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孩子、遊戲與教育:一位初中班主任的自白丨觸樂

2021-02-26 觸樂

在7月11日的上午10點,這位老師主動找上了我們,對於現在網上出現的孩子、遊戲與教育的話題,他有著切身的感受。

他和我聊了很多,帶著一股渴望和糾葛。語畢,讓我覺得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師。

因為在聊天的過程中,他一直都將自己的學生稱為「孩子」。

為此,我寫下了這篇自述形式的文章。

配圖/《放牛班的春天》

你可以叫我吳,簡單來說我只是一位普通的初中化學老師,也是班主任,從業已經快第14個年頭了,學生來來去去換了一波又一波。

對了,我還有一個身份,一位資深玩家,最早玩FC上的《赤色要塞》,PC上從《大航海時代2》和《高報酬戰將》開始,比較喜歡單機RPG、SLG,或許多了這一重身份的緣故,關於這個話題,我確實有很多與大家分享的想法。

楊音

楊音是我帶過的一個小孩,成績中遊,據我的了解,平時他會玩些手機遊戲,但都在合理的娛樂範疇。

那麼楊音有沉迷遊戲嗎?在我看來,楊音玩遊戲的態度其實和多數普通的成年人一樣,當遇到一件喜歡的事情時,往往會短暫沉迷其中,希望達到一定的目的、實現內心他的想法,這種「愛好」的蜜月期其實每個人都有經歷過,始於喜歡、止於膩煩。

很多時候,這種簡單的道理由於孩子的青春期和性格的緣故,被刻意或無意的放大了。

在去年立夏,楊音又喜歡上了一款遊戲,但這次卻向著比較極端的方向發展,楊音開始頻繁的超出父母規定的時間,而後開始通宵達旦地玩,起初,家長只是在規定時間後收回手機,並對楊音進行教育和安撫,告訴他適當娛樂是可以的,但不能太過沉迷。

父母的處理很理智,很具有代表性,但不同的是,這一次楊音徹底爆發了,他情緒激動,會痛哭流涕,到忍無可忍的時候甚至會用拳頭砸牆來洩憤。

媽媽找了幾乎所有紙面上非常優秀的教育方式希望去扭轉,但是收效甚微,楊音態度強硬,不願交流,他只要求拿回手機。

父母對楊音非常負責,即使工作再忙,都會抽出時間陪伴孩子,說到這裡,網絡上有一些主流評論我是看了的,說實話,我覺得挺可怕。這些言論給我的感覺是只看過幾篇「熱點」、想法仍停留在十年前,或者說是停留在一個固化框架裡的「鍵盤教育家」,這些人並不了解現狀,比如我看到最多的類似「如果這些家長能拿出一點時間陪陪孩子,怎麼會沉迷網絡」的言論。

現在這一代家長,除去一些非常特殊的個案,其實大部分在處理事情上都是開明、負責的,楊音的家長就是其中一對。

他們的表現得很克制,並沒有採用極端或者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待他。但家長的問題是,他們真的不知道怎麼辦,直接套用那些成功的辦法得到了更糟的結果,而網絡上基於因果關係的直觀建議,顯然對他們也沒有任何幫助。

於是,他們找到了我。

性格

我也很奇怪,一向對遊戲不太上心的楊音為什麼這一次如此的固執,我問他,為什麼天天熬夜玩這款遊戲,由於平日裡關係不錯,他直截了當地說:「我想上分到王者。」

「上王者也不用天天熬夜啊!」

孩子猶豫了一下說:「我只會用妲己這個英雄,而且用得不好,晚上厲害的人比較少。」

「這就是你的目標?用妲己上王者?」

楊音堅定的點了頭,我意識到這孩子在選定一個目標後就會非常偏執的去達成,這是我原來不曾注意到的性格,班裡有那麼多孩子,我其實很多時候只能看到他們表露出來的外在性格,而其他更多地需要我自己去主觀判斷。

關於這個問題,我特地問了楊音的父母,他的媽媽告訴我,他從小就好動且暴躁,背地裡還諮詢過心理醫生,不過醫生診斷後並不覺得是多動症,只是單純的性格使然,簡單說,就是不清楚原因;而且楊音在處理自己在意的事情上,總是表現的非常堅持,我意識到一點,這款遊戲在某些特質上與楊音的性格擦出了火花。

