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魏光美:傳承民族文化,「繡」出美好生活

2020-12-16 澎湃新聞

【我的脫貧故事】魏光美:傳承民族文化,「繡」出美好生活

2020-12-14 17: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公益廣告】

我是2018年開辦的這個刺繡工作室,之前一直在外面打工,日子過得很艱苦,現在家裡的日子好過了,房子已蓋得很漂亮,什麼都不用愁了。

我叫魏光美,住平壩區樂平鎮掛多村。我們村是平壩區樂平鎮最邊遠的少數民族貧困村,家裡祖祖輩輩都靠一些傳統的農耕來維持生計,房子老舊,可以說是一貧如洗,當時由於家庭條件不好,我14歲就沒有讀書,之後就在家裡學習刺繡。

魏光美在工作

1998年,我去省外打工,這一去就是12年,在打工的這些年,由於沒有什麼技術,工資就不高,存不了錢,每個月的工資除開其它開銷後只勉強夠生活。2010年我結束在省外打工的日子回到了家鄉,剛回來後就在平壩區樂平鎮做一些小生意,因為孩子在樂平鎮讀書需要照顧,一來做一點小生意供孩子上學用,二來做點小生意積累一些資金以便今後發展。

在樂平鎮這幾年,做生意還是很順暢,賺了一些錢,積攢了一些資金。我一直在想,不能把我們祖輩留下來的好東西丟掉,我還是要回到村裡去發展,把我們的民族文化傳承下去,帶動村裡的婦女們通過刺繡來脫貧致富。

魏光美在介紹刺繡產品

2018年,我回到了離開多年的家鄉掛多村,投入資金20萬元開辦了平壩區樂平鎮光美刺繡工作室。當初創辦時有固定工人5個,她們每月都有1800元的工資,這對於當地村民來說已經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在廠裡上班的都是本村村民,有的是貧困戶,有的不是,刺繡工作室主要是要招會刺繡的和愛好這個工作的村民,因為現在的年輕人幾乎都不會了,招來這裡工作的村民大多都是50多歲。

我從小就愛好刺繡,家裡牆壁上掛的這些都是我自己繡的。我還組織辦了兩期培訓班,第一期是2018年的10月在平壩區婦聯的支持下開辦的,第二期是2019年的1月在平壩區民宗局的支持幫助下開辦的,來培訓的都是我們村的村民。

刺繡產品

我們生產的刺繡產品,從原材料到製作完成,都一直沿用古老的生產方法,這樣才有歷史價值和收藏價值。我家裡種得有紡布用的麻葉植物,每年到收割期就把它採收回來蒸煮加工後再紡織成布,然後把各種圖案繪製在布料上進行刺繡。刺繡主要從構圖設計、顏色搭配、繡工等方面進行評判,要具有濃鬱的民族特色,刺繡圖案以自然界中的花鳥、動物、植物為主。

魏光美在介紹刺繡產品

我的刺繡功底還是不錯的,她們來上班我都要進行指點,要不然有些圖案她們也不會繡。比如繡這些龍啊、鳳啊的繡品就需要非常嫻熟的刺繡技術,要不然看起來就沒有立體感覺,就很平淡;像我們民族服裝和家裡的掛件這種繡品,一般的繡娘都會繡。

50多歲的楊永蘭,是我們廠裡繡得最好的繡娘,自從我開辦這個刺繡工作室她就一直在這裡上班,她家就住在我們寨子裡,挺方便的,既能上班又能照顧家裡。

我的產品一部分在刺繡工作室裡生產加工,一部分是繡娘領回家裡去加工,我發出去叫她們加工的刺繡產品,要根據客戶需要什麼圖案,我就在現場教會她們。我一年大部分時間都在工作室和外面代加工點來回跑,送貨取貨挺忙的,很少有多餘的休息時間,像樂平鎮谷忙村就有5個加工點。有的產品很難繡,繡一床背扇要繡一個多月,加工費是500元,她們都是在家裡慢慢繡,這樣既能帶孩子讀書,又可以在家裡賺錢。

魏光美在介紹刺繡產品

來我這裡訂貨的很多客戶都需要手工繡產品,說有收藏價值,我們手工繡的產品要提前一個多月預定,因為手工繡的時間特別長。機繡的和手工繡的有很大的區別,價錢懸殊也大,比如一床背扇機繡的就200元一床,手工繡的就是900元一床。

我的刺繡產品有背扇、牆上刺繡掛圖、掛件裝飾品、轎車座套、沙發抱枕等多種產品,產品主要銷往畢節織金縣、平壩縣城、齊伯鎮關口等地。2019年銷售收入就達20萬元,今年由於受疫情影響,生意暫時不如往年。

(來源:貴州民族報)

