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處「窮人家」的小孩,並非針對貧困的揶揄,而是指代另一種「窮」。教師與學生素來平等。學生是主體,教師則起主導作用。
隨著出國熱、「90」後成為父母、二孩政策出臺等等,教育越來越成為國民的焦點。新出生的孩子,總能接受到與家中大寶,或從前同齡人更豐富的教育方式。相較於從前同年齡段的學生,一批批新學生在世界觀、價值觀上也大有變化。
現代家長們對教育問題越來越關注,給予孩子的教育資源也更加優質密集。部分教育資源是否起到期望的作用,還有待觀察。除了優質教育資源,家長還需注意觀察引導孩子。
有這樣一位北京輔導班老師,在多年觀察學生後,在公眾號上發文,總結出「不願」教「窮人家」的小孩的觀點。這裡的「窮人家」並非指代物質貧窮,並無貶義。這位老師觀察到了什麼現象,該觀點又是什麼呢?
一、「學不動」的小孩
這裡的「窮人家」沒有諷刺意味,並非指代家庭的經濟狀況。這裡的「窮」指的是教育方法普及的缺失,指父母在從小觀察、引導孩子方面了解較少的現象。
在小學階段,很多孩子參加各類舞臺表演、演講主持等。各科成績也不分伯仲,門門高分。但小升初後,孩子們的差距逐漸拉開,且愈發明顯。同樣是初中數學題,有的孩子能輕鬆拿分,挑戰難題,且在體育、藝術特長等各方面大放異彩。有的孩子卻在作業中頻頻卡住,寫不出下一步驟。
很多家長用補習班將孩子的周末安排得滿滿當當,希望孩子能查漏補缺,在考場上多拿分。孩子也花大把時間坐在書桌前,一心一意地啃數學題。但很多最努力的孩子,在考試時成績還是上不去,讓孩子自己和家長都很煩惱。
在微信推文中,這位輔導班老師結合自己多年來觀察到的現象,總結出相關規律。該輔導班老師在北京一家大型輔導機構任職多年,負責初中物理學科的教學,教學經驗豐富。臨近中考,很多家長將孩子送進輔導機構,希望藉助一對一的教學,幫助孩子再上一層樓。
在與不同初中生接觸時,老師發現學生的學習狀況有所差異。部分學生一點就通,思維活躍,還懂得舉一反三。部分學生則稍有吃力,對知識點的掌握需反覆學習。
對於較為吃力的學生,輔導班老師可針對同一題型、同一知識點增加練習量,達到熟練地步。對某種題型,做一道不會,可以做三道,多做幾遍就會了。但在大型考試中,這些學生很可能還是拿不到分數。
該老師指出,很多非常努力,但成績依然上不去的孩子缺乏家人的言傳身教。不少家長從未仔細觀察過孩子,從不思考孩子在哪方面較為薄弱,相反,在孩子面前經常刷劇、打遊戲、看視頻。這些家庭狀況,便符合該老師所說的「窮人家」,是精神不富足的家庭。
在臨近中考、高考時,這類家長急急忙忙將孩子送進輔導班,花大價錢買下一對一課程,希望孩子從輔導班出來便能金榜題名。但在那幾周、幾個月的輔導班裡,補習老師無法解決孩子缺失了10年的邏輯能力,無法幫孩子迅速達到自主性極高的狀態。
這也是該老師自白不願教「窮人家」小孩的原因,是父母不愛學習,不注重思考,不從小關注孩子的短板,卻希望通過考試前的輔導班抱佛腳,希望孩子「跳龍門」。
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曾有張照片火遍網絡,引發網友的熱烈討論。照片中,乘坐地鐵的母親一手將幼小的兒子抱在膝上,一手拿著厚厚的書,專心致志地閱讀。
背靠母親懷裡的孩子也用小手撐開一本兒童書,安靜地看著。這與地鐵中其他茫然無聊的人形成鮮明對比。很多網友道出自己的觀點,認為父母是兒女的榜樣,兒女的行為很多可以從父母身上找到原型。
正如一位網友所分享的,當自己批評兒子看電視而不看書時,兒子沒有像以往一樣反駁,而是在該網友打遊戲時,將這張圖發給了她。
