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姓氏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根的標誌,是人類社會發展進化過程中留下的珍貴的文化遺產。姓起源於原始社會「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時期,代表有共同血緣關係氏族的稱號。而氏則出現於後來的父系氏族社會,是姓衍生的分支,是古代貴族標誌和宗族系統的稱號。
文獻記載,現存的姓氏共有5600多個。但每個姓氏的形成,各有不同的歷史過程。同姓不一定是同源,如劉姓就有五處起源。異姓也可能是同出一宗,姓古、吳兩姓本是同源,都是古公先祖的後裔。
張姓起源與分布
在我國第一部研究姓氏的著作《世本》中,對張氏的來源如是記載:「黃帝子揮為弓正,始制弧矢,張網羅,姓張氏。」揮,是皇帝的第五子,傳說有一天夜觀天象,突發靈感造出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張弓,所以賜姓張,也是目前公認的張姓之始;還有另一種說法是,揮發明了弓箭,官職弓正,世襲職位,所以得張氏。如南宋羅泌多注《路史》中云:「黃帝子揮封於張為張氏。」
張姓是中國的第三大姓氏,是中國最有影響力,也是歷史最悠久的姓氏之一。今天,張姓後裔近億計,約佔當代中國人口的7.1%,全世界,只要有人聚居的地方就幾乎會有張氏子孫的足跡。在民間也素有「張、王、李、趙遍地劉」之說。
王姓的起源
王姓是遠古三苗之一的柯約耶勞的族稱。周天曆度稱「蓋天圖」「渾天圖」。王姓是首創這種天文曆法文明的氏族之一。
王姓的來源出自媯姓,相傳為古帝虞舜之後。從史傳上可知,中華王姓大多是「王者之後」,即為帝王的後代。王姓是中國第一大姓,人口將近一億,自漢代以來,王姓有至少21個著名望族,其中如琅玡王氏、太原王氏、三槐王氏、開閩王氏等,王姓是中華民族眾多姓氏中文化最為淵深的姓氏,數千年來繁衍萬代人才輩出,可稱古萬世王族。
太原王氏系姓始祖太子晉,乃周靈王太子,名晉,約生於公元前565年,卒於公元前549年,本姓姬。太子晉賢明、曠達、親民,在當時擁有極高的聲譽。據記載,春秋時,晉平公使師曠見太子晉,師曠問以君子之德,太子晉侃侃而答,師曠稱善不已。屈原在《遠遊》詩中有詩句,「軒轅不可攀援兮,吾將從王喬而娛戲」,表達了他對太子晉的景慕之情!
李姓的起源
關於李姓起源,主要有三。其一,出自贏姓,系皋陶之後。相傳遠古時,帝顓頊高陽氏生有兒子大業,大業生子女華,女華再生子皋陶,皋陶生於曲阜,曾任東夷族的首領。商朝末年,皋陶後裔有個叫理徵的人,直諫商紂王錯誤,被殺害,理徵妻子契和氏帶幼子逃難,飢餓難耐,幸得叢林裡樹上的「木子」才得以保命,後來為感激「木子」,又因理、李同音,改理氏為李氏。
其二,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勞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
北魏鮮卑族有複姓叱李氏,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漢化政策,改為漢字單姓李氏。唐朝時,李世民也曾東突厥族人阿史那思摩賜姓李,蛛樵族人茹常,賜姓李後,更名李嘉慶。與此同時,回族、苗族、壯族、瑤族、畲族、白族等少數民族也有改姓「李」,甚至古猶太人「希伯來人」、波斯人、阿拉伯人也有遷居中國,改姓「李」的,所以李姓家族龐大。
其三,改自林姓。在福建閩南一帶有一望族李林氏,眾十萬,為明代時福建泉州晉江的一支林姓人為了避禍的緣故改姓為李,有載「清源林李宗譜」。
好了,今天主要給大家分享「張、王、趙」三個姓氏的起源和分布,後期還將持續更新,讀者們你們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下方的評論區留言討論哦!
賞經典詩詞,觀諸類文化,請關注【文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