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英語讓外國人愛恨交加

2020-12-11 青年參考

中式英語讓外國人愛恨交加

○實習生 溫莎 《 青年參考 》( 2013年04月03日   27 版)

    差勁的標語翻譯,令人不解的廣告詞,奇怪的T恤衫口號,令人目瞪口呆的菜單,非英語國家到處都可以發現英語的錯誤用法。

    當英語在非英語國家和地區被廣泛使用時,它不可避免地與當地語言和文化發生碰撞和融合,各種帶有地方特色的「本地英語」應運而生。

    在中國,這種頗具地方色彩的英語被戲稱為「Chinglish」。網絡上給這種「中式英語」下的定義是,帶有中文語音、語法、詞彙特色的英語。隨著大量外國人到中國工作、生活和旅遊,「中式英語」也逐漸引起了外國人興趣,其中最受關注的,就是中國公共場所指示牌和餐館中的英文菜單。

    機場內的「神翻譯」

    機場作為一個國家或城市的「大門」,每天都在迎接著世界各地的人們。為方便各國遊客,作為世界語言的英語在機場中被廣泛使用,無論是道路指示牌、候機廳商店中貨物的價籤,還是衛生間的提示牌,凡是有中文字的地方,基本都會有相應的英語翻譯。然而,就在這一小行英語中,那些飽含中國特色的「神翻譯」,常令過往的外國遊客哭笑不得。

    英國《每日郵報》3月19日發文對外國機場內的「雷人翻譯」進行了盤點,其中,大部分錯誤翻譯都來自中國機場。

    該文稱外國機場是「可怕和混亂的地方」,一些離奇的、使人疑惑的詞組,被寫於機場的日常警示牌中,其含義令人相當費解,致使人們在候機時存在危險,尤其是一些用中文寫的標識牌。

    文章提到了以下幾個有代表性的「神翻譯」:在中國機場的衛生間內,「小心地滑」的牌子上赫然用英語寫著「小心山體滑坡」;「小心碰頭」的提示被翻譯成「注意襠下」;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中「請不要把菸灰留在此處」的警告牌,被譯成「請不要將這兒炸成灰燼」;緊急出口上標有「平時禁止入內」的告示牌,相對照的英文卻寫成「和平時期禁止入內」;「請在一米線外等候」的提示牌,就更讓老外一頭霧水,因為其英文的意思竟是「請在一碗米線外等候」;而「聰明」的中國人還根據英語的單詞組成,創造出了「unrecycling」這個詞彙,來表示「不可回收垃圾」。

    報導分析,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主要有3點:一是由於「一知半解」的當地人,喜歡對英語進行逐字直譯;二是人們更傾向於依據本國語言的規律和習慣,對英語進行搭配和使用;還有就是文化差異,使得各民族對相同詞彙的認知大相逕庭。

    中文菜單「攻堅戰」

    其實,「中式英語」早在2005年年底時,就已引起了諸多英語媒體的關注。

    當時,中國政府為迎接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召開,專門在京成立「規範公共場所英語標識工作領導小組」,並組成了一支由35名中外專家組成的顧問團,對路識標牌、文物古蹟、中文菜譜的英語翻譯進行把關,在京城開展了一場全方位的英文「改造戰」。其中,菜單的翻譯成了專家們需要面對的一場「攻堅戰」。

    在此之前,充滿著「中式英語」的菜單,早就使不少外國友人經歷過「點菜驚魂」:麻婆豆腐是「麻臉女人的豆腐」,童子雞被譯成「沒有性生活的雞」,夫妻肺片是「夫妻兩個人的肺部」——這些出其不意地挑戰著外國友人想像力極限的菜名,不禁要讓人問一句,這能吃嗎?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北京市民學外語組委會專家顧問團團長陳琳,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作為主要為外國人準備的英語菜單,菜名翻譯必須遵從4個原則:一要說清原材料,是肉還是菜,是什麼肉什麼菜;二要說清烹飪方式,是煎、炒、炸,還是蒸、煮、煨;三要告知口味,是酸、甜,還是辣、鹹;四要介紹菜名背後的文化故事。也就是說,在一行文字中,要把這些要點都表述清楚。

