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一位母親,年紀輕輕就守寡,獨自辛辛苦苦養育著兩個年幼的孩子。
由於生活在海邊,母親怕孩子不慎落水會出危險,便教二個孩子遊泳的本領。次子年幼,不敢深入水中,故而屢學不會。長子年張一些,膽子也大,數次之後便可以在水中自由遨遊了。
有一天,母親去集市買米,二個孩子乘母親外出之機,又奔到海邊遊戲玩樂。不料,天有不測風雲,海水突然猛漲,海浪很快就把二個孩子淹沒了。
村人冒死撈出二個孩子,但不幸均已喪命。母親買米歸來,看到眾人抬來死去的次子,並未哭泣。又見眾人抬來年長之子,知他也是淹水而死,便放聲大哭,痛不欲生。
村人不解,問她道:「為什麼幼子淹死,你卻不哭,長子淹死,你卻如此悲哭?」
母親含淚答道:「幼子年幼,還沒有學會遊泳,淹死尚可理解,實屬無奈。可是長子是學會了遊泳的,他被淹死實在是不應該啊!」
故事裡的這位年輕的母親頗會賞識孩子的,她賞識自己的長子掌握了遊泳的本領。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看到自己的孩子呱呱墜地來到世界,面對一個新的生命,無論是做父親的,還是做母親的,都會感到無比的喜悅。
孩子在一天一天長大,會笑了,能坐了,會站了,能走路了,會說話了,父母都是用欣喜和讚賞的目光注視著孩子。
孩子逐漸長大了,不知不覺地,很多孩子感到在父母流露的眼光中,讚賞的成份越來越少了,失望的成份越來越多了。
孩子總是感到以前是爸爸媽媽的好孩子,可是現在不管自己怎麼努力,爸爸媽媽總是不滿意,因此在心理上背負著沉重的負擔。
調查表明,孩子進入小學階段後,大部分父母對孩子的表揚越來越少。
進入小學以後,很多家長賞識孩子往往只有一個標準——「分數」。於是對大多數孩子來說,一旦進入不了前幾名,甚至落在第二名之後,便被認為是失敗者。
林肯曾說過:每個人都希望受到讚美。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無論他從事什麼職業,都渴望受到別人的重視,人人都有自尊。
對於孩子來說,由於年齡小,心理還很幼稚,他們心靈最強烈的需求,也是最本質的渴望是得到別人的賞識。心理學、教育學的研究表明:兒童的年齡越小,越需要外界的鼓勵,特別是父母的鼓勵。
欣賞引導成功,抱怨導致失敗。這是每一個家庭必須牢牢記住的。據調查,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他們缺少的不是批評,而是讚揚。
在學校裡,作業做錯了被老師批評;在家裡,玩的時間長了,被家長訓斥。在孩子童年的記憶裡,令他們記憶深刻的不是家長的批評,因為已經被批評得疲沓了,而是那些難得的讚揚。
曾有專家進行調查,問孩子們:「你們對父母說過的話,印象中說得最多的話是什麼?」
學齡前的孩子都記住了父母對他們的表揚;而上學的孩子大多數都是提到了父母對自己的訓斥。「不聽話」、「考試成績不好」……這些父母常在孩子耳邊嘮叨的言語,已成了孩子自認為不是好孩子的主要理由。
臺灣著名作家三毛寫過一篇散文《一生的戰役》,說:「我一生的悲哀,並不是要賺得全世界,而是要請你欣賞我。」這個「你」,是她的父親。有一天,父親讀了三毛一篇文章,給她留條:「深為感動,深為有這樣一枝小草而驕傲」。做女兒的看到後,「眼淚奪眶而出」。三毛寫道:「等你這一句話,等了一生一世,只等你——我的父親,親口說出來,肯定了我在這個家庭裡一輩子消除不掉的自卑和心虛。」
清朝的顏元說:「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數過不改也徒傷情,獎長易勸也且全思。」
做父母的應該而且必須賞識和表揚您的孩子,要把賞識當成孩子生命中的一種需要。有了賞識的心態,父母就會把孩子當做天才來看待。
雖然今天是父親節,可也別忘了表揚一下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