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教育紀錄片《鏡子》,你到底是在「愛孩子」,還是「害孩子」

2020-12-17 果果媽育兒經

《鏡子》是一部由央視社會與法頻道推出的,關於家庭教育類的紀錄片,具有很強的現實評判意義。該片歷時十年策劃、兩年拍攝,選材來自於武漢的一家專門針對問題少年的心理輔導機構。該片的幾個主人公皆為問題少年,鏡頭追隨他們記錄了他們的日常生活。

紀錄片選取了鏡子的題材,將孩子與家長作為鏡子的兩面。並非以教導家長如何教育孩子為目的,紀錄片的推出是為了警醒當代家長對教育事業的鬆懈,讓家長們重新審視自身問題。

孩子的教育問題,是每個父母一生中的必修課。不僅是孩子需要得到教導,對於家長來說這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那麼家長能夠從該片中的三個少年的故事裡得到什麼啟示呢?

一、家明的故事

1.1故事概括

家明的父母是大學本科學歷,夫妻二人都有著體面的工作,然而優越的家庭情況並沒有給家明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16歲的家明在剛上高一時就輟學在家了,年紀輕輕的他夢想卻是成為一個流浪歌手。相對於繼續留在這個壓抑的家庭裡,家明更願意背上行囊去流浪,未知的旅途卻能帶給家明安全感。

叛逆的家明無時無刻不在忤逆家長的決定,對校長惡語相向,與教官扭打鬥毆。這令家明的父母非常痛心疾首,他們怎麼也想不通,為什麼以前那個天真活潑的孩子會變成現在這副模樣。

1.2啟示:學會溝通

佳明父親的人生信條就是永不放棄,和許多家長一樣,家明的父親希望家明能夠好好學習,在未來的人生裡能夠大放異彩。但過高的期待,勢必會讓等待的父親感到焦急,為了給孩子所謂的動力,語言上就會過度打擊家明長時間的打壓讓家明變得越來越暴躁。

家明的父親從來沒有問過他想要什麼,也從不聽取家明的意見,而是我行我素的將自己的想法強行安插在了孩子的身上暴力的行為、過激的語言,這都是孩子在用自己的行為向身邊的人、向這個世界表達著自己的不滿。

家長要和孩子好好的交流溝通,說出自己的想法,保持心平氣和認真聆聽孩子的不滿與期望,接受孩子的指責,審視自身問題改正不利於孩子成長的言行舉止,避免孩子滋生出極端的心理和自卑的心態

二、張釗的故事

2.1故事概括

為什麼不想上學?面對記者提出的疑問,張釗明顯愣住了,在片刻後他說他其實很想上學也很想努力考大學,但學校壓抑的氛圍令他喘不上氣了。每每張釗向父母吐露出自己的心聲時,得到的總是為什麼別人可以忍受你不可以的回答。

於是他選擇了釋放自我的方式來反抗這種無形的壓迫,打架、早戀、玩手機,所有父母和學校不允許做的事情他都嘗試了一遍。在機構裡對心理輔導老師的坦白令觀察的父母沉默了,他們不僅是心疼孩子受到的傷害,也是在反思自身的問題

2.2啟示:給孩子自由

父母的強迫和控制,反應出的是一個家庭的悲劇,所以問題少年的背後必然是一個問題家庭。張釗心裡充滿了對家人的不滿、對世界的抱怨,他只能用極端的方式來報復身邊的人,同時這也是他在離經叛道路上的自我安慰。

家長要給孩子足夠的自由,讓孩子們有空間成長發展。他們應該有做自己的權利,也應該有自己的思想,家長不要試圖將成年人的想法按在孩子身上。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讓孩子的童年發揮其該有的價值,讓孩子在幸福的氛圍中長大,這才是父母的職責所在。

三、澤清的故事

3.3故事概括

頹廢、沉迷網絡成了澤清的代名詞,對家人惡語相向,平日裡無視父親的話,甚至是拿起尖銳物品對準了母親。父子成仇,毆打母親,暴力、冷漠、抱怨籠罩著這個貌合神離的家。但誰能想到這麼一個滿身問題的少年卻是出生在書香門第。

啟示:尊重孩子

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想法,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決定,接受孩子的碌碌無為,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給孩子做自己的權利。尊重孩子的過程是家長一生裡都該去學習的事情。

總結:

就像紀錄片《鏡子》所表達的那樣,孩子有著與家長相似極高的外貌特徵和內心活動,因此孩子就像是一面鏡子,不僅可以折射出父母的人格和思想,還能讓家長更好地審視自己的內心反思自己的問題。

