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網北京12月17日電(記者 李盈盈)「學業壓力和不完整的現代教育,是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成因之一。」日前,南京師範大學項賢明教授團隊發布的《培育堅強心靈——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支持》調查報告顯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已不容忽視。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芬蘭、日本、韓國等經濟富裕國家,青少年自殺率也居高不下。
與此同時,2018年PISA測試成績顯示,中國大陸(北京、上海、江蘇、浙江)15歲學生的閱讀成績高於世界平均值,生活滿意度卻低於世界平均值。
《培育堅強心靈——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支持》調查報告截圖
《培育堅強心靈——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支持》調查報告截圖
如今,一提到青少年學生的身心健康,大家總會把抗挫性差、「玻璃心」等標籤與他們相連。
是什麼造成了青少年的「玻璃心」?又該如何培養中小學生的堅強心靈?
片面教育和惡性競爭成為心理健康問題根源
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認為,教育過度是中小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之一。如今,無論是學校、教師、父母,乃至教育管理者都忘了教育到底要做什麼。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就是拿高分,上好學校,找好工作,有好收入。
「其實,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幸福,即幸福地享受學習過程,幸福地和別人交往,幸福地接受面臨的一切。」朱永新如是說。
在項賢明看來,現在的學校教育,大多僅局限於常識和知識層次。「為了提高應試的效率,老師往往只教孩子在考試的時候怎麼回答這道考題,卻不能進一步將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成自己的智慧,成為其精神世界的有機組成部分。」
「這種不完整的教育,不僅無法使知識真正成為孩子們自我智慧的一部分,更無法對學生們的精神成長、精神發育形成有力的教育支持。」項賢明如是說。
《培育堅強心靈——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支持》調查報告截圖
「無論是德育、智育還是體育,任何一個完整的教育活動都應該覆蓋生命、知識、道德和審美四個側面,即教育的『四個維度』。」項賢明補充道,其中,生命是基礎,知識和道德是兩翼,審美則是一個教育活動在完成之時達到的最高境界。
因此,項賢明認為,學業壓力和不完整的教育,是孩子們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成因之一。
項賢明進一步解釋說,這種不完整的學校教育還伴隨著不友好的生長環境,即「以個體競爭為主導價值」的環境。學校教育過度強調孩子、老師、年級乃至學校之間的競爭,家長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從起跑線一路贏到終點。「過度強調競爭的教育環境,不僅給學生和老師都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不利於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不利於未來社會的健康發展。」
首都師範大學校長孟繁華也表示,高度競爭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市場經濟強調優勝劣汰,但不適用於教育。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周國平指出,當前社會中普遍認可的成功之路是考名校,這樣的單一目標和衡量標準,導致了片面的教育和惡性競爭,片面的教育和惡性競爭則成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根源。
在周國平看來,一個人將來的作為與中小學時的成績沒有太直接的關聯,每個孩子的天賦都應該得到發展,合作才是有利於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友好環境。
心理健康問題並非只能依賴心理學解決
孩子們遇到心理健康問題時,該怎麼解決?
項賢明向未來網記者解釋說,孩子們的心理出現問題,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求助於心理學。學校建心理諮詢室,配備心理諮詢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這些固然有用,然而,情況似乎並未得到明顯的改善。人們似乎忘記了,正如身體健康不能單靠醫生一樣,孩子們的心理健康,除了心理學的支持外,還需要強有力的教育支持。並非只有受過心理學專業訓練的人才能為孩子們的心理健康提供幫助,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能力和責任,為孩子們心靈的健康成長提供支持。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邊玉芳接受未來網記者採訪時曾說,「青少年心理問題並非只靠心理教師幹預就能解決,而是需要學校所有老師和家長全員努力,改變當前的社會育人環境,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在邊玉芳看來,當前,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重智輕德」和「重身體健康輕心理健康」的傾向。而且,整個的社會成才觀、用人觀,及對成功的看法等,都存在著有待糾偏的地方,不太關孩子的內心成長需求。
也有家長反映,現在,有些城市中小學校要求孩子在學校裡不許隨意走動,甚至課間,除了去廁所或接水喝,幾乎不允許走出教室,更不允許走廊裡嬉笑打鬧,中午吃飯或午休時,不允許交談,更不允許去操場自由活動。
北京兒童醫院精神心理科專家閆春梅坦言,在這樣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怎麼有安全感,怎麼培養良好的人際與社會關係?
閆春梅告訴未來網記者,老師、家長都要培養心理健康意識,在教給青少年知識的同時,還要教給孩子處理人際關係和社會關係的內容。
青少年心理健康需要強有力的教育支持
「除了心理學,孩子們的心理健康成長還需要更多的支持,尤其是需要強有力的教育支持。」項賢明補充道。
然而,當下,在快速解決問題理念的驅使下,我們的教育更多地強調知識傳輸。項賢明強調,「只有把所學知識變成孩子們自己的智慧,甚至變成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才是真正的教育」。
項賢明認為,教育過程應該是讓個人融入社會、從自然人變成社會人的過程。對此,他提出六大教育變革建議。
一是特色發展計劃。儘快把教育發展的基本策略從重點建設轉向特色發展。因為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天賦,國家發展也需要各行各業不同的高素質人才,希望在教育投入、師資配備等各個方面,落實「教育公平」理念,讓每所學校都辦出特色,讓學業不再成為負擔,孩子們可以自由發展特長。
二是合作型學校計劃。學校教育的主導價值應從競爭轉向合作。多在孩子們中開展群體間的競爭,減少個體競爭,引導孩子們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
三是群育計劃。教育本質上是人的社會化過程,教育孩子合群樂群是教育的最基本任務之一,也有利於社會和諧發展。
四是體育活動計劃。體育活動在釋放心理壓力方面有積極作用,不過,項賢明認為,崇尚個體競爭、以體育知識教學和競技技能提高為主要目標的體育課,不是心理健康最理想的支持力量。他建議大量增加孩子們群體性的自由體育活動。
五是玩伴計劃。項賢明認為,強調個人競爭的學校班級很難為孩子們提供真正的心靈成長夥伴。他呼籲運用多種手段,幫孩子們找到能經常一起遊戲的夥伴,也可以引導校外教育機構提供相應的教育服務。
六是親子談心計劃。在項賢明看來,與輔導孩子做作業相比,養育心靈更是為人父母的重要職責。
常言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評價一種教育是否真正成功,要等若干年後,視學生將來為社會做出的貢獻而定。教育界專家們建議全社會對教育多一些耐心,等待孩子慢慢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