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請給孩子足夠的理解和認同

2020-09-09 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

來源:長春日報-長春新聞網

9月10日是世界預防自殺日,今年的主題是「共同努力,預防自殺」。日前,記者走進市心理醫院心理危機幹預中心,通過心理危機援助熱線,既感受了人們尋求心理支持的過程,也體會到接線員為化解不良情緒,幫助人們走出情緒陰霾付出的辛勞。

「姐姐,我很不開心,我覺得活著沒意思」「沒有人理解我,我想找人說說心裡話都難」……接線員付立平接聽了一位19歲女孩的來電。來電者剛參加完高考被某大學錄取,她認為錄取結果不理想,提出留學的想法,但是父母不同意。由於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她與家人鬧矛盾,並出現輕生的想法。有著7年心理危機幹預經驗的付立平,耐心聽完女孩的講述後,對她規劃未來的想法給予理解和肯定,「解決問題的方式有很多,輕生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你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出國不是小事,要面對的現實問題還有很多,建議你還是應該跟父母嘗試溝通……」經過付立平的一番勸導,女孩的情緒漸漸穩定下來。

一份來自我市心理援助熱線的數據顯示:今年1~8月,熱線來電總量為10090次,比去年同期增長6.7%。與去年相比,今年青少年來電量同比上升3.3%。

心理危機幹預中心主任方芳介紹,來電者中,有自殺想法的人分為3種,一是死亡和生存衝突型,二是衝動型自殺,三是罪惡的先瞻觀念,並伴隨負性情緒。接線員通過共情和接納,為來電者建立希望,及時給予危機幹預和心理支持,最終使其自殺想法和激動情緒得以舒緩。

方芳坦言,來電者中不乏正處於青春期的青少年。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青少年出現自殺傾嚮往往伴隨原生家庭和心理因素。如受到應激事件(父母離異)、人際交往、學習成績影響,自尊受到挑戰,感覺自卑等。還有一些青少年通過在身體上劃痕等傷害自我的方式,緩解內心不適。這並非自殺,而是一種非自殺性自殘行為。若長此以往,自殺危險性極高,需要引起足夠關注。

方芳表示,青少年心理髮育尚未成熟,思考問題不夠全面,與父母和他人相處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意見不合。因此,需要家庭、教師、社會多方引導,給予孩子足夠的理解和認同。