該部紀錄片的推出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看到教育事業的缺陷和弊端,讓現在的家庭深刻的反思教育問題,避免孩子在心裡堆積鬱悶和壓力,培養孩子良好的心態和性格。

相關焦點

  • 央視教育紀錄片《鏡子》:你所認為的"愛孩子",或許是在"害孩子"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我們從來都不能審視自己,我們總覺得教育孩子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你所謂的愛孩子有可能只是害了孩子。《鏡子》是中國首部以家庭情感教育為主的節目,雖然說只有三集,但是央視策劃這檔節目足足有10年。
  • 央視教育紀錄片《鏡子》:中國式家長的愛,正在「養廢」孩子
    01中國式家長的愛,正在"養廢"孩子央視有一部名叫《鏡子》的教育紀錄片,聚焦傳統的中國式家庭和中國式教育。它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紀錄片裡的主人公之一澤清說過:"我是一面鏡子,我要把父母喚醒。"輟學兩個月的14歲男孩澤清出自於書香門第,但是他卻日夜沉迷於網絡,還辱罵、甚至毆打媽媽。他曾拽著媽媽的頭髮,用"賤"這個詞形容將他養育長大的母親。
  • 央視教育紀錄片《鏡子》:養廢孩子,用這一個方法就夠了
    歡迎轉 發、收藏本文~《鏡子》是央視社會與法頻道10年醞釀、2年攝製,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紀錄片。紀錄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鐘,內容很簡單: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有人說,這部紀錄片「給了中國家庭教育當頭一棒」。愛,為何有時變成傷害?到底何為理想的教育?
  • 央視紀錄片《鏡子》給家庭教育當頭一棒
    央視紀錄片《鏡子》首播,這部紀錄片讓問題少年說出心聲:父母更需要改造。這是一個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紀錄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鐘,央視社會與法頻道花了10年策劃、兩年攝製。內容很簡單: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有時卻造成了滿滿的傷害,這究竟是為什麼?「問題孩子」的背後往往有一個問題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 央視家庭教育紀錄片《鏡子》:有多少父母病了,卻給孩子拼命灌藥
    之前的時候曾看過這樣一部紀錄片,跟父親打孩子的情節不同的是,紀錄片中是3個問題孩子打父母,情節並沒有多麼驚心動魄,但對心靈的震蕩卻絲毫不低於那位打孩子的父親。這部紀錄片是央視社會與法頻道經過10年醞釀,2年拍攝,目前為止我見過最深度討論家庭情感教育的紀錄片,片名為《鏡子》。
  • 央視紀錄片《鏡子》:孩子的素養,是父母上的第一堂課
    央視曾經拍過一部記錄片《鏡子》,裡面有一句孩子的自白很是深刻,這裡我想改一下:父母的修養就是一面鏡子,能夠照出孩子的一生;能夠照出孩子的醜陋與美麗;照出一個家庭的前世今生。同行的人還幫腔:你長成這樣有人摸你都不錯了。父母的修養決定了孩子的素養!孩子是學著大人說話的,看著大人的樣子長大的。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會無形中模仿家長的一言一行。今日你怎麼對待他人,他日孩子也會怎麼對待你。
  • CCTV12 紀錄片《鏡子》:我是一面鏡子,能照出父母的外表和內心
    最近孩子總愛跟我一塊刷牙,也許是因為不習慣新換牙膏的味道,跟我一起刷會比較有安全感。我忍不住偷偷瞟他——好傢夥,他可是邊盯著我邊刷的!我往左他也往左,我張嘴他也張嘴。噫,簡直神同步!跟鏡子似的,嚇得我趕緊換了一個標準姿勢,故意賣力地清理牙齒的每個角落。這面五歲的「小鏡子」就愛這樣模仿我——在我看得見、看不見的時候,有好的、也會有壞的。
  • 孩子不上學怎麼辦?——真實電影《鏡子》給出了答案!
    家長021分鐘前為什麼孩子一定要和我反著來,我這麼做全都是為了孩子好,怎麼說他就不明白我的苦心?家長031分鐘前每天就知道上網,學校也不去了,也不出門...孩子到底是出了什麼問題?相必這是很多孩子處在青春期的父母們感到很困惑和焦慮的。
  • 你給孩子的是愛還是害?
    正照著鏡子的她,招來父親的一句呵斥:「新娘子?還老娘子哦!這麼小,想什麼呢?!」「我爸天天就板著個臉,不是這個不對,就是那個規矩。我很煩,我一聽到他說話就討厭,其實有時他說的是對的,可我還是不願意聽,老懟他。」這位年輕的女孩說。
  • 央視10年打造記錄片《鏡子》:別讓愛變成滿滿的傷害
