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網際網路的下半場,騰訊戰略調整,深入To B端企業服務,曾引來質疑。但如果盤點企業微信的2018年,特別是企業微信與微信互通後,所展現的卻是騰訊To B的另一蹊徑:
在上半場的消費網際網路,騰訊積累的所有優勢都未離場。
無論是C端逾10億的用戶體量,還是在優秀的產品基因中繁衍出來的各項工具(微信支付、小程序等),或是連接共生的開放生態,都被企業微信整合到一起,融入企業需求中。
騰訊則在在這個過程中深入產業網際網路,完成了C To B的物種進化。
一、打通微信觸達C端10億用戶
2018年3月,企業微信和微信消息互通正式開放內測:企業用戶在企業微信上,就能與微信上的另一方進行消息收發等多項交互。
這就是說,即使另一方不在企業微信,只要在微信上,都可以觸達。而擁有10億用戶的微信目前幾乎覆蓋了所有中國用戶,即使是偏遠山村的養殖戶。
國內的農牧飼料行業巨頭海大集團,擁有4000多名業務員,需要為全國130萬養殖戶提供飼料、養殖技術等服務。整個集團就都遷移到了企業微信上,業務員可以隨時隨地的與養殖戶溝通。
在保險行業,企業微信甚至顛覆了傳統的銷售模式。全國有數百萬保險代理人,一端連著公司,一端連著客戶。保險行業專家徐斌介紹,大型保險企業轉移到企業微信後,數萬甚至數十萬的代理人直連企業的HR系統,獲得身份認證,在與微信上的客戶交流時,就能迅速建立信任。在這之前,是需要打通中保協電話進行身份核實。
傳統面對面的銷售轉移到了企業社交平臺上,流程也隨之簡化:代理人在企業微信上發送一個小程序給微信上的客戶,客戶籤單,通過微信支付支付保費,各項數據都沉澱到了企業系統裡。代理人的佣金分成、上下線組織關係在企業認證的個人ID裡也都一清二楚。
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微信不僅幫助企業觸達了微信上龐大的用戶群,還將小程序、微信支付等工具都一併融合到企業運作中。傳遞的是一整套更加厚重、流程化的數據。
二、整合微信支付、小程序實現產業互聯
在中國「網際網路+」數字峰會上,騰訊集團董事會主席馬化騰就提出了騰訊To B的七個工具:公眾號、小程序、微信支付、社交廣告、企業微信、ABC(大數據、AI、雲計算)還有安全工具。
「在這七個工具裡,企業微信屬於承上啟下的角色」,企業微信助理總經理盧青偉介紹,企業微信希望做到的是,能將騰訊整個社會化的能力和工具,與大家的需求融合,一起來助力各個企業。
這種融合不僅能夠幫助企業打通B to C的鏈條,還能一步到位,幫助企業打通上下遊B to B,實現產業互聯。相關負責人就曾以網紅品牌喜茶為例,描述了一個場景:
「比如我是喜茶的CEO,我有個訂單系統。你是給我供『珍珠』的,是我很重要的一個供貨商,你並沒有在企業微信裡。但是我可以把我訂單系統通過小程序發到你的個人微信裡頭,你在裡面可以去輸入,可以去追蹤物流,可以去做很多的事情,甚至可以完成最後的B2B的支付,這就是非常典型的數位化系統。」
不止喜茶,潤滑油生產商殼牌也在企業微信上連接了1萬多個經銷商。
經銷商中包括了縣城的「夫妻老婆店」式修車鋪,這類分散的小B 商戶並不適用於正規企業系統,但利用微信的普及優勢,殼牌石油的連接得以從大B(大區經銷商)強連接到末端的小B(夫妻老婆店),真正打通上下遊,實現對分銷體系的管控。
2018年9月,騰訊啟動了7年來新一輪架構調整,宣布深入To B端企業服務,要做企業的數位化助手,外界曾有質疑:騰訊只有To C,沒有To B的基因。
但從企業微信和微信生態的互通,對小程序、微信支付的整合可以看出,如騰訊總裁劉熾平所說,騰訊可以演化出To B的基因。這一演化不是從0開始,是在C端積累的所有優勢上延伸,是C To B的物種進化。
三、開放生態滿足企業個性化需求
在這些優勢中,也包括了騰訊打造的開放生態。在C端做好產品就能實現贏家通吃的騰訊,將如何適應B端企業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這是外界評估騰訊To B戰略時的另一疑問。把半條命交給合作夥伴的騰訊,再次祭出了「開放生態」的解決方案。
作為企業的內外部連接器,企業微信連接了內部員工,連接了上下遊,連接了外部客戶。目前覆蓋的行業橫跨50多個,不同的企業,不同的連接的連接場景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工具需求。
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微信提供協同辦公的基礎工具:通訊錄管理、視頻會議、公費電話和各項「輕OA應用」等,預設了打卡、審批、匯報等日常辦公功能,為企業客戶輕鬆實現了移動化辦公。
但在更複雜的連接場景中,企業微信沒有一手包辦。而是開放了API接口,開放生態,讓讓致遠、道一等專業的第三方服務商滿足企業更加個性化、更豐富的場景應用需求。
以遷移到企業微信上的第一家企業長安汽車為例,目前的總應用數就多達72個,自建應用45個,第三方應用23個,基礎應用4個。這些應用都像「插件」一樣,一鍵接入企業微信,即可使用。
當工具和人產生更廣泛的連接,就會沉澱出全新視角的數據,需要雲計算、大數據、AI等工具深化利用,再反向優化企業自身的優化運營和產品,最終實現企業數位化轉型。而堅持做底層連接器的騰訊,完成了其在產業網際網路中的角色定位:做各行各業的「數位化助手」。
也是在這一過程中,騰訊開啟了自我的基因演化,不斷的進行C to B的物種進化。如網際網路觀察人士曾響鈴曾剖析過:
C端個人用戶向「連接器」騰訊傳導產品反饋及用戶體驗需求,B端企業向騰訊傳導企業效率低下及產能過剩的問題;騰訊可以基於兩端的需求,為企業提供獲客渠道、科技服務、產業布局等多方面支持,推動產業結構優化。最後,企業和騰訊一起,基於C端用戶的需求做出優化反應,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產品和服務,實現消費升級。
你如果覺得這些概念性的解析晦澀枯燥。或者想像未來的一個場景:
已經整體遷移的到企業微信上的長安汽車,正在他們的汽車產品上搭載騰訊的「AI in Car」,這一智聯生態系統。馬化騰還透露,騰訊在進行車載微信的研發。在不久的將來,汽車將不再是簡單的交通工具,而是一個能感知你喜怒哀樂的智能空間,它能知道你前往的下一個目的地,知道你喜歡聽的音樂,開車時最舒適的空調溫度……用戶在使用汽車時的反饋將通過車載微信、企業微信等鏈條輸送到製造企業,越來越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方案因此產生。
來源:東北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