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會在公共場合用英文標註一些本國的說明,中國自然也不例外,不過要知道英語雖然是通用語言,可是並不代表所有國家和地區都對英語在使用方面很熟練,畢竟這玩意是不得已而為之。
可是近日,英國《太陽報》報導稱,北京政府為迎接2022年冬奧會,正在加大力度整頓公共場所標識中的不規範英語翻譯。原因就是大量中式英語翻譯導致讓很多外國人看不懂,其實每次中國在舉辦大型國際賽事,國外很多媒體都會拿中式英語進行調侃一番,那麼真的有怎麼可樂嗎?
下面我們看看都有哪些;
「Poisonous & Evil Rubbish」這句英文「有毒有害垃圾」被翻譯成「有毒且邪惡的垃圾(英文)」
「殘疾人廁所」被翻譯成「deformed(畸形人) toilet」
「民族園」成了「racist(種族主義) park」
「超市出口」變成了國際範十足的「supermarket export(輸出、(貨物)出口)」……
其實這樣報導一直在西方媒體出現,比如在路透社在2008年的一篇報導中直白地批評道:「漫步在北京這座擁有1500萬人口的城市,我們會看到各種鮮豔的T恤和上面印著的神經錯亂的英語,從語法到拼寫到整段的胡說八道,真是錯誤百出。」
美國CBS網站也語帶戲謔地稱,北京大多數人英語能力停留在「低水平」。
這種帶有歧視報導讓人很是反感,不過讓人意外的是,這些被這些西方媒體嘲笑的中式英語出現在了《牛津英語詞典》,並且被收錄了50多個詞彙,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以及最近很「火」的add oil(加油)。
其實這並不奇怪,隨著中國實力提升,如今這樣嘲笑聲越來越少,這和中國文化持續輸出有關,就像有些網友說著,其實這有什麼好笑的,有本事你學學中文,比如近日在網上流傳的生僻字這首歌,我想如果翻譯成英文,根本無法做到,因為英文其實和中文相比,就像一個小矮子和巨人。
比如中文的我,就有38種,可是英文只有一個字母就是——I,這是何其悲哀啊。
所以嘲笑中文的外國人,你們要搞清楚,全世界只有中國是有文明存在,你們最多是叫文化,一字只差,差之毫厘。
如果你喜歡我,點下關注唄,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