「上了王者就不熬夜了?」得到了他的首肯後,我意識到必須要儘快幫助他,因為楊音其實身體很差,不能夠長期熬夜,這也是他的父母之所以如此著急地來找我的原因。

鑑於我玩遊戲的經驗,給了他兩個建議,一個是找人代練,而另一個,則是去找幾個高手帶他上分,我還告訴他,「班上不會有人知道的。」

雖然他答應了我,但從效果和楊音的配合程度上來看,他其實並不樂意,「我還是想憑自己的實力上王者。」在一次課間,楊音對我說出了實情。

無奈下我給出了最後一個辦法——換英雄,玩過這款遊戲的人都知道,他選擇的英雄過於弱勢,於是我讓他換幹將莫邪。起初他不太願意,仍然堅持用妲己;而這一次,我也急了,跟他說這並沒有作弊違規,也沒有破壞你要上王者的心願,你原來是只會用妲己,現在我來教你怎麼用幹將莫邪!

雖然還是有點不情願,但想上王者的欲望顯然更勝一籌,於是我們各退一步,達成了和解。

他後來打上了王者,也兌現了承諾,但我真的幫到他了嗎?答案是否定的,由於發現太晚,長期熬夜讓楊音的胃功能彌亂,這種對身體的傷害是一輩子的。而且楊音這件事讓我反思,一是每個孩子和家長都是鮮明的個體,並沒有萬能、正確的教育方式;二是孩子的性格多樣性,這導致了尋找到符合孩子的教育方式需要一定時間,而可悲的是,孩子往往等不起且沒有多少能試錯的時間。

時間對孩子來說太過殘酷了。

「輕度沉迷」與「走神時間」

楊音的事其實涉及了一個概念——「輕度沉迷」,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遇到自己喜歡的愛好時出現的一種狀態,這種狀態其實非常普遍,他發生在每個人身上,就像有的人會沉迷體育項目、電視劇、3C產品或者遊戲諸如此類的東西,這種興趣使然的狀態是人之常情。

「輕度沉迷」很少被提及,其實很正常,因為它太過平常普通,沒有什麼可以深究的地方。

而我要提的是在「輕度沉迷」下衍生出來的附屬品——「走神時間」。在我眼裡,這才是對孩子傷害最大的地方,其實大多數孩子能控制自己玩遊戲的時間,卻很難控制自己不去想遊戲。

並且,它的隱藏性使得「輕度沉迷」很難像「重度沉迷」的孩子那樣,在短時間內被家長和老師察覺並及時補救和引導。

文凱就是我遇到的眾多案例中的一位孩子,文凱從來不會和家長抗衡去爭取「玩」的時間,每周只會在周末經家長的同意娛樂幾個小時,一切看起來都很正常,我也是在上課中感覺出一絲不對勁,他經常走神發愣,即使叫他的名字也不會得到回應,加上那段時間文凱的成績下滑的很厲害,才發現了他的問題。

他是個思維跳躍且聰明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其實更容易陷入「走神時間」,我將我的觀察與結論心平氣和的告訴了他,文凱支支吾吾地說他最近喜歡上一款沙盒類的遊戲,在遊戲裡面有很多可以實現自己想法和構思的地方希望去完成,但僅僅靠周末的時間完全不夠。

「為什麼不去跟父母講清楚,提出你的述求?」

「我不想被爸媽當成網癮少年。」

這句話有點刺痛了我,是啊,「網癮少年」這個帽子,由於輿論導向被深植進了觀念裡了,文凱無疑也看到了。孩子有做錯什麼嗎?並沒有,他只是犯了所有人都會犯的毛病——對一個興趣陷入了輕度沉迷。

但我並不能指望他會遵循「當一個興趣變成常態,往往就變得無聊」這種定式來解決問題,不能放任不管,一是因為他作為一個青春期孩子的自控力,二是遊戲本身具有的娛樂屬性。

自控力我就不多提了,我想說說娛樂屬性,任何娛樂形式都會導致沉迷,這是不爭的事實,但身邊的例子讓我發現,遊戲因為擁有互動性的特徵,與其他的娛樂形式有很大區別。比如像小說或者電影這種設定好的情節,即使你看完,回味無窮,設想自己是主角將會如何如何,但你並不能夠去實現它。

遊戲卻可以。

這樣的互動性造成的結果就是興趣很難轉為常態,而是處在一個周而復始的循環裡,因為這樣的特點太過隱性,很難被家長或者老師察覺,最危險的是,其實像文凱這樣的孩子本身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沉迷」,因為他們並不想把自己歸類到「沉迷」的範疇中去。