主 辦:平壩區融媒體中心

監 制:鄒美倫

審 核:王明領

本期製作:餘 蘭

原標題:《【我的脫貧故事】魏光美:傳承民族文化,「繡」出美好生活》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勤勞致富:飛針走線「繡」 出美好生活
    刺繡是一種有著悠久歷史的民間手工藝,幾乎涉及了服飾、佩飾、生活用具等各個方面。如今,這項傳統民族手工藝在脫貧攻堅中煥發出新的生機,成為脫貧增收的新產業。人們穿針引線「繡」出五彩繽紛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也走上了致富之路。
  • 【學習時刻|沙畫】脫貧「她」力量,繡出新生活
    年輕人紛紛選擇離鄉背井、外出打工,留守的老人、婦女和孩子生活困在了一個「窮」字裡,然而讓她們沒想到的是,自己從小做到大的刺繡活兒可以成為脫貧的好手藝。  為了幫助農村貧困婦女,2013年以來貴州省推出了「錦繡計劃」,以保護和挖掘優秀民間民族技藝並著力展開非遺扶貧工作,系統化地推動就業創業工程。2015年,凱裡市啟動苗繡扶貧計劃,通過資金投入、技術培訓和資源對接幫扶當地貧困繡娘。
  • 傳統漢族刺繡,「繡」出江東美好生活新畫卷
    江東傳統手工技藝包括:古法織布、大襟服飾、繡花鞋、刺繡、掇花繡等,傳統手工技藝代代傳承。掇花繡手工藝是江東鄉傳統手工藝之一,歷史悠久,圖案主要以動物、植物、花卉為主,寓意著生活平安幸福、家庭和美,代表著淳樸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反映了勞動人民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掇花手工藝主要運用在背腰、統帕上作為裝飾,刺繡手工藝主要運用在繡花鞋、尖頭圍腰、枕套上作為裝飾。
  • 太陽戴頭上、彩虹系腰間 「花腰傣」繡出好生活
    中新社雲南玉溪9月24日電 題:太陽戴頭上、彩虹系腰間 「花腰傣」繡出好生活作者 劉大煒平靜寨子裡,傣家繡娘圍坐在一起刺繡,不需要畫稿,她們就可以在布料上繡出精美圖案。外出打工的她,選擇返回家鄉,重拾傣家刺繡的傳承,2012年還成為協會副會長。「我們寨子自2010年就已經全部實現脫貧了。」刀向梅驕傲地說。協會成立不僅是對傳統文化開發、保護、傳承,更成為扶貧開發的新模式。
  • 全國三八紅旗手張義瓊:「染」出富裕美好生活
    婦女們提到的「她」,是貴州亙藍母圖民族布藝蠟染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義瓊。苗族蠟染是傳承千年的手工技藝瑰寶。2006年,苗族蠟染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張義瓊用苗族蠟染,書寫了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也帶領群眾「染」出了富裕美好的生活。
  • 互助索卜溝村:盤繡繪出美好生活
    55歲的席金花已經是青繡車間的「老員工」了,以前當索卜溝村婦聯主席的時候,她一心想著帶領當地的婦女群眾過上富裕的美好生活。退休後,席金花便憑藉一技之長加入了「青繡」製作隊伍,在扶貧車間裡,這位「管事兒」的「巧娘」每月交訂單,定期拿工資,還能和同事一起去外地培訓學習,增長技藝,開闊眼界。
  • 繡出多彩幸福生活 - 西海都市報數字報刊平臺
    ◇本報記者 祁繡娟 山川美景、民俗歷史、豔麗花鳥……蘇曉莉在一針一線中繡出了大美青海。作為一名青繡手藝人,蘇曉莉不僅傳承了青繡文化,還帶著家鄉的姐妹們用手工盤繡闖出了一條脫貧致富之路,而她也獲得了全國脫貧攻堅獎奉獻獎。 1971年,蘇曉莉出生在互助土族自治縣丹麻鎮新添堡村。
  • 傳統手藝代表土家織錦、連物繡與打籽繡等,文化傳承價值大於實用
    在古代,服裝穿戴物都是手工完成,工藝手法比較有講究,民間也傳承下來許多經典的工藝,比如土家織錦、以及連物繡與打籽繡等。一、傳統手藝土家織錦凡是由彩線織就圖案的織物,都能統稱為「錦」,錦是一種相當古老而美好的東西。3000多年前的周朝絲織物中,就已經有錦,五色燦爛,華麗異常。
  • 小香包繡出美好生活新畫卷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小香包繡出美好生活新畫卷 2020-12-05 18: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21遇見時尚武漢 傳承民族文化 綻放時代光彩
    活動的地點在漢口江灘一元廣場,說起來漢口江灘我並不陌生,畢竟已經跟它打過很多次照面了,畢竟這裡的夜色太過美好,以至於讓人久久不能忘懷。抵達漢口江灘的時候,長江燈光秀已璀璨上演,沿江樓宇以及長江二橋上正滾動播放著「繡夢中國,時尚武漢」的字幕。我的內心不由得更加期待,大步朝一元廣場走去。行走間耳畔忽然傳來了「我和我的祖國」的歌聲,一時之間驚訝、欣喜、感動等情感湧上心頭。
  • 三分鐘講述貴州脫貧故事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杜朋城 攝本報北京5月22日電 (記者 許邵庭 李薛霏)「我是貴州代表團全國人大代表石麗平,來自神奇古樸、苗族文化比較深厚的貴州松桃,它是全國5個單一苗族自治縣之一……」5月22日上午8時10分許,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松桃自治縣梵淨山苗族文化旅遊產品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石麗平走上「代表通道」,在短短3分鐘時間裡,回答記者提問,講述了貴州的脫貧故事
