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有一種生活叫讀書

2020-09-19 暖如又木

文|又木

「行萬裡路,讀萬卷書。」因工作的關係,「行萬裡路」看來難於做到,但「讀萬卷書」還是可以的。

夜闌人靜,人家的燈火漸漸隱去,路燈已然閃爍,汽車的喧囂得以停息,人們進入了甜美的夢鄉,此時,正是讀書的最好時光。開著空調,躺在床上,捧著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漸入佳境……

我的讀書一般讀得很雜。歷史的,文學的,政治的,經濟的,法律的,哲學的等等,拿來就翻。

當然,讀得最多的還是教育方面的書。我特別喜歡讀蘇霍姆林斯基的書籍,還有是盧梭的《愛彌兒》,《陶行知教育文集》(簡裝本)。大師方家的經典之言,字字珠璣,醍醐灌頂。往往自己半年甚至幾年弄不明白的事情,讀了經典之言後,常常豁然開朗,「一言驚醒夢中人。」

為了把自己的教育實踐反思成文,常常集中一個內容讀相關的文章和書籍。記得有一次,我寫一篇關於「個性作文」的文章,我專門查閱了相關的文章和文獻,看看人家有沒有從我的角度去闡述,看看人家在這一點上走到什麼「前沿」,避免自己「走彎路」和「步後塵」還不知。總結後,投到山西的一家期刊,第二個月就刊用了。至今,以後幾十篇教育反思文章發表在省級以上教育期刊上。(有稿費的文章)


繆斯的情結凝於中學時代。偶得《收穫》雜誌,讀路遙的中篇小說《人生》,我是一口氣讀完的。從此,我知道了,在現實生活之外,還有一個比現實生活更美麗的地方——文學。

不久,我從收音機裡聽完了路遙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的聯播,我被「平凡的世界」深深地吸引住了,以至於不久在蘇州新華書店毫不猶疑地買下了《平凡的世界》(共三冊)。

我想,我現在教學生文學作品的時候,總有一種激情,大概源於中學時代對文學的痴情吧。

最讓我記憶深刻的是,我在自學考試的那幾年了。每天要看到深夜,一門一門的「啃」下來,現在想來,不容易。我現在的「功底」基本上得益於我的自學考試時的讀書經歷。

後來,在沒有「先上車,後買票」(讀本科)的情況下,我報考了97年的全國成人高考,同事都報了蘇州大學,而我捨近求遠報了南京師範大學。(我的自考學校是南京師範大學,但要在省招線的上加分,因為報考南京師範大學的老師太多。)我還是被錄取了。我想,是自學考試看書看得「紮實」,才讓我「輕鬆」「金榜題名」。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豐富而迷人的人生旅途上,我們還有一種生活叫讀書。

