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中國一衣帶水的鄰邦,從唐朝開始向中國學習,明治維新以後確立教育立國的目標,今天科技文化高度發達的日本受益於此。
日本教育產業十分發達,先進教育理念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下面主要從家庭育兒方面比較中日兩國理念不同。
日本孩子從小做家務,自己穿衣穿鞋,洗菜切菜,吃飯時端碗碟,擺筷子,抹桌洗碗,收拾房間。
日本的很多廚藝培訓班是專門為孩子提供的實踐活動中心,以培養孩子愛做家務、愛勞動的好習慣為目的。
日本孩子上學都是自己背書包,即使偶爾有父母接送,父母也是兩手空空。如果天下雨️,孩子必須自己打雨傘☔️。
父母認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長大是遲早的事,自己的責任自己承擔,父母不可能為孩子擔一輩子責任。
中國不少父母眼中的孩子就「小皇帝」、「小公主」,百般呵護甚至溺愛。家務事不讓做,衣來伸手 ,飯來張口,百依百順。為孩子背書包、打傘、做校園衛生,不一而足,只要孩子讀書,其它事情都可以不做。
父母懷著「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毒雞湯信念,總是讓孩子參加少兒的舞蹈班、書法班、美術班、英語班等等,很少家長想去培養孩子獨立生存的能力。南京市的一個孩子先後參加十幾個培訓班,11歲時有白頭髮了,真可憐!
在日本的公交車上,大人不用給孩子讓座。他們認為,小孩子乘車就是鍛鍊,練習身體的平衡能力和乘車站立的堅強毅力。日本國民的「忍」性大概就是這樣從小培養起來的吧。
在中國的公交車上,提倡給尊老愛幼,給老人和孩子讓座,並視為一種美德。有的父母在別人讓座的時候,連一聲「謝謝」都不願意說出口,怎麼給孩子作榜樣的?
愛是人類最基本的感情,沒有愛的人生就是荒漠戈壁。但是家長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有節制的,不能為孩子而無原則的愛,該狠心的時候要捨得。
日本家長認為孩子能夠做到的事情,儘量讓他自己去做。上學自己去,書包自己背,雨傘自己打。
現在努力讀好書,將來努力工作,就會有房子住,有車子開。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幸福,所以該放手的時候就要狠心,讓孩子成長為獨立的人。
這種教育就是:愛一半,藏一半。
藏一半愛,似乎父母有點自私自利,沒有人情味。但是,狠心一點能夠讓孩子明白靠天靠地靠父母不如靠自己的道理,也是值得的事情。
中國的很多家長是為孩子而活。孩子從出生到成長的全過程一路奔波,不惜代價為孩子買學區房,為了孩子付出一切。
有的媽媽為了孩子冷落了丈夫,辭掉了工作,以培養孩子為中心,完全失去自我。溺愛、放縱、嬌慣孩子的現象在家庭生活中比較普遍。
說: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必刪)
我是 長期從事基礎教育工作,願意就教育話題與朋友分享故事和經驗。
謝謝您閱讀、關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