    她用兩道名菜舉例:「宮保雞丁」是清朝叫宮保的一個人創製的,「過橋米線」是妻子為了丈夫備考,要過橋送飯怕涼創製的,最終,在考慮了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熟悉度,並經過專家團的「深思熟慮」後,過橋米線被譯成了「雲南米線」,而「宮保雞丁」則是直接音譯。

    中式英語惹人愛

    然而,有意思的是,大多數外國人並不討厭「中式英語」。正如英國《衛報》的報導所言,更多老外覺得「中式英語錯得韻味十足」,為字母語言添加了別樣的調味劑。

    而且早在2005年,「Chinglish」就被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全球語言監測機構」,評為了影響全球的十大詞彙之一,並從全球視野和英語語言發展的角度,給予中式英語「熱情洋溢」的高度評價。

    現在,對來過中國的老外來說,拍下在旅途中發現的「中式英語」,然後上傳到社交網絡,分享給朋友們,已變成一種新時尚。在機場中,在餐館裡,在大街小巷穿梭時,外國遊客在這些「詞不達意」的翻譯上,似乎又找到了新樂趣。

    國外甚至建立了專門收集各國各地英語錯誤寫法的網站engrish.com,除了貼圖,老外們在還開始討論哪個國家或是哪個城市中英語錯誤最多,中國作為英語「重災區」,毫不意外地常常「榜上有名」。「找錯誤」在網絡上的走紅,也使得越來越多外國遊客加入到了尋找錯誤英語的行列之中。

    許多中國城市也都在積極消除這些看得見的英語錯誤,這讓不少外國人「大呼遺憾」。為使中式英語不被「消滅殆盡」,美國社交網站Facebook還出現過「救救中式英語」小組,吸引了8000多名「中式英語」愛好者,成員上傳了超過2500條有關「中式英語」的帖子;在國內網站如天涯、豆瓣上,有關「中式英語」的帖子也總能得到不少回復。

    差勁的標語翻譯,令人不解的廣告詞,奇怪的T恤衫口號,令人目瞪口呆的菜單,非英語國家到處都可以發現英語的錯誤用法。

    當英語在非英語國家和地區被廣泛使用時,它不可避免地與當地語言和文化發生碰撞和融合,各種帶有地方特色的「本地英語」應運而生。

    在中國,這種頗具地方色彩的英語被戲稱為「Chinglish」。網絡上給這種「中式英語」下的定義是,帶有中文語音、語法、詞彙特色的英語。隨著大量外國人到中國工作、生活和旅遊,「中式英語」也逐漸引起了外國人興趣,其中最受關注的,就是中國公共場所指示牌和餐館中的英文菜單。

    機場內的「神翻譯」

    機場作為一個國家或城市的「大門」,每天都在迎接著世界各地的人們。為方便各國遊客,作為世界語言的英語在機場中被廣泛使用,無論是道路指示牌、候機廳商店中貨物的價籤,還是衛生間的提示牌,凡是有中文字的地方,基本都會有相應的英語翻譯。然而,就在這一小行英語中,那些飽含中國特色的「神翻譯」,常令過往的外國遊客哭笑不得。

    英國《每日郵報》3月19日發文對外國機場內的「雷人翻譯」進行了盤點,其中,大部分錯誤翻譯都來自中國機場。

    該文稱外國機場是「可怕和混亂的地方」,一些離奇的、使人疑惑的詞組,被寫於機場的日常警示牌中,其含義令人相當費解,致使人們在候機時存在危險,尤其是一些用中文寫的標識牌。

    文章提到了以下幾個有代表性的「神翻譯」:在中國機場的衛生間內,「小心地滑」的牌子上赫然用英語寫著「小心山體滑坡」;「小心碰頭」的提示被翻譯成「注意襠下」;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中「請不要把菸灰留在此處」的警告牌,被譯成「請不要將這兒炸成灰燼」;緊急出口上標有「平時禁止入內」的告示牌,相對照的英文卻寫成「和平時期禁止入內」;「請在一米線外等候」的提示牌,就更讓老外一頭霧水,因為其英文的意思竟是「請在一碗米線外等候」;而「聰明」的中國人還根據英語的單詞組成,創造出了「unrecycling」這個詞彙,來表示「不可回收垃圾」。

