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溫度降得厲害,北方很多地方都下起了雪,身在南方的我,也深深感受到了來自冬的寒意。
一到冬天,孩子的穿衣問題,可以立馬升級為一場家庭大戰。
都說,有一種冷叫奶奶覺得你冷。這句話放在我們家也特別適用。
每當降溫時,奶奶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給孫子添衣服。老人家覺得,氣溫降低,孩子容易著涼生病,所以寧肯捂著,也不能凍著,於是裡三層外三層地把衣服給添上。
而我和老公則認為,小孩的新陳代謝比成年人活躍,體內會產生更多的熱量,所以體溫要比大人高,可以少穿點,凍一凍還更耐寒呢。
儘管初衷都是為了孩子好,可因為雙方都堅持自我,互不妥協,難免一場激烈battle,最終的結果往往非常搞笑,我和老公出門後,奶奶悄悄給娃加起了衣服。
為了徹底結束這場「穿衣戰」,我特意帶著奶奶去請教了一位兒科醫生朋友。
一問才知道,其實呀,孩子冬季穿衣這件事,可大有講究,光有溫度不行,還得兼顧舒適度。怎麼做到呢?話不多說,咱們直接分享乾貨啦~
01
合理添衣
不「捂」不「凍」
考慮到醫生朋友比較忙,見面之後,我省去了寒暄,單刀直入,問起我和婆婆之間矛盾的關鍵點:「捂」和「凍」,哪個做法更可取。
朋友的回覆是,兩種做法都不可取,尤其是不能捂著孩子,因為這樣容易引起「捂熱綜合症」。
有些家長,特別是老人,對捂熱綜合症可能沒什麼概念,但它的危害真的不小呢。
當孩子因為穿太多、蓋太嚴、捂太久,體溫升高,於是產生脫水、缺氧,或導致代謝紊亂、呼吸衰竭等一系列問題,嚴重的還可能失去生命。
這種情況特別容易發生在小寶寶身上,而這樣的悲劇發生得還不少。尤其是孩子發燒的時候,很多家長都喜歡捂汗,覺得捂一捂出出汗燒就退了。其實這麼做是不對的,不但退不了燒,還很容易引起捂熱症候群。
回想起兒子第一次發燒的經歷。6個月不到的他,有一天睡到半夜突然燒起來,小臉滾燙通紅,睡著了還哼哼唧唧的,難受極了。
第一次經歷這樣的場景,真的是燒在兒身,痛在娘心。一邊心疼著,一邊自責自己沒有照顧好他,恨自己不能代替孩子生這場病。
當時婆婆也堅持要捂汗,說捂一捂燒退得快。好在慌亂中的我還保留了一絲理智,堅決拒絕,不然真捂出問題來,追悔莫及呀。
這裡也再次提醒家長,孩子發燒千萬別捂汗,散熱降溫、多喝水、吃退燒藥才是正確的選擇。
扯得有點遠!說回到天冷穿衣的問題上,到底該怎麼合理添衣,兼顧溫暖和舒適呢?
這裡介紹國際權威育兒機構美國兒科學會推薦的方法——將24℃作為增減衣服的衡量標準,當氣溫低於24℃時:
➤1歲以內的嬰兒,可以比大人多穿一件厚度適中的衣服;
➤1-3歲的寶寶,和大人穿得差不多就行;
➤3歲以上的大孩子,只要自己不覺得冷,就不用加衣服了。
不過呢,這個方法也只是個參考,並不是絕對的。畢竟每個寶寶的體質不一樣,而且大人對冷暖的感知有時候和孩子也會不一樣。所以還是建議大家先試試,看看孩子的反應,再做適當調整。
02
孩子冷不冷?
這樣判斷更簡單!
其實要不要給孩子加衣服,道理很簡單:冷了就加,熱了就減。
可怎麼知道孩子冷不冷呢?許多家長習慣摸摸孩子的手腳,覺得手腳冷就是冷。其實這跟捂汗一樣,也是個誤區呢,冬天手腳冷是正常的,但這並不代表全身都冷。
有個更靠譜的方法是,摸摸孩子的頸部和背部。
如果頸部和背部是溫溫的,不出汗,說明溫度是合適的;如果溼熱出汗就說明太熱了,而冰冷冰冷的那就是涼了,要適當根據孩子的活動情況增減衣服哦。
03
要溫度也要舒適度?
試試「洋蔥式穿衣法」
當媽的都知道,孩子不可能像大人那樣安安靜靜地在一個地方待很久。他們活脫脫一隻小神獸,除了睡覺以外,其它時間幾乎都在蹦躂,而且比大人更愛出汗。
一出汗就得脫衣服,一脫衣服容易感冒,不脫吧孩子又熱得難受。於是只能頻繁地切換於脫衣和穿衣之間,這忽冷忽熱的感覺不好受不說,還打擾了孩子玩耍的興致,孩子往往不願配合,打死也不肯再穿上衣服,最後只能以一場清涕橫流收場。
怎麼個穿法才能既保暖又穿脫方便呢?這裡給大家推薦一個超實用的方法——洋蔥式穿衣法。
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感覺挺奇怪的,難道要把孩子一層一層裹得跟洋蔥一樣?其實不然。
「洋蔥式穿衣法」的核心在於,一層一層地穿,就像洋蔥一層包一層,可以根據場合與溫度,一層層加上或脫下來。
具體可以這樣操作:
從內到外分3層來穿搭
➤內層:穿透氣、排汗的衣服,比如貼身內衣;
➤中層:穿保暖效果好的衣服,比如羊毛衫、毛衣、衛衣等;
➤外層:穿防水防風的外套,比如羽絨服、風衣等,可以根據溫度來選擇衣服的厚度。
一般情況下,我還會多備兩樣東西:一條幹毛巾和一件小馬甲。
如果孩子活動出汗了,先用幹毛巾把孩子身上的汗給擦乾,再脫下外套,套上小馬甲。這樣即使在大風呼呼的室外,也不用擔心孩子被吹感冒了。
最近南方氣溫變化大,早上和晚上冷得人直打哆嗦,中午又熱得難受,洋蔥式穿衣法也同樣適用哦。
如果覺得文章有用,請把它分享給你的親朋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