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許多的年輕人對親戚越來越反感,而反感親戚的年輕人往往有以下特點:老家在農村或者四五線小城市;一年大部分時間生活在一二線城市或國外;接受過高等教育。在欠發達地區,親戚之間不僅是血緣之間的聯繫,更重要的是形成一個聯繫不太緊密的「利益共同體」。
脫離故鄉的年輕人不需要親戚帶來的種種助力,這是他們反感親戚,希望與親戚保持距離的基礎。
所謂的年輕人討厭親戚,討厭熊孩子,不想回家鄉等等等等,其實歸結到底都是社會撕裂的結果。
在我們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代溝和差距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擴大,21世紀中兩代人的代溝要遠遠大於20世紀中兩代人的代溝,而且在可預見的未來,這個趨勢還將繼續加速,將來兩代人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我們的上一輩,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其實這一代人的大多數和他們的上一代,我們的祖輩,沒有太本質性的區別。他們可能一部分人通過高考參軍等方法改變了命運,但絕大部分人還是和他們的父母一樣,生活在相同的城市或農村,從事著相同的工作,這代人中很少有人能夠換一個城市定居生活,一句話——他們都是沒走出去過的人。
在同一個村莊裡,清朝的農民並不會比唐朝的農民先進到哪裡去。
但是從80後開始,教育水平迅猛提高,這一代人趕上了世界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擴招,相當一部分人的可以遠行千裡去求學生活,成為了新中國第一代走出去的人。
進入二十一世紀,網際網路來了,人們開始接受海量的信息,整個世界的運行遭到了根本性的改變,十年時間就能徹底改變社會的面貌。交通方式的改善讓出國不再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國內流動更是易如反掌。90後的教育水平又上了一個大臺階,人口流動比例和城鎮化率更是飛速提高。
但是,在近二十年世界天翻地覆的巨變的同時,60後70後們,並沒有跟上世界的節奏。年輕人和親戚的矛盾,骨子裡是知識水平文化素養價值觀人生觀的根本矛盾,而不是逼婚這種細枝末節的事情。
我們的上一代人,尤其是小城市和農村的上一代人,他們的思維極其頑固的停留在八十年代甚至七十年代,死不改變。
你也許走遍世界,也許擁有人魚線馬甲線,也許IMDB前250名前500名全部刷完,也許你看完了諾貝爾茅盾文學獎十年來的所有作品,也許你烹飪養花技能滿分,也許你擅長兩三種樂器,所有這些東西,在他們眼裡:不務正業,一文不值。
如果你要是專心當個電競選手或者駐唱歌手,那更是大逆不道,會像進監獄一樣讓他們羞於啟齒。有那個時間,你應該考研,考公務員,侍候領導團結同事,參加參加單位的酒局飯局,哪怕出門跑趟滴滴,也是賺著錢的「正業」!
沒有任何現實能夠說服他們讓他們明白自己的思維已經被世界徹底淘汰了,他們的思維裡圍繞著一條中心思想叫做——「我是你爹/媽/大爺/二舅blabla」,我多活幾十年不如你懂?
「從來如此,便對嗎?」——魯迅
當年輕人試圖辯駁的時候,他們會野蠻的用長輩的威嚴讓你閉嘴,就算有通情達理願意聽你講的,由於兩代人之間信息文化基礎的天壤之別,你很難跟他們解釋你的思想是怎麼形成的。各位可以試著跟家裡的親戚解釋一下丁克主義思想是怎麼形成的,我覺得這個難度不亞於讓人說服一隻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