    報導分析,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主要有3點:一是由於「一知半解」的當地人,喜歡對英語進行逐字直譯;二是人們更傾向於依據本國語言的規律和習慣,對英語進行搭配和使用;還有就是文化差異,使得各民族對相同詞彙的認知大相逕庭。

    中文菜單「攻堅戰」

    其實,「中式英語」早在2005年年底時,就已引起了諸多英語媒體的關注。

    當時,中國政府為迎接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召開,專門在京成立「規範公共場所英語標識工作領導小組」,並組成了一支由35名中外專家組成的顧問團,對路識標牌、文物古蹟、中文菜譜的英語翻譯進行把關,在京城開展了一場全方位的英文「改造戰」。其中,菜單的翻譯成了專家們需要面對的一場「攻堅戰」。

    在此之前,充滿著「中式英語」的菜單,早就使不少外國友人經歷過「點菜驚魂」:麻婆豆腐是「麻臉女人的豆腐」,童子雞被譯成「沒有性生活的雞」,夫妻肺片是「夫妻兩個人的肺部」——這些出其不意地挑戰著外國友人想像力極限的菜名,不禁要讓人問一句,這能吃嗎?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北京市民學外語組委會專家顧問團團長陳琳,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作為主要為外國人準備的英語菜單,菜名翻譯必須遵從4個原則:一要說清原材料,是肉還是菜,是什麼肉什麼菜;二要說清烹飪方式,是煎、炒、炸,還是蒸、煮、煨;三要告知口味,是酸、甜,還是辣、鹹;四要介紹菜名背後的文化故事。也就是說,在一行文字中,要把這些要點都表述清楚。

    她用兩道名菜舉例:「宮保雞丁」是清朝叫宮保的一個人創製的,「過橋米線」是妻子為了丈夫備考,要過橋送飯怕涼創製的,最終,在考慮了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熟悉度,並經過專家團的「深思熟慮」後,過橋米線被譯成了「雲南米線」,而「宮保雞丁」則是直接音譯。

    中式英語惹人愛

    然而,有意思的是,大多數外國人並不討厭「中式英語」。正如英國《衛報》的報導所言,更多老外覺得「中式英語錯得韻味十足」,為字母語言添加了別樣的調味劑。

    而且早在2005年,「Chinglish」就被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全球語言監測機構」,評為了影響全球的十大詞彙之一,並從全球視野和英語語言發展的角度,給予中式英語「熱情洋溢」的高度評價。

    現在,對來過中國的老外來說,拍下在旅途中發現的「中式英語」,然後上傳到社交網絡,分享給朋友們,已變成一種新時尚。在機場中,在餐館裡,在大街小巷穿梭時,外國遊客在這些「詞不達意」的翻譯上,似乎又找到了新樂趣。

    國外甚至建立了專門收集各國各地英語錯誤寫法的網站engrish.com,除了貼圖,老外們在還開始討論哪個國家或是哪個城市中英語錯誤最多,中國作為英語「重災區」,毫不意外地常常「榜上有名」。「找錯誤」在網絡上的走紅,也使得越來越多外國遊客加入到了尋找錯誤英語的行列之中。

    許多中國城市也都在積極消除這些看得見的英語錯誤,這讓不少外國人「大呼遺憾」。為使中式英語不被「消滅殆盡」,美國社交網站Facebook還出現過「救救中式英語」小組,吸引了8000多名「中式英語」愛好者,成員上傳了超過2500條有關「中式英語」的帖子;在國內網站如天涯、豆瓣上,有關「中式英語」的帖子也總能得到不少回復。