是啊,讀書讓我們充實而富有,讀書讓我們寧靜而致遠,讀書讓我們崇高而偉大。

願所有的人,有一個愉快而幸福的讀書生活!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北大教授陳平原:把讀書作為一種生活方式
    《讀書的風景:大學生活之春花秋月(增訂版)》,陳平原著,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陳平原  只說「開卷有益」,還不夠  有人會讀書,有人不會,或不太會讀書。很多寫文章的人,都有這習慣,即避開大路,專尋小徑,顯得特有眼光。這策略,有好有壞。  金克木有篇文章,題目叫《書讀完了》,收在《燕啄春泥》(人民日報出版社,1987)中,說的是歷史學家陳寅恪曾對人言,少時見夏曾佑,夏感慨:「你能讀外國書,很好;我只能讀中國書,都讀完了,沒得讀了。」他當時很驚訝,以為夏曾佑老糊塗了;等到自己也老了,才覺得有道理:中國古書不過是那麼幾十種,是讀得完的。
  • 《琦君散文精選》讀書筆記
    琦君的散文文字清通,情致溫暖,充滿了思親懷舊之意,很適合中學生閱讀。這本書將琦君的各類散文都選了幾篇,比如寫童年的,寫師友的,寫讀書的。我之所以對她的散文別有一種親近,是因為初中時學過的一篇課文《金盒子》。金盒子是孩子的百寶箱,裡面裝著各種玩具和紀念品,那些東西承載著記憶和感情。
  • 有一種生活,叫Breakfast & Book
    薛連:「你的工作不就是看書嗎?」曉思:「嗯,每天7小時。」薛連:「那你每天用半個小時把你看的書給大家講明白!」曉思:「哦。」薛連:「想著就很美好!」曉思:「就叫Breakfast & Book。「薛連:」簡稱B&B。」那麼,從下周一開始吧!
  • 「青海在線網·散文」《青海讀書》這五年,只等一個人
    她回答說:我想表達的是一種對生活的熱愛,一種樂觀、積極的態度。我經常開玩笑說,我的文字,我的感悟將是我留給孩子的一筆非物質文化遺產,事實上,這也是我努力去奮鬥的一個目標。簡單的一行字,讓我思緒萬千。真的,多年來,秦青就是這樣一位作家,把自己心中最溫暖最感人的文字奉獻給我們,夜晚寫出來的一行行字符,就是對生活、對未來最好的祝福。
  • 讀書是一種生活方式
    因而,古人把讀書這件事看得非常重要,對待讀書的態度也特別鄭重其事:春晨秋暮,花朝月夕;明窗淨几,沐浴更衣;淨手焚香,正襟危坐;輕捧書卷,虔敬誦讀。在古人看來,讀書不僅僅是為了獲取知識,其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淨化靈魂的修行,一種向書籍致敬的莊嚴儀式。
  • 優秀老師對讀書是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方式
    ,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後,還要耐得住寂寞,保持一種良好的思考習慣。夏天,在樹蔭下,一把椅子,一杯清茶,手捧一本書讀起來,你感到是那樣的寧靜,那樣的優雅;夜晚,在書房裡,,伏案讀書,一盞孤燈,手不釋卷,你又覺得是那樣的幽靜,那樣的愜意。這是一種&34;的讀書境界。
  • 精品散文《讀書與做人》韓國福
    讀書是每個人都做過的事情,只是讀的書目的和內容不盡相同,理解的深淺不同,掌握的多少不同,或者讀多讀少罷了。眾所周知,從書中獲得知識是非常重要的,知識就是力量!要想讓人生過得有意義,就必須讀書。沒有知識是不行的,而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就是讀書,並且要多讀書、勤讀書、讀好書。
  • 王維嫻||散文的清音
    二、我的散文觀小時候物資匱乏的農村年代,與名著經典壓根就沒有任何媒介相識,「讀書」的意識概念是從看小人書開始的,父親的雜誌是我沒有娛樂的「娛樂」,之後很多年自己買書看的也是雜誌。不是把讀書的主觀和客觀的原因歸咎,而是要講散文在我的成長裡潛伏多年,只是我不知道我看的書就是散文的載體。無形之中,從所讀的書裡影射出了我的相似的思想,甚至有時還會像雷電一樣恰恰擊中我敏感的脆弱。
  • 小月書評|有一種生活叫遊牧,有一種勇氣叫李娟
    生活在這個一年四季氣候如春的我,無論如何是從未想像過在祖國的另一面有這樣一個區域——阿爾泰。在讀《冬牧場》之前,我從未想像過還有遊牧民族在祖國邊疆地區艱苦的生活著,放牧、餵養、生存。氣候條件是如此惡劣,但他們的生活卻實在風韻。
  • 讀書點亮生活、書香潤澤心靈——渭南市第二醫院內四科舉辦讀書...
