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4 17: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公益廣告】
我是2018年開辦的這個刺繡工作室,之前一直在外面打工,日子過得很艱苦,現在家裡的日子好過了,房子已蓋得很漂亮,什麼都不用愁了。
我叫魏光美,住平壩區樂平鎮掛多村。我們村是平壩區樂平鎮最邊遠的少數民族貧困村,家裡祖祖輩輩都靠一些傳統的農耕來維持生計,房子老舊,可以說是一貧如洗,當時由於家庭條件不好,我14歲就沒有讀書,之後就在家裡學習刺繡。
魏光美在工作
1998年,我去省外打工,這一去就是12年,在打工的這些年,由於沒有什麼技術,工資就不高,存不了錢,每個月的工資除開其它開銷後只勉強夠生活。2010年我結束在省外打工的日子回到了家鄉,剛回來後就在平壩區樂平鎮做一些小生意,因為孩子在樂平鎮讀書需要照顧,一來做一點小生意供孩子上學用,二來做點小生意積累一些資金以便今後發展。
在樂平鎮這幾年,做生意還是很順暢,賺了一些錢,積攢了一些資金。我一直在想,不能把我們祖輩留下來的好東西丟掉,我還是要回到村裡去發展,把我們的民族文化傳承下去,帶動村裡的婦女們通過刺繡來脫貧致富。
魏光美在介紹刺繡產品
2018年,我回到了離開多年的家鄉掛多村,投入資金20萬元開辦了平壩區樂平鎮光美刺繡工作室。當初創辦時有固定工人5個,她們每月都有1800元的工資,這對於當地村民來說已經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在廠裡上班的都是本村村民,有的是貧困戶,有的不是,刺繡工作室主要是要招會刺繡的和愛好這個工作的村民,因為現在的年輕人幾乎都不會了,招來這裡工作的村民大多都是50多歲。
我從小就愛好刺繡,家裡牆壁上掛的這些都是我自己繡的。我還組織辦了兩期培訓班,第一期是2018年的10月在平壩區婦聯的支持下開辦的,第二期是2019年的1月在平壩區民宗局的支持幫助下開辦的,來培訓的都是我們村的村民。
刺繡產品
我們生產的刺繡產品,從原材料到製作完成,都一直沿用古老的生產方法,這樣才有歷史價值和收藏價值。我家裡種得有紡布用的麻葉植物,每年到收割期就把它採收回來蒸煮加工後再紡織成布,然後把各種圖案繪製在布料上進行刺繡。刺繡主要從構圖設計、顏色搭配、繡工等方面進行評判,要具有濃鬱的民族特色,刺繡圖案以自然界中的花鳥、動物、植物為主。
魏光美在介紹刺繡產品
我的刺繡功底還是不錯的,她們來上班我都要進行指點,要不然有些圖案她們也不會繡。比如繡這些龍啊、鳳啊的繡品就需要非常嫻熟的刺繡技術,要不然看起來就沒有立體感覺,就很平淡;像我們民族服裝和家裡的掛件這種繡品,一般的繡娘都會繡。
50多歲的楊永蘭,是我們廠裡繡得最好的繡娘,自從我開辦這個刺繡工作室她就一直在這裡上班,她家就住在我們寨子裡,挺方便的,既能上班又能照顧家裡。
我的產品一部分在刺繡工作室裡生產加工,一部分是繡娘領回家裡去加工,我發出去叫她們加工的刺繡產品,要根據客戶需要什麼圖案,我就在現場教會她們。我一年大部分時間都在工作室和外面代加工點來回跑,送貨取貨挺忙的,很少有多餘的休息時間,像樂平鎮谷忙村就有5個加工點。有的產品很難繡,繡一床背扇要繡一個多月,加工費是500元,她們都是在家裡慢慢繡,這樣既能帶孩子讀書,又可以在家裡賺錢。
魏光美在介紹刺繡產品
來我這裡訂貨的很多客戶都需要手工繡產品,說有收藏價值,我們手工繡的產品要提前一個多月預定,因為手工繡的時間特別長。機繡的和手工繡的有很大的區別,價錢懸殊也大,比如一床背扇機繡的就200元一床,手工繡的就是900元一床。
我的刺繡產品有背扇、牆上刺繡掛圖、掛件裝飾品、轎車座套、沙發抱枕等多種產品,產品主要銷往畢節織金縣、平壩縣城、齊伯鎮關口等地。2019年銷售收入就達20萬元,今年由於受疫情影響,生意暫時不如往年。
(來源:貴州民族報)
主 辦:平壩區融媒體中心
監 制:鄒美倫
審 核:王明領
本期製作:餘 蘭
原標題:《【我的脫貧故事】魏光美:傳承民族文化,「繡」出美好生活》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