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沒有To B基因?在企業微信,騰訊已開始了C To B的物種進化

2020-12-17 中國日報網

進入網際網路的下半場,騰訊戰略調整,深入To B端企業服務,曾引來質疑。但如果盤點企業微信的2018年,特別是企業微信與微信互通後,所展現的卻是騰訊To B的另一蹊徑:

在上半場的消費網際網路,騰訊積累的所有優勢都未離場。

無論是C端逾10億的用戶體量,還是在優秀的產品基因中繁衍出來的各項工具(微信支付、小程序等),或是連接共生的開放生態,都被企業微信整合到一起,融入企業需求中。

騰訊則在在這個過程中深入產業網際網路,完成了C To B的物種進化。

一、打通微信觸達C端10億用戶

2018年3月,企業微信和微信消息互通正式開放內測:企業用戶在企業微信上,就能與微信上的另一方進行消息收發等多項交互。

這就是說,即使另一方不在企業微信,只要在微信上,都可以觸達。而擁有10億用戶的微信目前幾乎覆蓋了所有中國用戶,即使是偏遠山村的養殖戶。

國內的農牧飼料行業巨頭海大集團,擁有4000多名業務員,需要為全國130萬養殖戶提供飼料、養殖技術等服務。整個集團就都遷移到了企業微信上,業務員可以隨時隨地的與養殖戶溝通。

在保險行業,企業微信甚至顛覆了傳統的銷售模式。全國有數百萬保險代理人,一端連著公司,一端連著客戶。保險行業專家徐斌介紹,大型保險企業轉移到企業微信後,數萬甚至數十萬的代理人直連企業的HR系統,獲得身份認證,在與微信上的客戶交流時,就能迅速建立信任。在這之前,是需要打通中保協電話進行身份核實。

傳統面對面的銷售轉移到了企業社交平臺上,流程也隨之簡化:代理人在企業微信上發送一個小程序給微信上的客戶,客戶籤單,通過微信支付支付保費,各項數據都沉澱到了企業系統裡。代理人的佣金分成、上下線組織關係在企業認證的個人ID裡也都一清二楚。

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微信不僅幫助企業觸達了微信上龐大的用戶群,還將小程序、微信支付等工具都一併融合到企業運作中。傳遞的是一整套更加厚重、流程化的數據。

二、整合微信支付、小程序實現產業互聯

在中國「網際網路+」數字峰會上,騰訊集團董事會主席馬化騰就提出了騰訊To B的七個工具:公眾號、小程序、微信支付、社交廣告、企業微信、ABC(大數據、AI、雲計算)還有安全工具。

「在這七個工具裡,企業微信屬於承上啟下的角色」,企業微信助理總經理盧青偉介紹,企業微信希望做到的是,能將騰訊整個社會化的能力和工具,與大家的需求融合,一起來助力各個企業。

這種融合不僅能夠幫助企業打通B to C的鏈條,還能一步到位,幫助企業打通上下遊B to B,實現產業互聯。相關負責人就曾以網紅品牌喜茶為例,描述了一個場景:

「比如我是喜茶的CEO,我有個訂單系統。你是給我供『珍珠』的,是我很重要的一個供貨商,你並沒有在企業微信裡。但是我可以把我訂單系統通過小程序發到你的個人微信裡頭,你在裡面可以去輸入,可以去追蹤物流,可以去做很多的事情,甚至可以完成最後的B2B的支付,這就是非常典型的數位化系統。」

不止喜茶,潤滑油生產商殼牌也在企業微信上連接了1萬多個經銷商。

經銷商中包括了縣城的「夫妻老婆店」式修車鋪,這類分散的小B 商戶並不適用於正規企業系統,但利用微信的普及優勢,殼牌石油的連接得以從大B(大區經銷商)強連接到末端的小B(夫妻老婆店),真正打通上下遊,實現對分銷體系的管控。

2018年9月,騰訊啟動了7年來新一輪架構調整,宣布深入To B端企業服務,要做企業的數位化助手,外界曾有質疑:騰訊只有To C,沒有To B的基因。

但從企業微信和微信生態的互通,對小程序、微信支付的整合可以看出,如騰訊總裁劉熾平所說,騰訊可以演化出To B的基因。這一演化不是從0開始,是在C端積累的所有優勢上延伸,是C To B的物種進化。

三、開放生態滿足企業個性化需求

在這些優勢中,也包括了騰訊打造的開放生態。在C端做好產品就能實現贏家通吃的騰訊,將如何適應B端企業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這是外界評估騰訊To B戰略時的另一疑問。把半條命交給合作夥伴的騰訊,再次祭出了「開放生態」的解決方案。

作為企業的內外部連接器,企業微信連接了內部員工,連接了上下遊,連接了外部客戶。目前覆蓋的行業橫跨50多個,不同的企業,不同的連接的連接場景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工具需求。

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微信提供協同辦公的基礎工具:通訊錄管理、視頻會議、公費電話和各項「輕OA應用」等,預設了打卡、審批、匯報等日常辦公功能,為企業客戶輕鬆實現了移動化辦公。

但在更複雜的連接場景中,企業微信沒有一手包辦。而是開放了API接口,開放生態,讓讓致遠、道一等專業的第三方服務商滿足企業更加個性化、更豐富的場景應用需求。

以遷移到企業微信上的第一家企業長安汽車為例,目前的總應用數就多達72個,自建應用45個,第三方應用23個,基礎應用4個。這些應用都像「插件」一樣,一鍵接入企業微信,即可使用。