相關焦點

  • 孩子總是低頭不自信?請給孩子足夠的愛,提升孩子自我認同感
    孩子難以融入集體 上文說過,不自信的孩子不善交往,往往不合群。這樣的孩子不太喜歡參加集體活動,對集體生活體驗和認識不夠,同時組織性紀律性也不太好,並缺乏集體榮譽感。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對集體不適應,對集體採取迴避和排斥的態度。
  • 「自我認同」和「外界認同」
    這我就不是很能理解了。一般來說,健身的作用就是強身和塑形,讓身材更加協調,勻稱和健美。而他現在的樣子,上半身的塊頭已經大的有些嚇人了。一米七幾的個子配上這個塊頭,給人的感覺反而是矮壯矮壯的,只有一米六幾身高的既視感,絲毫沒有健美的感覺。仗著我倆關係還算不錯,我便順著這個意思將他如此拼命健身的原因都打聽了出來。
  • 自我認同,理解萬歲
    有三種方法可以有效地理解和認同他人放下你的防備,以平等的態度與與我們不同的人溝通。人們可以花幾分鐘去了解一個人,了解他的背景,生活和狀態。隨著時代的進步,現代科學技術越來越發達,人們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城市化問題在形成。在同一個城市,同一家公司,在同一座樓裡,可以有很大的障礙。人際溝通的障礙不是所謂的技術局限,無法與他人溝通。
  • 1.尋求理解,讓客戶認同你
    不理解顧客的心,什麼生意都沒法做,也肯定做不好。   現代的產品競爭已經是超級競爭了,市場競爭變得很殘酷。一個企業的價值體現在什麼地方,大家認為是產品。不錯,產品是根本,但是更重要的是在企業之外有一批忠實的顧客群體,他們是企業的支持者,關注企業的一舉一動,他們為企業的付出而感動,認同企業的價值觀。
  • 解決問題前,先和孩子建立情感連接並認同孩子的感受(值得收藏)
    和孩子建立連接以後,我們要學習進入孩子的感受,想像當孩子生氣、發脾氣時,孩子會有何種感受?站在尊重孩子的角度,認同孩子的感受,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感受,不要試圖讓孩子放棄他的感受。而要理解孩子,我知道你很生氣,允許孩子有限的自由,用正確的方式發洩情緒。
  • 什麼是性別認同障礙?那怎麼和他們談戀愛呢?
    勇敢做自己的話誰都會說,但當你是少數群體,而又沒有足夠力量跳出制約時,主流的野蠻和暴力超乎你的想像。愛別人前,先學會愛自己,這樣你才更好地戀愛。正常兒童3歲左右即可識別自己的性別,隨後定義性別是需要跨時間穩定的。我們的思維從小被社會局限性地設置為「這世界上只有兩個性別」,而這一想法是幾乎不可能被改變的。
  • 當你足夠肯定自己,真正的身份認同才會逐漸建立起來
    原創 壹心理 江垚|作者歐小宅、如歡|編輯ferdinand|封面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聊:身份認同。《花木蘭》上映前,豆瓣評分就跌到了4.7。一篇影評底下,有個留言讓我感觸很深:「木蘭的父親說「上帝保佑讓我有了兩個女兒」這是很多女生最想從家庭獲得的稱讚,我覺得很多男觀眾都很難理解這種情緒化的表達,因為沒有經歷過,沒有被評價為「你要是個男生就好了」因為是女生,出生就不被期待。
  • 超越名義的師生,感謝孩子的認同和信任
    教師節慶祝活動還沒有結束的時候,我因為出題和推文的事只要見面,都和我打招呼,如果距離太遠,他肯定和我揮手問好。更有一次,我準備外出,向校門走去,遠遠聽見背後傳來呼喊我的聲音,回頭一看,他在四樓,腦袋從窗戶探出來,為了讓我留意到,一邊叫我,同時衝我揮手。 他寫的話讓我眼裡一片潮潤,被人信任是一種成就,也是巨大的幸福。但也有一處不解,我把他叫來,問他怎麼叫做「不說遺憾」。他說:「在徐氏創新聽過那一節課後,就很喜歡你,可是沒能成為你的學生。
  • 《非常父子檔》:自我認同是孩子成長的主題,家長的認同是關鍵
    和媽媽一起生活,看起來幸福美滿,而且知道親生爸爸只是生理上的關係,那為什麼還要執著的找到爸爸呢?其實泰豐尋找父親的原因有一部分是為了構建自我認同。什麼是自我認同?自我認同是能夠接納自己,理解自己。容忍個人的不完美,接受來自外界的認可和表揚。並且在認同中追求理想化的自己,為之奮鬥。對自我有一個清晰的認知,肯定自己的作為。不容易被外界輿論影響。自我認同包括兩部分:自我了解和自我實現。
  • 讀懂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感受和需求
    想要做到這一點,就意味著作為家長的我們要有足夠的思考力——不僅關注孩子如何幫助孩子成長,還要關注如何讓自己通過不斷的覺察和思考收穫成長。那麼我們如何提高自己的思考力呢,那就要看看朱芳宜的這本《讀懂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感受和需求》。
  • 孩子的性別認同教育,父母必須要了解的
