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子》是一部由央視社會與法頻道推出的,關於家庭教育類的紀錄片,具有很強的現實評判意義。該片歷時十年策劃、兩年拍攝,選材來自於武漢的一家專門針對問題少年的心理輔導機構。該片的幾個主人公皆為問題少年,鏡頭追隨他們記錄了他們的日常生活。
紀錄片選取了鏡子的題材,將孩子與家長作為鏡子的兩面。並非以教導家長如何教育孩子為目的,紀錄片的推出是為了警醒當代家長對教育事業的鬆懈,讓家長們重新審視自身問題。
孩子的教育問題,是每個父母一生中的必修課。不僅是孩子需要得到教導,對於家長來說這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那麼家長能夠從該片中的三個少年的故事裡得到什麼啟示呢?
一、家明的故事
1.1故事概括
家明的父母是大學本科學歷,夫妻二人都有著體面的工作,然而優越的家庭情況並沒有給家明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16歲的家明在剛上高一時就輟學在家了,年紀輕輕的他夢想卻是成為一個流浪歌手。相對於繼續留在這個壓抑的家庭裡,家明更願意背上行囊去流浪,未知的旅途卻能帶給家明安全感。
叛逆的家明無時無刻不在忤逆家長的決定,對校長惡語相向,與教官扭打鬥毆。這令家明的父母非常痛心疾首,他們怎麼也想不通,為什麼以前那個天真活潑的孩子會變成現在這副模樣。
1.2啟示:學會溝通
佳明父親的人生信條就是永不放棄,和許多家長一樣,家明的父親希望家明能夠好好學習,在未來的人生裡能夠大放異彩。但過高的期待,勢必會讓等待的父親感到焦急,為了給孩子所謂的動力,語言上就會過度打擊家明,長時間的打壓讓家明變得越來越暴躁。
家明的父親從來沒有問過他想要什麼,也從不聽取家明的意見,而是我行我素的將自己的想法強行安插在了孩子的身上,暴力的行為、過激的語言,這都是孩子在用自己的行為向身邊的人、向這個世界表達著自己的不滿。
家長要和孩子好好的交流溝通,說出自己的想法,保持心平氣和,認真聆聽孩子的不滿與期望,接受孩子的指責,審視自身問題,改正不利於孩子成長的言行舉止,避免孩子滋生出極端的心理和自卑的心態。
二、張釗的故事
2.1故事概括
為什麼不想上學?面對記者提出的疑問,張釗明顯愣住了,在片刻後他說他其實很想上學也很想努力考大學,但學校壓抑的氛圍令他喘不上氣了。每每張釗向父母吐露出自己的心聲時,得到的總是為什麼別人可以忍受你不可以的回答。
於是他選擇了用釋放自我的方式來反抗這種無形的壓迫,打架、早戀、玩手機,所有父母和學校不允許做的事情他都嘗試了一遍。在機構裡對心理輔導老師的坦白令觀察的父母沉默了,他們不僅是心疼孩子受到的傷害,也是在反思自身的問題。
2.2啟示:給孩子自由
父母的強迫和控制,反應出的是一個家庭的悲劇,所以問題少年的背後必然是一個問題家庭。張釗心裡充滿了對家人的不滿、對世界的抱怨,他只能用極端的方式來報復身邊的人,同時這也是他在離經叛道路上的自我安慰。
家長要給孩子足夠的自由,讓孩子們有空間成長發展。他們應該有做自己的權利,也應該有自己的思想,家長不要試圖將成年人的想法按在孩子身上。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讓孩子的童年發揮其該有的價值,讓孩子在幸福的氛圍中長大,這才是父母的職責所在。
三、澤清的故事
3.3故事概括
頹廢、沉迷網絡成了澤清的代名詞,對家人惡語相向,平日裡無視父親的話,甚至是拿起尖銳物品對準了母親。父子成仇,毆打母親,暴力、冷漠、抱怨籠罩著這個貌合神離的家。但誰能想到這麼一個滿身問題的少年卻是出生在書香門第。
啟示:尊重孩子
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想法,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決定,接受孩子的碌碌無為,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給孩子做自己的權利。尊重孩子的過程是家長一生裡都該去學習的事情。
總結:
就像紀錄片《鏡子》所表達的那樣,孩子有著與家長相似極高的外貌特徵和內心活動,因此孩子就像是一面鏡子,不僅可以折射出父母的人格和思想,還能讓家長更好地審視自己的內心反思自己的問題。
該部紀錄片的推出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看到教育事業的缺陷和弊端,讓現在的家庭深刻的反思教育問題,避免孩子在心裡堆積鬱悶和壓力,培養孩子良好的心態和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