文凱的父母非常年輕,他們有嘗試藉助網絡上的辦法去解決問題,但是失敗了,他們跟我抱怨,說他們曾經學來的覺得對的教育真諦,在自己孩子身上卻沒有任何作用,為此感覺到害怕。

我很好奇害怕的根源,文凱的爸爸說:「如果採取鼓勵誇獎為主的教育方式,一旦失敗,人們都說是家長把孩子慣壞了,如果用嚴厲的方式,失敗了,就會被當成不負責過於粗暴的父母。」他說他也是第一次為人父母,有孩子前覺得自己掌握了如果教育孩子的方式,現在看來,很多方式其實都是失敗後的馬後炮,毫無用處。

家長們

文凱的父母嘗試過陪著他看各種心理讀本,寓教於樂給他講道理,設法糾正不良的習慣。

但其實文凱所有的道理都懂,也知道對錯,只是錯過了糾正的時機,畢竟直到我發現文凱的問題,其實已經過去了半年時間。父母很無奈,尋求我的幫助,而我所學來的也是紙面上的教育方式,這些在文凱身上父母早就已經實踐過了。

一天下午,我抽出時間在辦公室裡和他談心,問他究竟是怎樣的目標;他跟我談了將近兩個小時,從資源、建築到風格,他在我面前設想出了一個宏大的藍圖,大到景觀、小到陽臺的花花草草。

我看到了這些能給他帶來的成就感和滿足,憑著遊戲經驗,我知道他不是簡單的沉迷網遊那種每周CD、每日任務這類循環性的指標,而是有一個上限值。我告訴文凱的父母,讓他們在假期的時候,讓孩子盡情的去嘗試,這顯然在很多人眼裡是個餿主意,包括文凱的父母,但他們已經沒有其他的選擇,他們答應了。

「我成功了!」這是文凱在假期回來對我說的第一句話,他開心的向我炫耀自己的成果,笑得很燦爛。

但我感到更多的是苦澀,雖然文凱已經回到了可以使用正常教育方式去引導的階段,但是從發現到解決,消耗了文凱將近八個月的時間,這使得他在接下來的學習上可能需要花費數倍的精力來挽回這看似廉價的時間。

而傷害最大的,其實是文凱的父母,他們使用諸如「陪伴」、「談心」的方式因為錯過了時機往往會有反效果,就像我們喜歡上了一個娛樂活動往往不屑於聽他人對此指手畫腳一樣。家長們做了該做的事,網上卻把他們界定為「不負責」的家長。

就算父母看清了一個孩子性格的方方面面,也很難選對最適合他的方式,很多時候甚至是束手無策的,因為他們查到的、打聽到的對別人孩子看似同樣問題非常有效的方法,卻毫無用處,深究起來,無非是並不存在完全一致的性格,一點微小的不同應該使用的方式就天差地別。

如果提到後天性格的養成,家庭教育是很大一部分,但教育方法因為要結合先天性格來進行選擇,這存在著客觀性。

最重要的是,後天性格培養存在的其他幾個方面,比如個人經歷,家庭環境,這些有時候並不是家長能夠改變的,曾經一位家長開玩笑的提到:「孟母三遷,前提是需要有遷的能力。」這句話裡,帶著太多的苦澀和無奈。

這裡面的關係,遠比一個「陪伴」要來的複雜。

所謂的極端

網絡上報導的那些案例,都是極端案例,這些其實離生活很遠,但網友和大眾甚至會覺得這些才是常態,這種先入為主的做法,其實和極端父母的處事風格本質上是一樣的。

我是見過「深度沉迷」的孩子的,其中一位叫許熙,是我2010年前後的一位學生,他非常喜歡玩網遊,只要是網遊,無論是MMORPG還是FPS遊戲都會去沾染,父母覺得他就是社會上所說的「網癮少年」,但我不這麼看,我嘗試進一步的去了解他。

許熙說他只想玩網遊,網遊有代入感。我們他不玩單機嗎?他說:「單機沒意思。」

我找到了突破口,略帶鄙夷的跟他說:「你玩遊戲的見識還是太少,儘是些下等遊戲,沒有深度,只追求刺激。」

他顯然很不服氣,但我了解他,其實他非常喜歡歷史、地理和軍事,平日裡說話也帶有一定深度。我向他推薦了《文明》系列的單機遊戲,並告訴他,這才是高等遊戲,去感受一下。

在這件事的處理上,我只是利用了遊戲的「鄙視鏈」,他在之後,便對先前的網遊降低了興趣,而從我的經驗來看,單機遊戲會比網遊更容易控制。為此,我跟他家長說了情況,但也說明,他孩子好強的性格,對於再玩一回合的誘惑他可能還是抵抗不了。

