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佩業 書香門第走出個說相聲的

2020-12-20 東北新聞網

  1969年常家的全家福,後排左二為常佩業

  常佩業和馮景順

  上世紀80年代,常佩業(左一)到爸媽家吃飯

  常佩業和師父馬季

  「我們家幾輩人從來沒有搞藝術的,就出我這麼一個相聲演員。我在我家,就像一桌精緻小巧的粵菜中間,忽然上來一碟東北小蔥蘸大醬;或者說在飛往南方的大雁群裡夾雜著只烏鴉,特不協調!」常佩業這樣總結自己,為何在大學當老師的父親一句「讀書無用」,讓年僅十歲的常佩業輟學學相聲?為何師父馬季因為出場費,罵了常佩業?本期家族故事,就來聽聽相聲名家常佩業先生講家長裡短、師徒情深。

  父親教了一輩子外語

  天津有個常氏相聲家族賊有名,因此很多人以為常佩業是其在瀋陽的親戚,其實不然,常佩業祖籍河北、生在瀋陽,是地地道道的瀋陽回族人。解放前,常家住在瀋陽西關回族聚集區,常佩業的祖父在老北市場開了家清真飯店,生意紅火,常家生活富足,常佩業回憶:「祖父上下班都坐黃包車,非常神氣,常家在其他靠做小買賣為生的鄰居中顯得格外不同。」

  新中國成立後,祖父母相繼去世,飯店停業,常佩業的父親常桂森還在讀書,靠變賣祖上留下的東西養家,從哈工大俄語系畢業後,他在瀋陽輕工學院任俄語教師,「飯店雖然不開了,但房子還有,我現在還記得年輕時和哥哥去收過房租,後來房子也被收走了。」常佩業回憶,他們兄弟姐妹六人,1951年出生的常佩業排老二。母親為了撫養六個孩子,辭去了工作。只靠父親一人的收入養家,父親當時的工資是62元,養一家大小八口。「當時我們家睡覺時最有意思,炕上只能躺下6個人,晚上睡覺時炕櫃裡的炕被拿出來,空了,大哥就在炕櫃裡睡,我就在弟弟妹妹們腳下面橫著睡,有時半夜上廁所,經常不小心給他們踩得哇哇大叫!」常佩業笑著說。

  後來常桂森在大連進修了英語,進東北大學教英語,曾是瀋陽市勞模、優秀黨員。常老先生桃李滿天下,「他的學生中不乏高官富貴,可他從不求人,一生簡簡單單。」

  雖然家道中落,但常桂森愛好很多,家裡有一臺老留聲機,天天放著京劇、侯寶林的相聲,這成為常佩業的藝術啟蒙,小小年紀學唱兩句京劇,有模有樣。因為常桂森的蘇聯同事也常來家裡聚會,唱歌跳舞,常佩業也跟著學,所以唱得一口流利的俄文歌。常桂森還愛給孩子們講故事,每天晚上坐在炕上,《濟公傳》、《三國演義》讓常佩業聽得津津有味,第二天,他就給胡同裡的孩子們講,就此成為當時西關地區的「孩子王」。

  原本,常桂森希望孩子們都上大學,畢業後,再出國留學。可從上世紀60年代初開始,大環境讓常桂森越來越擔憂「讀書無用」,思來想去,常桂森下定了決心:讓常佩業果斷退學報考曲藝團!不僅是常佩業,父親也不讓他的哥哥考大學,轉而考中專學校,學技術。當時周圍親友替他們兄弟覺得可惜。

  可後來形勢的發展,竟驗證了常桂森的預見。不久廣大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常佩業與他的哥哥因為在曲藝團和在工廠上班,沒參與上。

  雖然讓常佩業報考曲藝團屬於無奈,但做父親的還是擔心,靠說相聲這碗飯不好吃,畢竟家裡從來沒有出過什麼藝術家,直到常佩業出了名,常桂森才終於鬆了口氣,為他當年那個帶有風險的決定感到慶幸。常桂森曾說:我教了一輩子書,是大學教授,可還沒有我兒子有名呢!