國外有部短片《Children see, children do!(孩子們看到,孩子們去做)》,在短短一分多鐘裡誇張地展現出孩子對家長的行為模仿。短片選取了部分不文明現象,如隨意將香菸扔到地上踩滅、碰倒他人行李卻不扶、朝他人怒罵、對家人實施暴力等。
諷刺的是,人物的孩子緊隨父母,演出同樣的動作。這些小事表現在孩子身上,具有強烈的反差效果。踩滅香菸、街頭醉酒、對家人揮起拳頭等,在孩子身上顯得無力幼稚,讓觀者既想發笑,又對反差中隱含的不符合孩子年齡階段的負面影響感到不安。
很多作業要人催,個人作息一塌糊塗的孩子,其父母多散漫隨意;很多熱愛學習、勤奮自律的孩子,其父母也往往是工作投入且極其自律的。不需要他人催促,明確任務堅決執行,止於至善,這種態度與習慣也將伴隨孩子走過學生階段,踏入工作,甚至展現在下一代的面前。
然而陪伴確實不容易。緊張忙碌的工作佔據大部分時間,個人休息顯得非常寶貴。在地鐵中與孩子一起看手機的父母,雖與看書的家庭形成鮮明對比,但「子非魚」,在不了解他人心理時,不應貼上簡單的標籤妄加評論。
即使生活的壓力減少了父母對自身的關注,剝奪了長時間陪伴孩子的機會,大部分父母還是打心裡愛孩子的。這種關切不可能因與孩子一起看手機的瞬間而被否定,不應該在更廣大時間中被漠視。
三、教育一直在路上
每位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生命體,都有自己的特徵。從幼年到小學,再到初中、高中、大學等,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一直貫穿其中。
該老師在文章中指出,部分家長在孩子3歲時,便拿出當初念書的勁頭,研究記錄孩子的行為。他們意識到,通過中考、高考選拔人才的機制尚未改變,孩子依然需要通過這些考試獲得更優質的教育機會。因此,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顯得尤為重要。
這些家長對該老師說,自己孩子年幼時仔細觀察,找出了孩子的短板(比如多動、注意力不集中),便想著如何補上。通過查閱教育相關的資料,與教育行業的老師交流,該家長慢慢總結出針對孩子薄弱點的訓練方法。
最終,在孩子小學將要畢業時,該家長成功幫助孩子改掉了當年發現的短板。這位孩子在該老師的物理輔導班上也觸類旁通,在該老師點撥下,成績突飛猛進。對此,該老師表示,這位孩子的進步並非自己的功勞,而是孩子自己的能力在。
對於花大把時間學習,卻無所突破的孩子們,該老師表示,這些孩子是最心疼的,老師會盡力幫助他們,但取得的效果不一定很好。短暫的補習不能補上孩子缺失10年的邏輯能力,不能一步登天。
不少文章都在宣揚自己的教育觀點,與教育有關的書籍也浩如煙海。很多教育觀點背後有其教育哲學,否則更像立不住腳的經驗堆砌,很難遷移。但理論與實踐終究有一段距離,正如這位補習老師,憑多年經驗慢慢明白「窮人家」孩子的學習狀態。
現實教育問題總比白紙黑字的理論來得複雜靈活。如何才算教育的成功,相信每位父母都有自己的觀點。
有家長夢想孩子獲得比自己高一些的收入地位,有家長希望孩子留在身邊,安穩地度過餘生,有家長希望孩子抓住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在高強度的鍛鍊中闖出自己的天地……無論想法如何,教育將一直引人不斷思考。
這思考的結果可能呈現在二寶身上,可能表現為與子女心連心的溝通。當一批批子女為人父母時,教育也將成為他們繞不過的話題,成為他們生命中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一直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