從家長的反饋來看,許熙的狀態已經減輕到「輕度沉迷」,從每天都要玩轉變為周末的娛樂,而這個時候,就有機會可以針對孩子本身的性格做進一步的引導。

所以其實在我眼裡「重度沉迷」並不可怕,因為許熙足夠明顯直觀,能使用快捷的方式迅速起到作用。

專家們都在說孩子沉迷遊戲不要責備他們,與他們多交流。

但「交流」這個詞太空洞了,如果不了解遊戲互動的屬性,就不會知道孩子為何會上課神遊,不會理解「等我打完這局」或是「等等,就剩一個副本」這些話的內在含義;那這樣的「交流」反而只會引起反效果甚至成為導火索。

如果了解了這一點,其實對及早發現孩子們在性格上的優缺點非常有幫助:

「原來我的孩子是這樣一個性格,他總想馬上把想法兌現,所以總希望再來一回合。」

「原來他是這麼好勝,一定要贏一局漂亮的才下線。」

「原來他對在同學面前炫耀新皮膚,炫耀排名那麼看重。」

了解遊戲的基本概念並不難,發現的越早,越能夠及時使用正確的方式「對症下藥」,比如及早淡化孩子對虛擬世界排名和成就感的執迷,又或是在現實裡缺少只能在遊戲中尋找的成就感。

其實大道理誰都懂,這也是困難的地方——因材施教。

現在並沒有一個能針對不同症狀和性格特點乃至家境的孩子的方法,就算找到了合適的、有效的方法,最廉價的代價也是大量的時間,而對於學業中的學子來說,這都是無法挽回的損失;學校的進度並不會因為他們而停留,很多家長急於求成,開始趨向於極端的方式,其實也是因為這種壓力。

而我上面列舉的例子都是憑著經驗做的補救,並沒有可重複操作性,唯一符合說辭的只是在交流和理解的基礎上去了解了遊戲本身的娛樂屬性,而不是一味的把遊戲當成洪水猛獸。因為就孩子來說他們的想法其實很簡單,另一方面他們的很多行為卻很複雜,或者說,有時候也很狡猾,這種狡猾建立在單純的喜歡和沒有生活壓力上。

「輕度沉迷」很普遍和常態化,因為它的普遍性,其實更值得被社會和輿論關注,不應該僅僅把矛頭指向極端案例、當事人甚至是遊戲本身,我認為這裡面並不存在因果關係和定式,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被稱之為人。

而去改變的周期和時間確實很難讓人接受,但這是一個對的路子,雖然並不容易,但它起碼是對的。

(為保護老師隱私,文章人名均是化名。)

