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成語「羊很狼貪」,現在人們用以比喻為人兇狠,爭奪權勢,後又比喻貪官汙吏的殘酷剝削。這個詞義的發展到最後,「很」變成了「狠」,寫成「羊狠狼貪」,最早這個字就是「很」,本義是違逆,不聽話。成語發展到最後被約定俗成寫作「狠」,實際上這是把不聽話的羊與貪婪的狼並列了。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講「彳」部的三個漢字:徲、很、 。這三個字中,「徲」和「 」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而「很」字收在國家語委1988年發布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因此「很」是今天的重點漢字。三個字的詳情如下:
1、徲。讀音有兩個:
(一)tí。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徲,久也。從彳,犀聲。」形聲字。《說文》給的本義是久。《字彙·彳部》稱:「徲,久待也。」意思是久待。《集韻·齊韻》稱:「徲,後至。」就是遲到。
(二)chí。這個讀音出自《集韻》。組成疊詞「徲徲」,《廣雅·釋訓》:「徲徲,往來也。」
此兩義均未見其他典籍有應用實例。
徲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徲字的小篆寫法)
2、很。讀hě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很,不聽從也。一曰行難也。一曰盭(戾)也。從彳, 聲。形聲字。」《說文》給了三個本義:
第一個本義:違逆,不聽從。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三:「很,違也。」比如《莊子·漁父》:「見過不更,聞諫愈甚,謂之很。」見到自己的過失,並不悔改,聽到別人的規勸,過錯越加嚴重,這就叫違美逆,不聽勸(有的《莊子》譯本譯作狠戾,誤)。
(漁父)
又比如《史記·項羽本紀》:「猛如虎,很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兇猛如虎,違逆如羊,貪婪如狼,倔強不聽指揮的,一律斬殺。羊不是狠毒的動物,只是執拗,會不聽話,所以這裡就是違逆的意思。但這個典故後來發展出來一個成語:「羊很狼貪」,用以比喻為人兇狠,爭奪權勢;後比喻貪官汙吏的殘酷剝削。這個詞義的發展過程中,「很」變成了「狠」。
(倔強的羊)
第二個本義是行難。就是《說文》所說的:「行難也。」未見典籍有應用實例。
第三個本義險惡;兇暴。後來用作「狠」。就是《說文》所說的:「盭也。」盭就是戾。《廣韻·很韻》:「很,很戾也。」比如《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太子痤美而很。」杜預注稱:「貌美而心很戾。」太子痤長得漂亮,但心裡險惡。又比如《淮南子·主術》:「上好取而無量,下貪很而無讓。」即君主熱衷於索取而沒有休止,官吏們狠戾而不懂得半點謙讓。
此外,很還有其他用法,比如:
(1)爭訟。《玉篇·彳部》:「很,爭訟也。」《詩·小雅·常棣》:「兄弟鬩牆,外御其務。」《毛傳》:「鬩,很也。」孔穎達又疏稱:「很者,忿爭之名。」兄弟之間在家裡有可能會爭鬥,但是每遇外侮總能鼎力相助。
(常棣)
(2)很還通「恨」。《廣雅·釋詁四》:「很,恨也。」
(3)現代漢語裡,很字最常用的用法是用作程度副詞,相當於「甚」、「非常」。比如很好;很壞;很不錯。《紅樓夢》第九十九回:「老太太主意很好,何必問我。」
(《紅樓夢》片斷)
很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很字的小篆寫法)
3、 。有兩個讀音:
(一)zhǒng。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 ,相跡也。從彳,重聲。」形聲字,本義同「踵」。踵的本義是腳後跟,這裡說「相跡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後跡也前繼相繼也。玄應合踵、 為一字。」我們已經說過,在早期文字裡,「彳、辵、足」經常通用。 字的意思是相繼、跟隨。
(二)dòng。這個讀音出自《集韻》。讀這個音時,同古文「動」。
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 字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299,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