相關焦點

  • 孩子開學家長教學樓前手舞足蹈 孩子和家長真是歡喜冤家愛恨交加
    孩子開學家長教學樓前手舞足蹈 孩子和家長真是歡喜冤家愛恨交加時間:2020-04-30 09:4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孩子開學家長教學樓前手舞足蹈 孩子和家長真是歡喜冤家愛恨交加 時間衝淡了疫情再人們心中的陰霾,疫情期間,但是家長們給孩子們起個統稱神獸。
  • 中國人自嘲中式英語 外國人卻在good good study
    當中國人自嘲被中式英語雷得「裡嫩外焦」時,說英語的外國人卻開始發起了「拯救中式英語」的活動,在這些擁護中式英語的外國人眼中,英語字典邂逅中國語法,中式英語錯得「韻味十足」。張有關中式英語的招牌類照片。
  • 外國人追捧中式英語 "long time no see"成標準
    當中國人自嘲被中式英語雷得「裡嫩外焦」時,說英語的外國人卻開始發起了「拯救中式英語」的活動,在這些擁護中式英語的外國人眼中,英語字典邂逅中國語法,中式英語錯得「韻味十足」。中式英語引國外追隨者中式英語指的是那種語法不對、拼寫錯誤帶有中文習慣的英語,主要見之於中國許多地方的標牌。
  • 中式英語讓外國遊客愛恨交加 英文菜單最受關注
    網絡上給這種「中式英語」下的定義是,帶有中文語音、語法、詞彙特色的英語。隨著大量外國人到中國工作、生活和旅遊,「中式英語」也逐漸引起了外國人興趣,其中最受關注的,就是中國公共場所指示牌和餐館中的英文菜單。機場內的「神翻譯」機場作為一個國家或城市的「大門」,每天都在迎接著世界各地的人們。
  • 常見的5句中式英語外國人很喜歡,「add oil」翻譯卻讓人哭笑不得
    導讀:常見的5句中式英語外國人很喜歡,「add oil」翻譯卻讓人哭笑不得前段時間,「add oil」已經被《牛津英語詞典》錄入其中,而在這之前,已經有好幾個中式英語被錄入了,其中包括「long time no see」等,大家都知道《牛津英語詞典
  • 難倒外國人的「中式英語」,學渣秒會,英語老師想罵人
    同學們都知道英語是一門非常重要的科目,因為無論你想考什麼,英語都是繞不過去的一門課,但是英語學起來對於一些人來說是十分簡單的,但是對於另外一些人來說,英語和天書沒有什麼區別。但是呢,無論什麼都難不倒我們有創造力的頭腦,研究出了「中式英語」,用中式英語來交流,英語老師聽了卻想罵人。
  • 中式英語Yes?No?
    中式英語     指的是那種語法不對、拼寫錯誤帶有中文習慣的英語,主要見之於中國許多地方的標牌。這種語言風格吸引了一些狂熱追隨者,甚至有人專門探討這種語言現象。     但是,相關部門擔心,明年世博會期間中式英語可能會讓循規蹈矩的外國遊客尷尬,因而發起了一場旨在糾正離奇誤譯的行動。
  • 這句標準「中式英語」,居然1843年就被外國人用上了?
    其他國家的人說英語,通常都在口音和句式方面帶有濃厚的母語痕跡。最為著名的「外國人英語」就屬「洋涇濱英語(中式英語)」和「印度英語」,還有人為中式英語創造了一個單詞「Chinish」。關於中式英語的段子很多,比如「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意即「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又如「You go no go,no go I go」,意思是「你去不去,不去我去」。這畢竟是段子,沒人會在生活中正式使用。可是,有句華人創造的中式英語在英語國家十分流行,那就是「Long time no see」,意思為「好久不見」。
  • 《來不及說我愛你》慕容與尹靜婉愛恨交加,原著中慕容灃是渣男
    《來不及說我愛你》劇中的慕容四少與尹靜婉之間,愛恨交加的虐戀大戲,讓人看得欲罷不能。李小冉與鍾漢良更是憑藉此劇,收穫了最佳熒幕情侶大獎。
  • 晚清的中式英語如何讓老外抓狂?
    二百年來,一部中式英語史,就是一部外國人抓狂史。同是抓狂,相比現在,清朝的老外痛苦程度更高。晚清初期的英語,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廣東英語,一種是洋家浜英語。廣東英語是中國最早的英語,緣於通商需要,這種英語混合了葡萄語、馬來語、粵語,是一種雜交語言。洋家浜英語又是廣東英語的變種,是上海租界的一種特定產物。
  • 嘲笑你口音問題的往往不是外國人,說一口中式英語有那麼讓鄙視嗎