    渭南青年網(編輯 姚和平)為響應醫院「管理及內涵建設年」的主題活動,激發內四科全體醫護人員的文化修養和氣質提升,3月19日下午4時在患教室舉辦了以「讀書點亮生活、書香潤澤心靈」為主題的讀書分享會。此次活動由多鳳樂老師主持,內四科全體醫護人員參與了本次活動。
  • 「新文化大散文」與「非虛構寫作」:當下散文寫作新動向
    再比如將中國一種叫「沉水」的木頭,與異域的龍涎、玫瑰放在一起比較,並追尋它們的產地、歷史以及如何進行秘密交流。還有《山海經》中為西王母取食的三青鳥,如何飛進太陽黑子,成了烏鴉。又如何飛到唐代成為信史,再飛到現代,成了戴望舒《雨巷》中那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李敬澤沉浸在自己構建的中外歷史文化和散文世界中,以全球化、現代性的視野,在時光隧道中自由穿梭,擷取古今中外史料編織他想像中的「飛鳥」。
  • 著名語言學家王寧:讀書可以填補生活的蒼白
    王寧教授有著獨特的讀書經歷。「我確信,人的一生並非全都需要自己去親身體驗,因為人生的體驗非常難得,也不一定有太多體驗的機會。我覺得從書中獲得的見解可以帶給人們體驗性的生活和情感,也就是說,讀書長見識,在讀書的過程中,吸取別人的經驗。我在青海工作了24年,在農村、牧區讀了很多書,在物質生活最貧乏的日子裡,書籍讓我感到生活的溫馨。一個人在有限的生命中接觸的東西比較少,也很單薄,讀書可以填補自己知識、情感和經驗的不足,可以從別人的經驗中去擴展自身生活的空間,填補自身生活的蒼白。」
  • 毛姆: 讀書是一種享受
    首先,我要強調的是,讀書應該是一種享受。不錯,有時為了對付考試,或者為了獲得資料,有些書我們不得不讀,但讀那種書是不可能得到享受的。我們只是為增進知識才讀它們,所希望的也只是它們能滿足我們的需要,至多希望它們不至於沉悶得難以卒讀。我們讀那種書是不得不讀,而不是喜歡讀。這當然不是我現在要談的讀書。
  • 有一種高貴,叫「理解」
    理解是一種高貴的語言,理解是一種換位思考,理解是一種心情的領悟,理解是一種心靈的和諧。多一分理解,就多一分溫暖;多一分理解,就多一分感動;多一分理解,就多一分融洽;多一分理解,就多一分美好。只有多一些理解,才能多一些寬容,才能多一些生活的美好。
  • 天天讀書|《天空的繪本》,寫給天空的散文詩
    天天讀書|《天空的繪本》,寫給天空的散文詩 2020-05-10 13: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散文寫法:最隨意的一種文體!
    再者,散文從來都是論「篇」的,一篇一個主題,一篇一個立意,一篇一種結構。首先,必須明確一個散文寫作觀念,即散文的唯一內容和對象是作者的感情體驗。有了散文的內在結構——感情體驗,只要再明確外在結構的核心就可以寫好散文。外在結構的核心是細節。散文和小說一樣,建立在細節的描寫和敘述的基礎上,但細節的排列組合方式不同。可以說,小說組合細節是「以盤盛珠」,而散文則是「以線穿珠」。
  • 【散文苑】葛志強 : 讀書漫談
    這種藥具有益氣溫陽、祛風散寒、避除疫癧之邪的功效。        古人過年時有飲屠蘇酒的風俗。       一般人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而飲屠蘇酒卻正好相反,都是按自少至長的次序飲之。如晉人董勳所說的「少者得歲,故先酒賀之;老者失時,故後飲酒」。
  • 有一種生活叫森林湖
    然而,隨著一期業主幸福入住,生活氛圍日漸醇熟,怡豐·森林湖打動我們的除了建築、風景,更有一種社區文化和鄰裡情懷。  怡豐·森林湖注重與自然的交流相融,將原色自然引入庭院,使室內外空間互相滲透融合;也注重鄰裡交往和家庭交流。
  • 有一種文化叫你好,有一種語言叫蘇倫!
    如今,當生活因為人工智慧、大數據的融入而變得美好與舒適,我們是不是也該對它們說一聲「你好」,去認知「未來」?2017年3月,蘇倫大數據科技研究院在南京留下了它的第一串腳印,「蘇倫」二字結合了「江蘇」與「倫敦」兩處地名,寓意著中英兩地企校交流、人才培育、資源置換的紐帶。
  • 和余光中談散文
    不少散文家,他講一些生活方面有趣的東西可以,你一旦叫他寫景,他未必能夠將風景寫得很好,那就是欠缺點詩意。所以我現在二者並重。詩歌、散文是兩隻眼睛,這樣才能看出立體的世界。侯軍:這種創作重心的轉移跟年齡、閱歷的增長有沒有關係?余光中:一般人認為年輕人適合寫詩,也有點道理。詩人比較容易江郎才盡,散文家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