作者李靜

會畫畫的足球狗。

丨發送關鍵詞查看精選文章丨


評測記錄盲人街機神遊紀實三和小學生人物幕後懷舊獨立遊戲黃油非洲人或者隨便一個詞碰碰運氣。

相關焦點

  • 我們請幾位家長讀了讀騰訊的《寫給家長的遊戲指南》丨觸樂
    前幾天,觸樂受到騰訊與木果書架的邀請,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一場有關教育與遊戲的活動。大體上就是請幾個教育界人士和高級知識分子,在屋子裡談談如何通過遊戲,讓父母與自己的孩子建立起有效溝通。活動當天講了一些遊戲知識的普及,也呼籲家長要注重與孩子溝通。必須承認,以一個遊戲行業從業者的角度來看,這次活動某種意義上對改變家長觀念有很大價值,但真實影響力還是有限。
  • 在非洲玩遊戲丨觸樂
    在得知我有一位正在非洲援建基礎設施的採訪對象後,每隔半天就有朋友問我一次這個問題。「當然不吃。」我每次都得替時差5小時的文二回答。文二是這篇文章的主角。今年10月5日,隨著航班降落在三蘭港市朱利葉斯機場,文二終於來到了非洲大地。三蘭港是坦尚尼亞過去的首都,也是這個國家最大的城市,許多政府機關和商業機構仍舊設立於此。
  • 【教育小故事】一位「優秀」班主任帶給我們的教訓
    有一個教育案例:一名16歲的花季少女自殺了,是一名初中學生,她的班主任還是一位全國優秀班主任,38歲。該女生犯錯誤了,班主任對其進行了批評,批評方法不當,學生一時想不開,悲劇就這樣發生了。該女生的姑姑在她身上發現了幾頁紙——遺書,已被淚水浸溼、字跡模糊。
  • 陳星漢專訪:我希望改變人們對遊戲的看法丨觸樂
    與許多同齡人一樣,他也見證了中國教育體系嚴厲的一面。高中時他在學校的「精英班」裡,競爭殘酷——每學期,班級裡排名最末位的3位會被淘汰掉,成為其他同學眼中的失敗者。相似的競爭模式出現在如今的許多遊戲裡,但在陳星漢的作品中卻完全找不到這樣的影子。曾有人懷疑陳星漢厭惡競爭,但這無法解釋他為什麼喜歡《DotA》這樣強調競技的遊戲。
  • 一位教師的自白:我為什麼不願教窮人家的小孩?
    這裡的「窮」指的是教育方法普及的缺失,指父母在從小觀察、引導孩子方面了解較少的現象。在小學階段,很多孩子參加各類舞臺表演、演講主持等。各科成績也不分伯仲,門門高分。但小升初後,孩子們的差距逐漸拉開,且愈發明顯。同樣是初中數學題,有的孩子能輕鬆拿分,挑戰難題,且在體育、藝術特長等各方面大放異彩。有的孩子卻在作業中頻頻卡住,寫不出下一步驟。
  • 一位教師媽媽的自白:孩子,媽媽做的「不稱職」!
    這些年,你就自己孩子的培養方面,你有什麼遺憾嗎?今天這篇文章來自一位80後教師媽媽的自白,也許,你能看到自己的身影!樓下又傳來了孩子撕心裂肺的哭聲,接著是同事一聲高過一聲的訓斥聲。這樣的情況已經不知道多少次了,我推開宿舍破舊的門,猶豫再三還是下了樓。同事是一名英語老師,對待學生不僅認真負責,而且還是學生們的知心姐姐,是學生們口中讚不絕口的好老師。
  • 用《我的世界》來學習編程的小學生們丨觸樂
    在前不久,有關遊戲、孩子與教育的話題在網上獲得了極高的關注度,有觀點認為遊戲與教育是完全對立的,遊戲對孩子的成長沒有益處。這一觀點顯然是站不住腳的。拿全球最熱門遊戲之一的《我的世界》來說,開發商Mojang與發行商微軟專門為其製作了」教育版」,可以讓學生在玩《我的世界》的同時,學到怎麼編程、寫代碼。
  • 初中我教過的「差生」,現在成為我孩子班主任!教師門檻低了嗎?
    老師這個角色在孩子的學習生涯中佔著舉足輕重的位置。一個孩子如果在學習期間遇見一位負責任,有才華的老師可以說是一生的幸運。因為孩子從小就要養成優良的習慣,而與孩子相處時間最長的就是老師。老師的一言一行足以影響孩子的一言一行。
  • 孩子剛升入初中,關於家長的必修課
    面對孩子的這些轉變,家長也總是要考慮很多,為人父母,總是要為孩子提前考慮很多事情,對於孩子剛剛步入初中的這個階段,有一些事是必須注意到和提前了解的,現在就和勤藤教育一起來看看吧!一、關於學校制度學校的各種制度決定了孩子在初中三年裡的學習生活環境是一個怎樣的狀態,不僅學生自己要了解,家長也應該心裡有數。尤其是有直升高中部的學校,有的家長最開始就是看上有的學校的高中部資源很好才選擇該學校的初中部,想著直升高中部會更容易些。
  • 鍾培生:我要在遊戲世界裡遙遙領先丨觸樂獨家
    在經歷了太多的勝利後,鍾培生認為有必要讓遊戲變得更「刺激」一些。「我是學東西很快的人。我把戰術分享出來,如果對手能學以致用,那我在與他們對戰時,也能提升自己的實力。」 目前遊戲內流傳的卡組,有一半是他的發明創造。而不是氪金。