  從「先進」到「偷書」

  早在報考曲藝團之前,多才多藝的常佩業就被鄰居——瀋陽曲藝團的相聲演員馮景順相中,在常佩業九歲的時候,就和馮先生在六一兒童節晚會上一起表演相聲《偉大的祖國》,受到大家的歡迎。

  小學還沒有畢業、僅十歲的常佩業,就進了瀋陽曲藝團。常佩業回憶說,當時除了文化課外,還有非常嚴格的專業訓練,包括形體、語言、表演等基本功,而在冰天雪地裡站著背繞口令更是家常便飯。當時的曲藝團除了相聲外,還有各種書曲,如單弦、東北大鼓、西河大鼓等,在這個環境裡耳濡目染,常佩業也學會不少。

  當時團裡成立一個「青年說唱隊」,常佩業雖然很小,就已經成為隊裡的一名主要演員了。當時曲藝團每個月給學員發6元錢補助,常佩業都交給了家裡,「我十歲就開始養家!」這是常佩業一生都覺得驕傲的事。

  1964年「四清」運動,為了響應黨的號召,曲藝團絕大部分演職人員(包括學員),都要到農村參加教育運動,雖然常佩業年紀很小,但仍然作為「四清」工作組一名正式成員,到新城子的農村去「領導」當地的「四清」運動。一臉孩子氣的常佩業也是像模像樣的主持會議、與幹部談話、走訪農戶。儼然「小大人兒」或是「小幹部」。

  有一天勞動後,大人們都睡午覺了。常佩業把自己的鞋用水刷了一遍,就順手把同屋的幾個人的鞋都給刷乾淨了。當時,正是毛主席「向雷鋒同志學習」題詞發表後不久,常佩業因此成了「學雷鋒標兵」、「助人為樂的好青年」等先進典型。更讓常佩業自豪的是,他提前(不到十八歲不能入團)加入了共青團。

  對常佩業來說,別的都是浮雲,說好相聲才是真章。「文革」中,他仍然每天堅持練功。為了多學點文化,常佩業做了件不光彩的事:偷拿團裡的書。「當時團裡已經也沒什麼人來上班,圖書館更是荒廢了。說是圖書館,其實就是一間小平房。小平房的門與窗戶早已被人砸爛了,用幾條破木板橫七豎八的釘著。」常佩業長得瘦小,從門上釘的兩塊木板中間鑽了進去。屋裡是破敗不堪,書架也是七扭八歪的,滿地都是書,布滿了塵土。常佩業小心翼翼一本本地翻著,最後收了二十幾本。

  雖然沒有人管,但畢竟是「偷」東西,還是做賊心虛,怕人發現。常佩業想了個辦法,他把書塞進衣服裡。前胸後背,從領口往下塞,有不下十幾本,結果是「前雞胸、後羅鍋」。前胸後背塞夠了,再塞兩條褲腿。要把褲角先用繩子繫上,再把皮帶解開,從褲腰往下塞書。兩條褲腿也塞了近十幾本,待全部完工,再看常佩業,就像一個充氣的卡通人一樣可笑。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有鬼,好在是混亂當中,也沒有人注意,於是常佩業順利地將書轉移了。

  現在他還記得,偷的書中有《家》《春》《秋》《紅巖》《平原遊擊隊》《戰鬥的青春》《百家姓》《名賢集》《弟子規》《三字經》和《新選唐詩三百首》等等。有了寶貝,常佩業如饑似渴,埋頭讀書,甚至不吃飯、不睡覺。

  和師父提「錢」挨了罵

  後來,常佩業被下放到工廠當了工人,但他仍然經常參加各地舉辦的各種各樣的文藝演出。說相聲、唱快板,從創作到演出樣樣都拿得起來。1978年4月,常佩業回到瀋陽曲藝團。常佩業的表演明快清新、富有時代感,還有點書卷氣。北大中文系教授、曲藝理論家汪景壽,在邀請常佩業到北大舉行藝術講座之後,曾在《光明日報》上撰文,稱常佩業是「新潮流相聲的代表人物」。

  自從邁入相聲領域,常佩業就一直視馬季為偶像,總夢想有朝一日和馬先生學藝。1984年,常佩業在全國首屆相聲大賽中獲得作品和表演的雙料一等獎,「我感覺自己有些『資本』了,於是輾轉拜託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一個曲藝編輯牽線,希望能拜馬先生為師,當時先生就欣然同意了。」1985年,常佩業和黃宏一起從瀋陽趕赴蘇州,在馬季眾弟子參加的謝師會上正式拜馬季為師,從此成為馬季在瀋陽僅有的一個徒弟,兩人開始了20年的師徒情誼。

