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留守女孩鍾芳蓉小同學怎麼也想不到,她報讀北京大學考古學系竟然成為2020年8月網絡的一大盛事,而她也一夜之間集考古圈萬千寵愛於一身,一夜之間成為家喻戶曉的「網紅」。
7月23日高考成績放榜,鍾芳蓉總分676分,獲湖南省文科第四名,考出這個成績,這份榮光,已不屬於鍾芳蓉一個人,還同時屬於她的母校、她的村莊和她的父母。這不,當天晚上,欣喜若狂的50多名老師乘坐9臺車,興奮地抱著煙花炮竹走了30多裡的鄉間道路,到村裡報喜,村民們也紛紛放起鞭炮慶祝;在外打工的憨厚的父親,聽到成績激動落淚。
省文科第四名,雖未晉三鼎甲,但也是第二甲的第一名——傳臚,可以報讀清北的任何文科專業,可以選擇最好的專業,清北的招生老師也相繼上門「搶人才」,大家都覺得,鍾芳蓉同學不但是前途無量,未來也必定「錢」途無量呀。
出乎意料的是,鍾芳蓉同學竟然爆出大冷門:決定報讀北大的冷門專業考古學系!這與大家的期待值簡直是落差太大了,一時間,網上出現各種聲音,不少人認為「白瞎高分數」了,惋惜、不理解甚至冷嘲熱諷:「好不容易上了北大為什麼不選個熱門的行業?」「這種家庭應該選畢業後可以賺更多的錢的專業,比如北大經營。」「家境不好還報冷門專業,就業時就要哭了。」「還好,比無脊椎動物語言學要好就業。」
鍾芳蓉說自己從小特別喜歡歷史和文物,外界有人擔心考古專業就業不易沒「錢」途,鍾芳蓉卻說:「我覺得我自己不需要很多錢,我父母有工作也不需要我掙很多錢回來給他們,所以對金錢看得比較淡。」真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女孩,猶如一道清流,在這個喧囂浮躁的社會汩汩流淌,不染一絲雜質。
鍾芳蓉看起來文文靜靜,卻是一個自強自律、有主見敢選擇的人,不管別人說什麼,堅持從興趣、從理想出發。她成為新一代「網紅」是必然的。從她的成長、選擇及考古圈的強烈反響,起碼可見這個熱點事件的四大意義。
鍾芳蓉身上有一個顯著的標籤:留守女孩。
留守兒童留給人們的最多印象,是缺愛、孤獨、冷漠、人格缺陷,厭學逃學,有嚴重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但鍾芳蓉1歲留守,度過沒有父母陪伴的童年、青春期,長期的留守生活,非但沒有使她自卑封閉,反而煉就了她的獨立堅強、自主自律,懂得規劃自己的人生。
在一個無數青少年迷茫無措、呼喚挫折教育和生命教育的時代,這樣一個心智成熟、目標堅定、意志力強大的女孩,日後必成大器。
鍾芳蓉上熱搜,不是因為她的高分,而是因為她的選擇。有不解,有惋惜,更有一片「唱衰」的聲音。是鍾芳蓉無知而盲目選擇嗎?當然不是,據北京大學負責招生的老師說,已詳細地向她介紹北大的專業,不存在盲目選擇的問題,而鍾芳蓉面對各種不解或「唱衰」的聲音,面對各種聲音,淡淡的一句令人動容:「我個人特別喜歡,我覺得喜歡就夠了呀!」
無他,出於「喜歡」而堅守。堅持理想難能可貴,這應該值得肯定和尊重。8月4日晚,瀟湘晨報專訪了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沈睿文教授,即將成為2020級鍾芳蓉班主任的沈教授「祝福她取得的好成績,並真誠地選擇了理想。作為班主任,希望她能同大家一道,在我們這個大家庭裡從容地學習、生活,在燕園自由翱翔,放飛夢想。」唯有熱愛可抵漫長,執著理想方可乘風破浪。
有兩句話很流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很多人的理想,最終都輸給了現實,所以在選擇專業、選擇發展方向的時候,追捧熱門專業、看低冷門專業,不問興趣、放棄理想,唯「錢途」是問。條件不夠的,削尖腦袋、不擇手段也要往「錢途無量」的專業和領域鑽,他們對完全擁有選擇權的鐘芳蓉選擇他們認為冷門、無「錢途」的專業自然無法理解。這些人其實是目光短淺,且不論考古專業雖冷門,在北大專業中卻是一流專業,單從不受世俗左右、遵從內心和理想追求來說,鍾芳蓉與他們也高下立判。君不見,現實中當愛好、興趣與追求的理想相一致時,你才會更投入工作,更享受工作的快樂,人生的幸福感足可爆棚,這時候,對錢財自然也淡看幾分,「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正如沈教授所言,選擇了理想的人在學習過程中,對「喜歡(考古)的局中人來說,會樂在其中,且不改其樂」。相信鍾芳蓉同學「在北大考古,找到畢生所愛」,「找到心之歸處」。
