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修從濤
「第一批入孵企業,第一批入齊魯軟體園企業,第一個建設企業園區的民營企業,第一批登陸新三板的股份公司……」濟南大陸機電股份有限公司(後稱「大陸機電」)在濟南高新區創下了多個第一。從最初的6個人6萬元起步,發展成為一個註冊資金7580萬元的行業翹楚,大陸機電董事長荊書典說,正是在濟南高新區的政策引領下,企業才發展到今天。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從6萬元註冊資金起步
到擁有自己的企業園區
1993年,荊書典辭掉了濟南自動化儀表廠副廠長的職務,下海了。時值改革開放後民營經濟發展的大潮,年輕有激情的荊書典,也像眾多「弄潮兒」一樣辦起了民營企業,研發智能化數字儀表。
「解放路41號」,荊書典仍清楚地記得企業初創時的辦公地。「我們6個人湊了6萬塊錢,是享受著高新區的政策才成立的公司。」荊書典說,那時在社會上辦企業最低的註冊資金要10萬元,但濟南高新區有特殊政策,最低5萬元就可以。
6個人6萬塊錢,荊書典和他的小夥伴們給企業取名「大陸」,即「大6」,也有「六六大順」之意。1993年冬,濟南高新區大陸機電研究所正式掛牌,從此,大陸機電與剛成立兩年的濟南高新區同成長,共發展。
「解放路41號」不僅僅是大陸機電的辦公地,也是濟南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後稱「創服中心」)最初的孵化基地,創服中心作為濟南高新區最早的孵化器,入孵的第一批企業裡就有大陸機電。在孵化器裡,入孵企業可以享受一個返稅優惠,地方留存的部分50%返還給企業,這為大陸機電等入孵企業的發展積蓄了力量。
在高新區優惠政策的幫助下,大陸機電發展迅速,1995年企業規模達到孵化畢業條件,1996年搬遷到位於華龍路的創業大廈,有了自己正規的辦公場所,同年被評為高新技術企業。
2000年,濟南高新區東拓發展,大陸機電跟隨濟南高新區的發展腳步,來到齊魯軟體園的梯形大廈落戶,開啟了新的發展階段。「我們研究嵌入式軟體,是第一批受邀到齊魯軟體園發展的企業。」荊書典介紹,在齊魯軟體園發展期間,企業獲評山東省第一批五家骨幹軟體企業之一,企業發展動力更足。
2002年,濟南高新區扶持高新技術產業,鼓勵高新技術企業建立自己的生產基地,荊書典大膽謀劃,在現今的新濼大街和開拓路交叉口處買下了40畝地,規劃建設大陸機電企業園。「那時候園區周邊都是莊稼地,還沒有開拓路,新濼大街也很窄,正在拓寬。」荊書典說,大陸機電是第一個與高新區籤訂買地合同建設企業園區的民營企業。
從智能化儀表研發
到工業網際網路儀表平臺
有了自己的園區,大陸機電的發展更加平穩快速。荊書典將大陸機電的發展歷程形象地用高腳杯的斷面來形容,發展之初找飯吃,就得像杯子底利用自己的技術廣種薄收,當大陸機電在管控一體化領域做專做強後,做專、做精的過程就像杯子頸,只有具備了技術基礎和經濟實力才能把產業進一步擴張就像酒杯的肚子,這樣才能做到穩步發展以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
從智能化儀表,到工業控制計算機,再到工業網際網路儀表平臺,28年來,大陸機電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當前,大陸機電正瞄準工業網際網路的發展機遇,打造工業網際網路儀表平臺。基於前期的積累,2019年9月,大陸機電牽頭,聯合華為、中科院沈自所、國家超算濟南中心、浙江中控等單位成功中標2019年國家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工程項目,建設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儀表行業應用服務平臺,即工業網際網路儀表平臺)。這是國家工業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建設和網絡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沒有身份證已經寸步難行,在網際網路環境下,商品沒有條碼就進入不了商場,同樣,在工業網際網路環境下,產品沒有唯一識別編碼就沒有市場。」荊書典認為,工業網際網路儀表平臺將雲服務拓展到設備端和非智能化的物,真正實現以萬物互聯為起點,驅動數據智能應用,架起物與物的數據信息交互通道,這是一個蘊含著多個萬億市場的地方。
從最初的註冊資本6萬元,發展成為一個註冊資本7580萬元的行業翹楚,如今的大陸機電業務範圍涉及熱能電力、石油化工、環境保護和智能製造等領域,客戶遍及全國,服務世界近30個國家。
在荊書典看來,企業發展的每一步都離不開高新區的政策引領,「企業是伴隨著高新區一路成長和發展,是隨著高新區的政策引領發展起來的,可以說正是在高新區的政策引領下,企業才能持續發展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