  這些年,常佩業每次去北京,都要到師父家拜訪,「師父對藝術非常熱忱,給我講相聲常常會站起來表演一小段。」「生活上隨意,藝術上認真」是常佩業對師父馬季的最深印象。這幾年馬季來沈參加活動,都是悄悄地來悄悄地走,過後常佩業知道了會埋怨師父「怎麼不言語一聲」,馬季常常笑著說:「你挺忙的,告訴你你還得陪著我,多耽誤事兒呀!主辦方接待得挺好的,你放心吧!」

  在常佩業眼中,師父馬季從來沒擺過老藝術家和大腕的架子,他的平民化體現在舉手投足中。2003年皇寺廟會舉辦之前,常佩業受人之託專程到北京向馬季求字,馬季二話沒說就答應了,「師父根本沒提報酬那茬兒,欣然寫下『熱愛和平』四個大字,讓我特別感動。」

  2006年國慶期間,常佩業以半百之齡參加全國相聲大賽,就是在師父的鼓勵下成行的。在比賽後臺,馬季對常佩業諄諄教誨:「你既然來了就不要怕失敗,而且你參賽就代表你對相聲有熱情,一定要把這種熱情保持下去,相聲的振興就需要你這種不懈的熱情。」因為馬季是大賽的監審,後來有傳言說馬季袒護徒弟,對此常佩業力挺師父:「其實師父是沒有投票權的,他問心無愧所以也不計較。」後來常佩業憑藉和師父聯合創作的作品《團結一心拿大獎》摘得大賽一等獎桂冠,馬季欣慰之餘特別囑咐愛徒:「戒驕戒躁,千萬別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

  最讓常佩業遺憾的是,馬季突然離世,讓他難圓多年來的一個夢:「我一直想在瀋陽辦一場相聲匯報演出,師父也答應來給我捧場。當時我問師父需要多少出場費,還被師父罵了:『臭小子,和我提什麼錢呀?』沒想到師父走得這麼急,我再也沒有和他同臺演出的機會了……」