    ◆紀錄片之旅 ◆如果不是背景介紹,我不敢相信紀錄片《鏡子》裡的男孩澤清,竟然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我是一面鏡子,我要把父母喚醒」澤清,初二,輟學2個月。是什麼原因,讓一個本應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變得如此頹廢和瘋狂?是什麼原因,讓一個孩子竟然對最愛他的母親,拿起了刀子?在節目裡,澤清有些沉重地說:「我是一個有使命感的人,我將用我的行動,把家人從夢中喚醒。」
  • "孩子給我媽帶"的隔代教育,到底是解放了父母還是害了孩子?
    現在5歲左右的孩子家長大部分都還是處於事業的黃金期吧,生了孩子之後卻因為工作太忙等等原因,沒有多餘的時間來管孩子,於是大部分家長都選擇了交給自己的長輩來幫忙帶孩子。孩子交給老一輩的父母帶,這就是今天要講的隔代教育。社會上對&34;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 育兒先育己,父母就是孩子的鏡子
    如果你定好每天都去讀書半小時的規矩,孩子就會遠遠超過半小時,原因是他自己進入故事中後,是放不下來的。所以,父母讀書對孩子影響是非常重大的。央視紀錄片《鏡子》播出後,引起了教育界的強烈討論,它讓問題少年說出心聲:父母更需要改造。這部三集播完的紀錄片是一個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
  • 《鏡子》:沒錯,就是這三類父母毀了孩子
    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於父母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與他們是多麼相似我是一個有使命感的人我將用我的行動把家人從夢中喚醒  以上小詩,出自一部央視紀錄片《鏡子》,紀錄片本身也像鏡子一樣,照出每個家庭的問題,而每個家庭,照出的是社會的問題。
  • 央視耗時10年打造紀錄片《鏡子》,給中國家庭教育當頭一棒
    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 都說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又是社會的一面鏡子。很顯然,父母的確是影響孩子一生的人。李品寬老師在片中講過一段令人深思的話: 「做律師要拿律師資格證,開車必須要有駕照,做老師也要考取教師資格證。但為人父母是不用拿證的,就這樣做了,而且一做就是一輩子。難道我們真的不需要學習嗎?我們不缺愛,缺的是對愛的認知教育。愛的能力沒有出來」。
  • 【家長學校】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
    作為家長,不僅要在生活情感上去關愛孩子,還要在言行舉止上去身體力行,為孩子做好表率。你們在成長的道路上是兩條平等線,只有「你成為了最好的你,他才會成為最好的他。」在這個寒假,推薦幾部優秀紀錄片給大家,父母和孩子可共同觀看,試著互相探討觀後的感受,理解相互之間的角色情感。
  • 孩子是你的鏡子,教育孩子其實就是「教育」你自己
    ,孩子在排隊時也會對著別人大吼;」「隨手亂扔易拉罐的父母,孩子也會不愛衛生、亂扔垃圾;」「蠻不講理、胡亂罵人的父母也就是說想要教育好孩子,父母首先要學習如何「教育」自己。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他能照出你內心的一切。
  • 這部紀錄片告訴你,親子關係是如何走向敵對的
    它毫不留情地撕開了家庭關係溫情美好的外衣,將父母和孩子之間血淋淋的親情傷口暴露給我們看,讓我們在沉痛中進行反思。這就是紀錄片《鏡子》,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由導演盧釗凱、範永東拍攝。央視社會與法頻道花了10年策劃、兩年攝製。只有三集,一共90分鐘。
  • 幼兒園就是孩子未來的一面鏡子
    有一部中國紀錄片突然火了,他是中國唯一長時間記錄孩子成長的紀錄片。2006年,攝製組開始在一所幼兒園跟蹤記錄了十多位00後的孩子,記錄孩子們從幼兒園到小學再到中學的個人成長,時間長達十年。有人拿它與英國BBC拍的成長紀錄片《人生七年》相比,其實他們有很多不同之處。
  • 8部高分紀錄片,打開孩子的童年秘密
    我們搜集了8部關於不同環境下關於孩子成長的紀錄片。關於教育,關於成長,關於愛,每一部都能帶給家長和孩子對生活全新的思考和認知。1.和孩子說說,他的哪些話曾經打動過你。三張圖感受一下這部片:3. 請為我投票我們應該教育孩子的,到底是什麼呢?
  • 搶跑式教育,是愛還是害?
    1搶跑式教育 ,是愛還是害?最近,電視劇《三十而已》火了,全網都在誇顧佳的教科書式育兒,當我看到顧佳為了讓兒子進入貴族幼兒園,又是巨額貸款買房,又是給王太太提鞋的,我也感觸頗深,是啊,在老母親眼中,只要能把孩子培養成才,付出多少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