  • 青繡出青 助力產業扶貧
    青海民間傳統刺繡簡稱「青繡」。「青繡」歷史悠久,手法獨特,風格古樸,品類豐富,針法繁多,色彩豔麗,應用廣泛,是青海各族婦女世世代代傳承的民間手工藝。如今,土族盤繡、湟中堆繡、貴南藏繡、河湟刺繡、蒙古族刺繡等先後列入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青繡,青海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
    「青繡」歷史悠久,手法獨特,風格古樸,品類豐富,針法繁多,色彩豔麗,應用廣泛,是青海各族婦女世世代代傳承的民間手工藝。數據顯示,目前全省約有30萬人從事刺繡,是全省參與人數最多、應用最廣泛、影響最長久、與各族人民群眾生活最密切的一種民間藝術。如今,土族盤繡、湟中堆繡、貴南藏繡、河湟刺繡、蒙古族刺繡等先後列入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讓民族文化在校園裡傳承
    冊亨縣民族中學集納了來自全縣各地的少數民族學生,該校將散落在民間的布依轉場舞、竹鼓舞、布依刺繡、剪紙技藝等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產物」搬進校園,讓學生在學習先進知識的同時,繼續傳承和發揚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王加良認為,開放的、先進的知識就要與民族的「文化產物」融合交流,在校園裡碰撞出璀璨的火花。於是,民族文化進校園成了冊亨縣民族中學學生學習的重要「課程」。
  • 背上娃 繡著花 養好家(解碼·文化遺產賦彩生活)
    彝族服飾刺繡用色大膽奔放,紅和綠常配在一起,花紋圖案大都來自大自然和生活,不識字的繡女往往能繡出迷人的作品。「彝繡也是彝族人的文化記憶,彝族支系眾多,但懂行的人一眼就能從服裝判斷,這個人來自哪個支系。」李如繡說。在永仁縣文化館工作的李如繡也是直苴村人。她13歲就參加文藝宣傳隊,16歲開始收集第一件彝繡製品,如今已經58歲,一直痴迷於收藏各種彝繡。
  • 婦女學苗繡 增收帶娃兩不誤
    【脫貧故事】婦女學苗繡 增收帶娃兩不誤  【解說】苗繡是指苗族民間傳承的刺繡技藝,是苗族歷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現形式之一。無論服裝還是頭飾,工藝複雜,做工精細,每一種圖案都蘊含了美好的祝願與祈福。據了解,苗族婦女刺繡不打底稿,憑藉豐富的想像力,形成一個豐滿的繡品。加上苗繡針法的豐富多變,這些因素讓苗繡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 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19年度資助「京繡傳承人才培養」項目精彩呈現
    京繡傳承人才培養》項目,因受疫情影響,同時也響應北京市教委及學校號召,以網絡授課的形式與各位學員見面。【傳承與密碼】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苑利老師《傳承的密碼》課程,讓我們對非遺有了系統且深刻的認識。課上苑老師用有趣的故事深入淺出,將非遺的概念、價值及如何保護、如何去傳承做了詳盡的講述。從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什麼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怎麼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方面強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 滿繡:繡滿
    原標題:滿繡:繡滿 桮小麗和滿繡的故事,比她手裡的繡線還要綿長。 小針扎,裹青麻,青麻裡面藏點啥? 桮小麗的針腳裡藏著民族記憶,也藏著家族故事。滿族人民從依水而居的漁獵生活,過渡到跑馬拓荒後的農家生活,桮小麗的女性祖輩便在白山黑水之地的火炕上,做起了女紅活計。
  • 「慶陽香包」:一針一線繡出幸福生活
    刺繡女工圍坐在一張大桌前,一邊熟練地繡著各種圖案,一邊時不時地與指導老師交流。一針一線繡出「詩和遠方」,靈巧雙手帶來幸福生活。開邊鎮開邊村的王旭霞今年47歲,是慶陽香包繡制技藝的縣級代表性傳承人,也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目前,她在扶貧車間利用空閒時間幹活,每個月有400元到500元的收入。她家在2017年實現脫貧。
  • 三峽繡北京驚豔亮相 掌舵人揭開背後的故事
    現場展出的披肩、圍巾和小手包上,繡著生動逼真的牡丹、玫瑰和玉蘭。這一上一下、一針一線繡出的驚豔,到底有什麼來頭?三峽刺繡的故事,由掌舵人史磊徐徐揭開。外地姑娘愛上「三峽繡」一上一下,一針一線,秋日午後和煦的陽光穿過落地窗靜謐地灑在一群三峽繡娘的身上,又溫柔地傾瀉在那一方綿密細膩的繡緞上。伴隨著這千古不變的節奏,悠悠歲月就這樣被繡進了千絲萬縷的精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