  瀋陽晚報、瀋陽網記者陳馥

  攝影記者孫海

相關焦點

  • 相聲名家常佩業:先讀書打底兒 別幻想一夜成名
    活動開始前,常佩業接受瀋陽晚報、沈報融媒記者的採訪,他表示自己很喜歡這個充滿文化氣息的環境,與自己演講的主題很契合,「人無論年齡大小都需要學習,學習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讀書。」現場熱烈:妙語連珠分享從藝往事從藝50年,集創作和表演於一身的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常佩業,在觀眾心中絕對是響噹噹的曲藝大家。
  • 相聲演員常佩業20年來首收兩徒弟
    昨日上午,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常佩業收徒儀式在瀋陽舉行,兩位青年演員辛宇和於漫露正式拜師,成為了常佩業的弟子,來自全國的多位曲藝名家趕到現場祝賀。  常佩業作為瀋陽相聲的代表人物之一,五十多年來一直活躍在相聲舞臺,創作表演了二百多段相聲作品,深受全國觀眾喜愛。常佩業對待藝術極為認真,收徒也是非常嚴格,這次收的兩位弟子都是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 相聲演員常佩業憤怒指責嘻哈包袱鋪,和郭德綱一樣陷入抄襲風波?
    現在相聲演員演出的作品有傳統和現代,很多都是傳統的相聲添加一些流行網絡用語,最終按照相聲的規矩改成包袱在舞臺上表演出來。流行的網絡用語一般來自網絡,但是這樣的段子或者作品相聲演員一般不能隨便用,不然會被指抄襲。
  • 常佩業:苦練貫口逮著陌生人就說
    瀋陽民間相聲團體六合社中街長安裡劇場上周六迎來首場演出,現場座無虛席,段子、笑料齊飛。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常佩業、張千,著名曲藝作家郝赫現身助陣。當天晚上,常佩業搭檔六合社青年相聲演員辛宇演繹了經典相聲《超級嘉賓》,壓軸登場的這兩位令觀眾激動不已。常佩業不遺餘力地支持遼瀋地區的相聲事業,現場他鼓勵喜愛相聲的年輕人不忘初心,只要堅持都能有登臺表演的機會。
  • 常佩業:腹有詩書氣自華
    書畫展展出了常佩業先生近年來創作的130餘幅作品,最大兩幅為八平尺,有山水、人物、動物、城市寫實、草書、楷書、千字文、創意畫、自題詩等形式多樣的書畫作品,風格多樣,頗見功力。此次書畫展也是常佩業先生書畫作品的第一次公開亮相。在現場,看到最多的是一個個驚喜的表情。觀展者驚喜地說:我們以前只知常佩業老師是相聲表演藝術家,太多次欣賞過他在舞臺上的精彩表演。
  • 50年頭一遭 常佩業咖啡館說相聲扶植年輕人(圖)
    50年頭一遭 常佩業咖啡館說相聲扶植年輕人(圖) 2017-06-在六合社相聲大會的小劇場裡,常佩業開場一席話逗樂了現場所有人。當晚常佩業和徒弟、六合社相聲演員辛宇合作的《巧對反義詞》,曾經是2010年第五屆央視相聲大賽展演的經典節目,內容輕鬆詼諧,老少皆宜,不少觀眾被逗得前仰後合。臺下,常佩業告訴記者說,自己的開場白不是一句玩笑話,無數次登上央視舞臺的他首次亮相小劇場有點不適應,「說實話第一次上這麼小的舞臺,真有點放不下身段。
  • 馬季東北惟一徒弟常佩業:師傅對我就像朋友(圖)
    著名相聲演員常佩業是馬季在東北惟一的徒弟,昨天上午11點半,常佩業得知師傅馬季病逝的消息後起初並不相信,經過確認後,當時差點昏倒,10分鐘後才緩過來。  昨晚,在趕赴北京弔唁之前,常佩業接受今報記者採訪時仍然很激動,「這麼好的一個藝術家走了,這是中國文藝界的一大損失啊,師傅對我太好了,對我就像對自己的朋友一樣,每次來瀋陽他都怕耽誤我時間,總是不告訴我,就怕我陪他耽誤工作。他是那麼善解人意,教我做一個有藝德的藝人。」  常佩業最後一次跟師傅馬季見面是在今年十一期間舉行的央視相聲大賽上,馬季出任大賽評委。
  • 苗阜發文與常佩業相聚,喝白酒不知會不會影響晚上演出?
    都說青曲社班主苗阜有把微博當「朋友圈」的習慣,動不動將一些日常生活的東西放到網上。這話看來一點不錯,7月14日晚7:00多,苗阜在演出前的緊張時刻,發微博道:「與常佩業先生相聚!」並配發了一張兩人喝酒碰杯的照片。
  • 相聲藝術家常佩業時隔20年再收徒
    常佩業現場寄語愛徒  「希望你們踏實地走向光彩的舞臺」  常佩業作為瀋陽相聲的代表人物之一,50多年來一直活躍在相聲舞臺,創作表演相聲作品200餘段,深受全國觀眾喜愛。此次收入名下的兩位愛徒辛宇、於漫露都是跟常佩業登臺合作過的年輕相聲新秀,鮮花、跪拜、贈禮,經過相聲界傳統拜師禮流程之後,辛宇和於漫露都表達了對恩師的崇敬和感謝之情。
  • 相聲馬家軍都有誰,徒弟也有親疏之分,馬季最愛弟子是哪位
