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在為教師進行培訓。
生活中古靈精怪,一拿起書就讀得磕磕絆絆,剛學過的字馬上就忘,寫起字來要麼多一筆、要麼少一畫……
遇到這樣的孩子,家長、老師總是說:「你也太不認真了!」「你怎麼這麼不努力?」……可無論怎麼提醒,怎麼嚴管,孩子卻起色不大。
「這孩子怎麼這麼笨?」有家長問。
「不,這不是笨!」張旭搖搖頭,「您的孩子可能只是患有學習障礙。」
張旭,是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副教授,關注「學習障礙」兒童已有15年,在她下校調查中,幾乎每所普通小學中,都有患有「學習障礙」的孩子。
「他們智商沒問題,只要學會『懂得』,方法得當,就能幫助他們跨越障礙。」張旭說。
【症狀】
「閱讀障礙」佔比最高
幾乎每所學校都有
學習障礙不是因為智力發育遲緩,或某種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導致的,而是一種具有生物學起源的特定神經發育障礙。「我們的大腦是高度分工的,對不同事物的認知有著不同的加工模式,『障礙』的表象也不同。」張旭說,比如有的人五音不全,有的人方向感不強……「學習障礙」就表現在某個特定的學習領域上。根據不同的表現,學習障礙包括閱讀障礙、書寫障礙、計算障礙等。
「學習障礙」群體中,閱讀障礙者佔比最高,超過80%。調查顯示,在各種不同的文化和語言裡,學齡兒童閱讀障礙的發生率基本在5%至15%之間。張旭說,如果僅按5%計算,20個孩子中就會有1個有閱讀障礙,這說明,每所普通小學裡都一定會有閱讀障礙兒童。根據下校經驗,不僅是每校,幾乎每個班上都有閱讀障礙兒童。
怎麼能看出孩子是閱讀障礙?
張旭說,如果孩子朗讀時讀得很慢;經常丟字、加字、改字;容易混淆形狀相似的字,能讀對字,但完全不知道字義;或者原本知道字義,但把字放到句子中就無法理解;遇到不認識的字,無法根據上下文去推測;總結深層含義的時候有困難……有這些表現,就可能是「閱讀障礙」。
「閱讀障礙」常會與「書寫障礙」相伴。
小學四年級學生樂樂(化名),每次交作業都特別困難,讀書也總是很慢。「他也不笨呢」、「怎麼讓他寫作業就這麼難」……老師和家長很頭疼。
張旭要來樂樂的卷子一看,心裡明白了七八分。對於小學四年級的孩子來說,「練習」的「練」字是高頻字,早就應該掌握了,但是樂樂寫這個字時,總是被某個筆順細節絆住,不斷塗掉重寫,寫四五遍才能把這個字寫出來。「這就是很明顯的書寫障礙。」張旭說。
「造字」也是一個突出的行為表現。張旭曾遇到過一個一年級的孩子,他的作業本上,總是出現各種奇怪的字,比如「春」字少一捺,「的」字右邊點兩個點兒。可讓他看圖講故事,小男孩兒也能講得繪聲繪色,但讓他照著書讀故事,就有點兒費勁。
張旭提醒家長,雖然學習障礙有某些共性的行為表現,但家長不要死板地對號入座。「對於學習障礙的誤判率也很高。」張旭說,老師常會有兩個錯誤判斷:「學習最差的孩子才會有學習障礙」、「成績還不錯的孩子不會有學習障礙」。
【對策】
怎麼跨越障礙
「對症下藥」是關鍵
有了「學習障礙」,豈不是一事無成?張旭說,家長也不用太擔心,很多名人都有「學習障礙」的經歷。
只要對策適宜,找到適合的學習方法,就能跨越「學習障礙」。
張旭說,學習障礙「致障」原因不同,其幹預方案也不同。比如閱讀過程需要多種不同層次認知技能的配合:視知覺的加工、語言學層面的加工、情緒和注意力狀態和已有的經驗等,「所以,對於一個有閱讀障礙的孩子,我們首先要判斷他到底是哪方面出了問題。」張旭說,如果有孩子存在視覺正字法的缺陷,即根據字形很難記住一個字,那就可以增加對字義的加工,「就像視力不好可以戴眼鏡一樣,我們可以形成別的策略,而不一定非要去讓他死磕這個字。」
小學三年級學生童童單純記憶字形有較大困難,家長就讓他反覆寫。張旭則採取「藉助字義」的方式幫助童童認字。比如在認噪音的「噪」字時,張旭鼓勵他根據字形編一個相關的故事,對字義進行深加工。童童想了想,繪聲繪色地說,「有三個人都擠在一塊小木頭上,張著嘴搶著說話,太吵了,另一個人在旁邊大張著嘴喊『別說了,太吵了』,你看看,這下四個人一起說話,簡直是噪音……」童童開心地講完故事,「噪」字記住了。
這個幹預過程,張旭稱為「個別化意義識字形成策略」。她說,幹預初期採取這個策略,是因為絕大多數閱讀障礙孩子閱讀動機低落,自我價值感和成就感差;個別化意義識字形成策略符合漢字字形表意的規律,能激發孩子的興趣。「當孩子熟悉這種策略後,再去引導孩子創編更多與漢字字源、字理相結合的故事。」
【呼籲】
如何從源頭解決問題
建議早篩查早介入
多年來,張旭致力於為普通老師做通識性培訓,她期待讓更多的老師意識到,學生學習出現問題的背後可能有更深層次的原因,而不是簡單的「聰明」或者「笨」。
不過,張旭也常常會有種「無力」感,因為我國特殊教育領域並未將學習障礙納入其中,相關的培訓、幹預、診斷等都缺乏政策、標準。
學習障礙的「確診」標準,在我國也存在著一定空白。要想形成系列的標準化評估量表,需要有著大量的數據積累,也就是要建立有巨大數據量的常模。
張旭期待有關部門能將「學習障礙」納入「特殊教育」,有了相關政策的支持,就會吸引更多的人從事學習障礙研究。
學校對「學習障礙」的重視也十分重要,因為學校是孩子學習的場所,也是幫助孩子跨越障礙最合適的場所。
曾有老師做過實驗,同樣一張卷子,閱讀障礙孩子自己在考試規定時間內,只得了20分;老師把每道題的題幹讀給孩子聽,孩子又做了一遍,得分是80分。
張旭說,這個實驗結果提醒學校,能不能嘗試為有學習障礙的孩子提供特殊的學習方案和考試方案?她建議學校在新生入學時,可以有意識地進行篩查,促進早期介入、早期幹預。
張旭期待,能有更多的學校行動起來,幫助聰明的「笨小孩」跨越「障礙」。
來源 北京晚報
本報記者 牛偉坤
流程編輯:王夢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