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
教過不改也徒傷情,獎長易功也且全恩。
---清代教育家顏元
同事小燕捂著心口說:當個媽太難了!!!
我們詫異地看著她,
這還是那個積極陽光,
一心一意騙我們生孩子的小燕麼?
她說,周末去公園遛娃,
兒子跟三個比他小的孩子比賽騎車,
結果比幾次輸幾次,
輸了大概5678次之後,
孩子直接把車推倒,坐地上就開始哭!
小燕說:當時我都覺得有點丟人!
他竟然輸給比他小2歲的孩子?
「叫你不好好吃飯!叫你不好好睡覺!」
本想趁著這個時機趕緊教育一番,
話到嘴邊就給咽回去了。
小燕溫柔地對孩子說:
「參與比輸贏更重要!
更何況你輸了這麼多次還敢比,
特別有勇氣!
要是媽媽輸一次就回家了!」
小燕說,孩子已經夠受打擊的了,
當媽的就別再BB了!
小燕的做法得到了我們一致的肯定。
培養孩子的積極性很難,打擊卻很簡單。
尤其當孩子經歷失敗,正是脆弱的時候,
一句話就能影響孩子的自信心。
清代教育家顏元說:教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教過不改也徒傷情,獎長易功也且全恩。
意思是說,經常數落孩子的一些缺點,還不如找到他的優點加以鼓勵,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滋味。經常指責孩子的缺點,他並不會改變,說得多了還傷感情。但是如果經常鼓勵孩子,久而久之孩子的能力就會越來越強,父母也會開心快樂,彼此之間就會越來越親密。
父母是孩子的後盾,
你的每句話,每個態度孩子都能感受到。
當你的孩子接收到你的正面反饋時,
他才會更有底氣更有自信探索未知的世界。
《少年說》中的袁璟頤,她在天台上「控訴」自己的媽媽:她總拿自己跟全班第一,全年級第一,全聯盟第一的學霸女同學比較,每回成績出來都拿她最差的說事,卻從來看不到她的優秀和努力。
她的媽媽則認為:我一誇你你就飄了!所以我就要適當的壓一壓……
好一個自以為是的母親,
和一個讓人心疼的小姑娘。
其實,孩子自己怎麼樣他心裡有數!
不會因為你偶爾誇一嘴就忘乎所以。
而且讓孩子得意一下真的沒啥,
會被表揚,才有動力做事啊!
在我很小的時候很喜歡編故事講給小夥伴聽。
後來我把講過的故事寫出來拿給我媽看,
滿心歡喜的等著她表揚,
結果她竟然逐字逐句的改我的故事。
那認真程度不亞於數錢。
小到標點符號,大到故事情節,
整頁紙被她畫得面目全非,
她越認真,
我就越想哭!
後來她說的話我都沒聽進去,
從此也再沒有給她看過我寫的任何東西。
那時我知道自己寫的不夠好,
也做好去修改的準備,
只是她沒有看到我的渴望,以及我對這件事的努力,
這讓我很失望。
後來她改好的故事我一眼都沒看過。
說起我為什麼會喜歡寫故事,
有鄰居老王一點功勞。
小時候我經常給夥伴們講我編的故事,
鄰居老王聽完了就問自己家孩子:你怎麼不會?
看著小夥伴委屈的樣子,我開心極了!
好吧,是我虛榮了。
可就是這句話,讓我有了被肯定的感覺,
也讓我更有信心做這件事。
孩子有時候就是這樣,你給他信心,他給你驚喜。
遺憾的是,給我信心的人是鄰居老王,
而不是我媽!
我大了之後跟我媽提起這件事,
她卻回懟得很漂亮:你要是真喜歡,就不會在意我說什麼!
惹得我一陣無語。
如果是現在,我肯定不care!
但那時候我才7歲!
正是一個需要被看見被肯定被鼓勵的年紀啊!
你只看到了這件事我沒做好,
但是沒有看到我為這件事付出的努力!
每個孩子都渴望被認同,有一個效應叫「認同心理效應」。
認同心理效應是指人們在情感及認知方面對事件所要表達的意義的認同程度,明顯地影響他們對這一事件的評價、態度和行為,即心理認同影響人們對事情的態度和行為。
這個效應在孩子身上表現得非常明顯。
所以家長們啊,
睜大眼睛去看孩子的努力,
用心去感受孩子的熱情,
用盡全力去培養孩子的自信,
比起驕傲,什麼都不做才是最可怕的。
養孩子這事兒,為什麼會費心?
就是因為你覺得對的,
最後可能是錯的!
朋友家一直奉行的就是誇獎鼓勵式教育,
結果誇出了「雷」。
他們家是怎麼誇的呢?
孩子好好吃飯,他們說你真棒!
孩子拼成個積木,他們說你真棒!
後來孩子幹點事兒,
就會問:我棒不棒?
開始朋友還會積極配合,
但是次數多了他就發現,
孩子做事純粹是為了誇獎,
完全沒有任何進步,
甚至孩子就會失去做事的動力。
所以誇獎這事兒,
家長要謹記:
可誇可不誇的就不誇。
史丹福大學用十幾年的時間觀察實驗證實了這一點,他們發現如果總是一味地誇獎孩子聰明,表揚孩子很棒,會導致孩子尋求認可上癮,一旦得不到這樣的評價,孩子很容易就會表現出退縮,逃避甚至厭學的行為。
有人說,父母要做的是鼓勵,不是誇獎。
但是鼓勵這事兒,也得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來看!
有一次同學家孩子數學沒有考好,
家人安慰他說只要努力,下次會好的。
但是孩子竟然哭著說:
「數學學起來真的很難,
我沒有你們想像的那麼好!
現在我一點都不想學數學了!」
後來溝通後發現,孩子是覺得愧對父母的信任。
認真的孩子就會努力迎合父母的鼓勵,
同時提高對自己的期望值。
當他沒能完成父母的期望時,
就會有心理負擔,引起焦慮,
甚至懷疑父母不切實際,然後排斥這件事。
同學家的孩子就是這樣。
那麼父母們該如何做呢?
演員袁泉父母的鼓勵方式,很值得父母們學習。
袁泉11歲時獨自在遠方求學,
支撐她走過迷茫和困惑的,是來自父母的書信。
甚至現在提及這些信時,她都會淚流滿面。
有一次,她的基本功沒有進步,她向父母訴苦。
得到的回覆非常暖心。
袁泉的信:
下星期又要扳腿了,我真害怕。基本功還是那樣,絲毫沒有進步。老師說我還不夠刻苦,我聽了心裡非常難受,因為我覺得已經使出了自己最大的力量。不管怎樣我還是要更加刻苦,告訴你們,我的腿離頭只有豎著的兩根手指那麼遠了,我爭取在11月20日貼上。父母
父母的回信:
做父母的理解你,心疼你。我們絕不會在你竭盡全力仍暫時達不到目標的情況下,還要你去拼命。泉泉,切記住,在挫折面前彆氣餒,要保持良好的情緒,振作起來吧。
從信中可以看出,
當袁泉遇到困難的時候,
父母先是表示理解。
並表明立場:不會提不合理的要求。
最後告訴解決方案:尋求老師的幫助。
這種鼓勵是潤物細無聲的,
短短幾句話,卻充滿了力量。
所以,好的鼓勵方式,勝過千萬萬語。
父母的誇獎和鼓勵能夠增強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
還能讓孩子體驗成功的喜悅,變得更加自信。
因為他知道,無論成功與否,
父母都是自己的支持者。
你對孩子的理解和肯定,決定了孩子將來能夠成為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