  • 直男玩乙女戀愛養成遊戲是一種怎樣的體驗?丨觸樂
    這種題材和互動機制此前日系掌機遊戲多有嘗試,例如NDS上的《Love Plus》,但在手遊上還是不多見。遊戲的日文名叫《囚われのパルマ》,パルマ應該是「palm」的日語發音,所以國內也有譯名叫作《被囚禁的掌心》——這可能也是指「觸摸」的遊戲機制。掌心可舔我玩這個遊戲,需要越過兩重障礙:第一,我不懂日語;第二,我是個直男。
  • 一位教師的自白:"窮人家"的小孩缺少素質教育,我不願意教
    到了新中國,這種不公平的制度被完全取締,取而代之的是相對公平的高考制度,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高考制度也進一步反映了教育資源的不公平,這樣的問題甚至要追溯到上一代。子女的教育現在越來越需要父母的見識與文化水平託底,近日有一位教師的自白就很好的反映了這一點。
  • 仟葉教育:每一位「班主任」,都是孩子成長路上的指路星星
    自從褚倩雯老師擔任「班主任」以來,孩子們就成了她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線上課開始前,她給孩子們做了個性化調查問卷,提前了解孩子們的個人愛好及學習情況,並根據每個孩子的學情向主講老師反饋建議,保證每個孩子都能有收穫。
  • 初中班主任為何十分推薦孩子讀職高?是什麼原因呢?
    一般來說,學生中考畢業之後,會面臨兩種選擇:1.普高教育(高考),2.職業教育(就業)。學生和家長在這個時候,都很希望聽從老師的建議與推薦,選擇最適合孩子的方向進行發展,因此老師的推薦力與影響力不可謂不大!
  • 網易遊品位&觸樂將聯合舉辦一場獨立遊戲派對
    在過去的十年裡,一批又一批優秀的獨立遊戲給全世界的玩家們帶來了新穎獨特的遊戲體驗,同時也一直在為遊戲行業提供著源源不斷的創新元素。觸樂作為專業的移動遊戲媒體,一直對獨立遊戲保持著極高的關注度。10月14日~10月16日,觸樂將與《網易遊戲·遊品位》一同舉辦一場為期3天的「獨立遊戲派對」。
  • 英語班主任:關於初中語法,只教這「一張表格」,學生吃透就高分
    英語班主任:關於初中語法,只教這「一張表格」,學生吃透就高分!語法自始至終在英語的學習中都是至關重要的,語法就如同英語的骨幹,其他的單詞短語都正確了,語法錯誤,那麼這個句子也是一個問題句子。並且我發現很多孩子在考試中出錯最多的地方就是語法問題。偏偏語法又是一個逢考必有的知識點,稍不注意就會被扣分。尤其是在作文裡,憑空想像寫出來的作文,很容易出現語法錯誤。有很多學生問我語法要怎麼去學,其實很多孩子在平時的學習中學習方法都是有問題的,所謂方法不對,努力白費。
  • 小學是尖子生,初中卻成了差生?班主任:不想娃退步,就避開這3點
    很多孩子小時候都是「別人家的孩子」,不僅是班級名列前茅的尖子生,而且還是街坊鄰居眼中公認的小學霸。但是家長們可以發現當這部分孩子升入初中後,成績一瀉千裡。有的家長跟我反映,他們不知道問題出於哪裡,只能給孩子不停地報補習班,買練習冊刷題。所以我根據這個問題,與我從事了多年班主任工作的一位朋友進行了討論。
  • 一位班主任的家庭教育心得
    孩子的差異性天生都有,無奈我們的家長總想走捷徑,不思考,照抄照搬,希望一本萬利,這是不行的。家長要做的不是拔苗助長  這是一位初一孩子的父親,同時也是一名高中的優秀班主任,他分享了關於學習興趣、言傳身教、分數等方面的看法。  他在最後提到的:教育的作用是什麼?
  • 包場全班通宵遊戲,這個班主任有點意思,玩遊戲也能教育學生
    文/可馨育兒包場全班通宵遊戲,這個班主任有點意思,玩遊戲也能教育學生近日一則報導,在高考結束後,整個班級包夜通宵玩遊戲,班主任事先承諾過,只要孩子不去玩遊戲,以後自己會自掏腰包請學生玩遊戲。相信廣大家長也看了不少關於孩子沉迷於網絡的新聞,因此,玩電子遊戲的危害還是很大的,至少是有很大的風險的。
  • 班主任直言:青春期的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就對了,不然才有問題
    家長擔心孩子玩手機,看太多無聊的視頻,玩太多沒有營養的遊戲,對眼睛不好,耽擱學業,影響成長發展。但是,關於青春期的孩子愛玩手機,家長還是要理性地看待這件事情,不能把孩子愛玩手機,當成不能容忍的大錯。 上次我和一位班主任交流孩子沉迷手機遊戲,這位班主任直言不諱地說,青春期孩子沉迷手機遊戲,是天性使然,如果孩子接觸過手機遊戲,但是毫不動心,才有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