    人的性別認同是通過對自我性別體象的理解,對神經內分泌和排尿等生理活動機制的初步明確,以及通過父母的示範作用、社會的強化作用和語言的影響等得以發展的。很多父母認為,性別認知是件自然不過的事,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順理成章地完成性別認同,確定自己的性別角色。其實,除了先天原因的影響,一個孩子最終確認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主要是在外界環境和教育等因素的滲透下緩慢進行的。
  • 父母怎樣理解孩子?
    對策:孩子哭的時候,父母首先要接納哭的情緒,明白孩子有這個情緒需求,需要經歷哭的過程。家長還要對此情緒持認同、支持的態度,比如可以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摔跤了很痛,媽媽也很心疼,別害怕,媽媽和你在一起。」這是家長增進親子感情的一個契機,讓孩子感受到「在我傷心的時候,還有人在支持我」。
  • 請父母留意,自己和孩子的關係是否已陷入投射與投射性認同的怪圈
    後來通過和這位媽媽深入溝通我才知道,原來玲玲媽媽就是內向,不愛出風頭的人。前不久,她在單位沒有競聘上科室主任,她將這件事歸因於她自己性格內向,不會在領導面前表現才導致這樣的結果。她覺得自己在這方面吃了很多的虧,所以特別不喜歡自己這一點,在不知不覺中就把對自己的這種「不喜歡」投射在了孩子身上。
  • 孩子的自我認同度培養
    當然,更重要的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大的11歲,小的5歲,他們這個年齡正是三觀形成的時期,和安全感、自我認同感建立的時期。對我們每個人來說,童年都是至關重要的,那我們希望孩子擁有美好的能夠自我掌控的人生,就要在童年階段給到他們儘可能多的幫助,把這些幼苗扶正,讓他們茁壯成長。
  • 比起想方設法讓孩子聽話,你更應該關注的是孩子自我認同感的建立
    青春期孩子的這些表現,讓很多父母難以理解和接受,無所適從,焦慮不已。而很多父母,並不清楚青春期孩子的這些心理發展特點,對孩子缺乏足夠理解,反而常常覺得孩子不聽話、不懂事。甚至不顧孩子的感受,一味地要求孩子努力學習,不接納孩子情緒的波動。與孩子之間缺乏有效溝通,不能及時幫助孩子疏導情緒,從而導致孩子出現心理的問題。
  • 提升孩子的自我認同感,激發他的自信潛能
    人的自信源於對自我的認同,在做一件事之前,如果認為「我可以做到」,那麼勇氣就會帶來信心與力量,哪怕能力並沒有足夠的強大,卻也可能實現超常發揮;但如果認為「我可能不行」,那麼不管做什麼都會心生遲疑、自我懷疑,大腦對技能的操控能力也將減弱,原本的能力也將發揮不完全,從而導致失敗。
  • 是孩子缺乏「自我認同感」,原因家長難辭其責
    ▲ 孩子長期生活在關係不和的家庭中如果家庭生活中父母的關係長期不睦、經常爭吵甚至大打出手,孩子內心可能就會缺乏足夠的安全感,總是戰戰兢兢、察言觀色,不敢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孩子經常被父母否定當孩子興高採烈地要去嘗試一件事時,如果父母這時候一盆冷水澆下來、無情地否定孩子,孩子內心就會產生一種挫敗感。
  • 在儀式感中加深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和理解
    英雄氣概和傳統文化的吸引,讓他們排練起來一點都不覺得累。六(9)班學生康思在說,吟誦可以把聲音的美、文字的美、畫面的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讓人獲得美的享受。同時也使記憶變得更輕鬆了,更愉悅了。張琦娜和郭紫祺同學也覺得吟誦中飽含著情緒,能把人的情感帶到情境中,這是自己在經典誦讀學習中感受最受益的地方。翠微小學大隊輔導員於立君介紹,詩詞誦讀已經成為學校的一種文化、學生的一種習慣。
  • 為什麼孩子閱讀量足夠大了,理解能力依舊很差?
    我家孩子自打出生後,就沒有斷過給他繪本的購買,現在小學了,書自然是積攢不少的。不論是根據我自己的閱讀經驗或者是參考了一堆專家們的推薦亦或是各類圖書排行榜,採購的書目不在少數。現在更好了,國家的分級閱讀書目琳琅滿目,在此基礎上額外基本足夠了。因為我本身是酷愛讀書的,從來都是自發的去閱讀,對孩子的強制性閱讀是沒有實行過的。
  • 解析電影《聲之形》:讓孩子學會「自我認同」,才是育兒的精髓
    《聲之形》這部電影相信很多人都有看過,講的是將也和西宮硝子自我救贖的故事。有很多人抱著看唯美愛情電影的心態去看,看完後卻感覺到心裡很悶,特別是對於有了孩子的家長來說,將也和西宮硝子的經歷是大多數家長都不希望孩子去經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