    一直以來英語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困難的,甚至呼籲英語作為選修課,退出高考。可見他們有多「痛恨」英語了。無論怎麼樣,多掌握一門外語總是好的,相當於多了一門技能。也有很多英語愛好者,會在網上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但在視頻下方我經常會看到一些這樣的評論:發音不準,太中式口音。
  • 中國英語不同於中式英語
    對於中式英語,有一個形成已久的概念Chinglish,這一術語指的是中國的英語使用者在使用英語中形成的具有中國典型特色的英語,中式英語基本上是語法錯誤、語用錯誤、文化錯誤的英語,如:Sam: Do you like English?Li Qiang: Yes, I like. 我們知道,語法正確的說法應該是Yes, I do.
  • 初中生自創「中式英語」,外國人聽不懂,學渣:so easy
    初中生自創「中式英語」,外國人表示聽不懂,學渣:so easy! 」 其實對於學渣來說要學習英語的語法真的是太難了,還不如直接翻譯來的簡單,所以在抄別人作業的時候,也是要非常簡單的秀一下自己的英語才華了,這樣一來顯得自己就高大上了很多。
  • 中式英語翻譯讓外國人笑翻天,這有什麼可笑的,有本事你學學中文
    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會在公共場合用英文標註一些本國的說明,中國自然也不例外,不過要知道英語雖然是通用語言,可是並不代表所有國家和地區都對英語在使用方面很熟練,畢竟這玩意是不得已而為之。
  • 這些中式英文都被《牛津詞典》收錄了,外國人也要為此頭疼不已了
    有些中式英文也是被收錄到了《牛津詞典》中,說明外國人也是承認一些中式英文的存在的。而且甚至還有些英文直接是拼音,看來外國人也要開始學習中國的拼音了~I had the guanxi, but I never used them. 看到沒?「guanxi」!
  • 這個星座讓你愛恨交加,他控制欲極強,讓人印象深刻
    可是假如和他們談起戀愛,卻又愛恨交加,他們可以給你最深的愛,卻也會讓你心痛,控制欲很強,恨不得24小時監視你。那又有哪些星座具有這樣的特質呢?還是過來看看的好!處女座從經典星象學的觀點來看,處女座象徵著觀察,推理,智慧,雄辯等諸多方面,而守衛星座則是掌管人的思維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
  • 在表示時間或地點時,很多人對 in,on 和 at 是愛恨交加
    #英語語法專題#在表示時間或地點的介詞的選用時,很多人對介詞 in,on 和 at 是愛恨交加,愛的是它們的簡約而不簡單,恨的是它們之間模糊的界限,今天我們嘗試劃清它們之間的界限。解析:在美式英語中常用 on the weekend.
  • 為什麼外國人都說中式英語是最難聽懂的呢,問題就出在這裡!
    看過國外一段街頭採訪,85%的外國人都說中式英語是最難理解的英語交流起來給人一種亂七八糟的感覺、其實問題說大不大說小呢也不小有人說中式英語發音很彆扭,明顯的區別於其他的任何國家That's because English is only made up of 26 letters.
  • 中式英語「long time no see」成標準詞組
    資料圖片  1994年以來加入國際英語行列的詞彙中,中式英語貢獻了5%至20%,超過任何其他來源;  中式英語「long time no see」(很久不見)已成為標準英文詞組;  當四川人發明了「standing flower」(佔花)後,川式英語也開始不斷出現在川菜菜譜的翻譯中;  Facebook上甚至有「救救中式英語」小組,並吸引了8000多名成員,裡邊有超過2500條中式英語例子。
  • 3種被戲稱為「減肥剋星」的零食,想瘦身的人對它們是愛恨交加
    而為了減肥,許多人也是想盡了辦法,什麼節食、健身、喝減肥茶、吃減肥餐等等的方法,多少都還是有點用處的,不過在做這些的同時,卻也有一些幹擾的因素存在,那就是一些美味可口的零食了,不過因為它們都是富含熱量的食物,所以也被人戲稱為「減肥剋星」,讓想瘦身的人是對它們愛恨交加,你們也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