不要用世俗的眼光看待鍾芳蓉報考北大冷門考古學專業。冷門並非沒有前途。認為「沒錢途」背後折射的是精緻的利己主義。北大教授錢理群在回答「為什麼我們的大學就培養不出世界頂尖的人才」這個問題時,就曾批評我們的社會是「培養精明人的社會」,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這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從讀大學開始就想著怎麼抓權力,怎麼賺大錢,怎樣達到自己的目的,自私、極端,把個人的利益最大化,而置他人於不顧。如新冠疫情爆發時滿嘴謊言,一心想「蹭」國家免費救治的留美「精英」黎女士,明知自己很可能感染了冠狀肺炎,還提前吃退燒藥瞞過安檢,全然不顧機上幾十位乘客的生命安全的,這些徹頭徹尾的利己主義者,才是我們應該唱衰的。
少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多一個願意追隨前輩、為畢生所愛奮鬥的熱血青年,是國家之大幸,是民族之大幸。
從榜樣身上獲得成長的正能量,是鍾芳蓉身上的一個重要精神密碼。
榜樣的力量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三觀形成,乃至影響其一生。除了興趣愛好,鍾芳蓉做出報考考古專業的選擇,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心中的偶像是樊錦詩,一個根入石窟蟠、把一生奉獻給敦煌、奉獻給石窟考古和保護的科學家。她回應北京大學的歡迎時說,「從小就喜歡歷史和文化,受到樊錦詩先生影響,所以報考了考古專業」。並在給樊錦詩回信中說:「希望能追隨您的腳步,去選擇北大,選擇為考古獻身,也希望找到心靈的歸處。」偶像的力量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何其重要,可見一斑。
樊錦詩,2019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把一生奉獻給敦煌,奉獻給祖國的文物考古、文物保護事業,紮根大漠,潛心石窟的考古研究和創新管理,「守住前輩的火,開闢明天的路」,這是對她崇高的評價。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鍾芳蓉「很慶幸自己能在樊先生的影響下確定自己的興趣並堅定地選擇了北大考古專業,讓我的成長有了更多的力量。希望能在樊先生和顧教授的鼓勵下實現自己的夢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做新時代的新青年!」這是追星的最高境界,更是最好的精神傳承。我們需要這樣的傳承,薪火不熄。
青少年都喜歡追星,追什麼星,怎樣追星,對他們的成長影響極大。現在各種「飯圈文化」泛濫,追星本無可厚非,但無底線追星,互撕網暴、黨同伐異,對青少年正確的三觀形成有極大的危害。今年3月初,備受爭議的「AO3事件」讓「飯圈文化」的不良影響徹底爆發,波及面之廣,難以想像,造成的惡劣影響,至今仍難消除。怎樣引導青少年正確追星,追什麼星,是一個很重要的論題。李蘭娟有感於在新冠疫情爆發時醫護人員、科研人員捨生忘死的奉獻精神,曾說:「這次疫情過後,希望國家給青少年一代樹立正確的人生導向。把高薪高福利高地位留給德才兼備的科研、軍事技術人員,讓孩子們明白真正偶像的含義!」李蘭娟的話應引起我們的思考,從鍾芳蓉的成長上,我們更要看到正確引導青少年崇尚什麼樣的英雄、追什麼的星、樹立什麼樣的理想的重要意義。
今天喜提為理想而追隨的小師妹,是冷門考古圈的一大盛事,考古大伽團寵送大禮、送祝福,集萬千寵愛於一身,著實讓不少原先為鍾芳蓉惋惜、不解的人羨慕不已。
各大媒體紛紛發聲,為這一盛事塗添一層厚厚的喜色。
冷門不再冷,考古專業事關民族歷史文化傳承,考古圈以獨特的方式昭告天下:冷門並不冷,薪火相傳後繼有人!
新浪輿情通統計顯示,截至8月3日,包括29家中央級媒體、86家省級媒體、76家地市級媒體在內,共235家新聞媒體做出權威報導,對鍾芳蓉打破常規認知,報考「冷門」學科的做法給予強調,促使公眾重新定義「冷門」與「熱門」的現實意義與價值。
這是鍾芳蓉熱點最大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