,小手溫涼(不是冰冰冷),就可以了。如果寶寶的胳膊、腿、臉頰摸起來都涼涼的,甚至臉色有些發白,就說明要給寶寶加衣服了。
另外,由於寶寶新陳代謝快,再加上有的寶寶比較好動,體溫一般比成年人相對高一點,所以也不要以大人自己的溫度感知去給寶寶「強制加衣」。
今天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啦~如果您對如何選奶粉還有疑問,可以在文末給我們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