    要過年了,每個電視臺都在爭相推出各自的節目單,老實說現在的電視晚會真的沒幾個好看的,說相聲就好好說相聲,演小品就好好演小品,非得往相聲小品裡硬塞進幾個流量明星幹嘛,不倫不類,看了反胃。
  • 五個我們習以為常的流行詞,其實都是從相聲段子裡走出來的
    這個來自北方的相聲人物名字,後來成為華語世界通用的一個形容詞。《買猴》當年有多火呢,它是第一段被翻譯成英文俄文出口的相聲,擁有世界範圍的影響力。偉大領袖最愛的兩段相聲之一,另一段是《關公戰秦瓊》。《買猴》雖然有不少人都表演過,但只有馬三立老人的幾個版本無法超越,可能主角馬大哈跟三立老人是本家,再加上馬派相聲對於市井小人物的刻畫實在太深刻,所以他演繹出來的馬大哈堪稱神還原。不過稍微有點遺憾的是,除了王鳳山跟張慶森,筆者更想看趙佩茹先生給捧一次《買猴》,可惜已經沒有機會了。
  • 走出失子傷痛 曲藝大師田連元再開山門收徒(圖)
    中央廣播說唱團著名曲藝家趙連甲、海政文工團相聲表演藝術家王佩元、著名鼓曲表演藝術家張香蘭、遼寧省曲協主席崔凱、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楊振華、曲藝名家耿瑛、郝赫、陳連仲、黃曉娟、張千、常佩業、王振華、賈承博等紛紛到場祝賀,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姜昆發來賀電。  三年前,田連元曾因車禍遭遇喪子之痛,古稀之年突遭變故,喜愛田連元的觀眾為他的身心健康擔憂,更關心他能否再度登臺。
  • 名流茶館試水合肥贏來叫好聲 津味相聲走出去再拓新路
    名流茶館試水合肥贏來叫好聲 津味相聲走出去再拓新路 2016-01-15 01:18:31近年,該團體受到全國平民娛樂場所的矚目和邀約,開始嘗試走出天津,傳播津味相聲。2015年7月15日,「名流茶館」亮相助陣安徽合肥首家茶館式劇場開業,自此拉開在安徽演出的序幕。  誰也沒有想到,名流茶館在合肥罍街茶館「一炮而響」,大受歡迎,人氣爆棚。原計劃半個月的演出延長到一個月,後又延遲一個月,就這樣一個月一個月的續約,直至現在歷經半年還在續約。
  • 雙語相聲與眾不同:當相聲遇上「歪果仁」
    如今,這門地地道道的中國民間傳統藝術,正受到越來越多「歪果仁」的喜愛,他們常常出現在各種相聲表演與大賽中,而且說起相聲來中文倍兒溜,繞口令、歇後語、傳統小段都和中國相聲演員一樣得心應手,他們說相聲別有「笑果」,獨具風情。
  • 相聲現掛,從八德到姜昆,有人一句話化解臺下倫理哏
    他一刻不停地對著觀眾說:「您問我爸爸呀?我爸爸找我媽去了,我太可憐了,諸位您就賞個錢吧。」他把錢打了,而且還沒少掙!這是接觀眾攪局的「砸掛」,還有一種接前場演員,「砸」自己而反擊的「樓上樓」式的「現掛」。相聲演員在臺上臨時抓哏叫「現掛」,單弦演員臨時抓哏叫「現岔」。
  • 博士夫妻淘汰後對郭德綱說「走著瞧」現在還參加了《相聲大賽》?
    一對來自上海交大博士得夫妻,最近在一個相聲節目中,自稱創造了「公式相聲」,這變向的是對傳統相聲冷嘲熱諷,而且還在別的選手說相聲的時候,評頭論足,一臉嫌棄的表情。在被淘汰後居然還對身為評委的郭德綱老師說:「走著瞧。」這可徹底地引起了觀眾的怒火啊。
  • 郭德綱把相聲說到美國了,他咋就這麼火?
    郭德綱的微博在為郭德綱走出國門,將中國傳統的文化藝術發揚光大叫好的同時,我不禁在想,為什麼傳統相聲在郭德綱這竟然會這麼火?有網友總結出郭德綱相聲的如下特點——1、定位得當。什麼是相聲?為什麼會有相聲?相聲是做什麼用的?怎麼樣發展相聲?這幾個核心問題,以往相聲界沒有回答好。郭德綱打破了「相聲是語言的藝術」習慣思維,並樹立了相聲為觀眾服務的導向,同時郭德綱把相聲還原為俗文化。
  • 《單口相聲故事選》:中國傳統幽默藝術「走出去」的一次嘗試
    相聲屬於曲藝中的一種,而近期當代相聲的火熱似乎讓一度受到冷落的曲藝界看到了一種希望和未來。在這樣的背景下,對當代中國相聲藝術的域外傳播進行研究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相聲源於京津,始於明清,盛於當代,是我國寶貴的傳統文化之一,有待於進一步的保護及發揚。相聲屬於中國傳統幽默藝術的一種表達方式,其中蘊含著大量詼諧的語言和喜劇化的內容。
  • 中戲相聲大專班,從大碗娛樂到德雲社,走出九位喜劇明星
    筆者就盤點一下從中戲相聲大專班走出的九位明星。 2、 白凱南 白凱南比賈玲大一歲,他最早是學舞蹈出身,後來考入中戲相聲大專班,觀眾朋友們認識白凱南一般都是從他和賈玲在春晚上說的《大話捧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