當工具和人產生更廣泛的連接,就會沉澱出全新視角的數據,需要雲計算、大數據、AI等工具深化利用,再反向優化企業自身的優化運營和產品,最終實現企業數位化轉型。而堅持做底層連接器的騰訊,完成了其在產業網際網路中的角色定位:做各行各業的「數位化助手」。

也是在這一過程中,騰訊開啟了自我的基因演化,不斷的進行C to B的物種進化。如網際網路觀察人士曾響鈴曾剖析過:

C端個人用戶向「連接器」騰訊傳導產品反饋及用戶體驗需求,B端企業向騰訊傳導企業效率低下及產能過剩的問題;騰訊可以基於兩端的需求,為企業提供獲客渠道、科技服務、產業布局等多方面支持,推動產業結構優化。最後,企業和騰訊一起,基於C端用戶的需求做出優化反應,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產品和服務,實現消費升級。

你如果覺得這些概念性的解析晦澀枯燥。或者想像未來的一個場景:

已經整體遷移的到企業微信上的長安汽車,正在他們的汽車產品上搭載騰訊的「AI in Car」,這一智聯生態系統。馬化騰還透露,騰訊在進行車載微信的研發。在不久的將來,汽車將不再是簡單的交通工具,而是一個能感知你喜怒哀樂的智能空間,它能知道你前往的下一個目的地,知道你喜歡聽的音樂,開車時最舒適的空調溫度……用戶在使用汽車時的反饋將通過車載微信、企業微信等鏈條輸送到製造企業,越來越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方案因此產生。

來源:東北新聞網

相關焦點

  • 雲出騰訊:不能說騰訊是一家完全沒有To B經驗的公司
    所以,當騰訊在2018年推動930變革,成立CSIG專攻產業網際網路業務時,很多人都覺得它不會做得好,理由是基因。在騰訊20年的發展過程中,它始終圍繞著消費網際網路謀劃布局,社交、遊戲和文娛業務碩果豐厚,讓這樣一家具有典型To C基因的公司,去做To B業務,在很多人看來,就好比讓鯨魚上樹摘桃子。
  • 問卷星/騰訊問卷/騰訊文檔/在線收集表
    騰訊問卷現在還是免費的,調查結果頁面還沒有廣告。參與者可修改已提交的答案,平臺可設置只保留最近一次提交的內容,沒有重複記錄,也就不需要發布者做重複性篩查。騰訊問卷的回收設置中,有3個地方如下圖所示設置就能做到上述效果。
  • 微信月活再創新高,騰訊C+B雙產品矩陣助力復產復工
    小程序+社群運營(微信群)+私域流量(企業微信)+直播賣貨,成為最基本的戰疫「組合拳」,有效幫助零售商家實現客流數位化。例如疫情期間,時尚品牌歌莉婭就通過企業微信與微信互通的能力,將服務轉到線上,通過讓導購添加消費者、用企業微信朋友圈發布商品信息、引導至小程序商城三個環節,實現了線上客戶運營的閉環。
  • 產業數位化臨界點,騰訊、美團、京東的「B計劃」是什麼
    這樣的背景下,如京東、騰訊、美團等以C端「發家」的一線網際網路企業們,各自應對的「B計劃」又是什麼?京東數字科技的「產業x科技」對產業數位化這個物種的闡述,體現了各個企業家的「概念力」。在烏鎮的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中,馬化騰還首次回應了「騰訊沒有夢想」這一質疑。《騰訊沒有夢想》一文中,這麼寫到:「11年初,在一次討論「什麼是騰訊開放能力」的總辦會上,馬化騰讓與會的16名高管,每個人在紙上寫下他們認為的騰訊核心能力,總共得出了21個答案。最後他們定下了兩個核心能力:一個叫作資本,一個叫作流量。」
  • 一周大佬語錄|馬化騰:騰訊需要更多To B能力;周鴻禕:創業者多穿...
    編者按:網際網路大佬的言論一直以來備受關注,作為網際網路資訊的一部分,除了企業大事件值得記錄報導,大佬的言論也需要整理記錄。他們的講話代表了企業的發展方向,也是他們個人經歷可以Mark的節點。有時他們會被自己說過的話打臉,有時一語成讖。Bianews每周記錄大佬言論,供大家翻閱查詢。
  • 一家被騰訊投資的to B企業會經歷什麼?
    實際上,也是從定下開放戰略的 2011年起,騰訊就已開始在to B領域零星出手,投資了金山軟體等項目;2015年之後,騰訊投資在to B領域的動作更為頻繁,陸續投資了微盟、有贊、明略科技、銷售易、太美醫療科技、燧原科技、數美科技等覆蓋更廣領域的明星公司。在to B領域,騰訊投資並不諱言自己的抱負和野心——要做頭部科技公司、產業網際網路公司最青睞的投資方。
  • 騰訊的2B焦慮
    不過,至少時至今日,企業微信還沒能取得他渴望的戰果。釘釘CEO陳航的花名叫無招,打法也是無招。釘釘市場總監克琳說過這樣一個細節:無招曾在凌晨兩點去見一家公司的負責人,兩小時後才終於從那個公司走出來,合作已經達成。無招曾是阿里巴巴的元老,「十八羅漢」時的實習生。「可能是出國的虛榮心」作祟,畢業之後他接受了一家日本企業的邀約,在日本待了11年。
  • 騰訊調整組織架構:新增雲和智慧產業事業群 突出To B業務
    保留原有的企業發展事業群(CDG)、互動娛樂事業群(IEG)、技術工程事業群(TEG)、微信事業群(WXG);新成立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平臺與內容事業群(PCG)。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新成立的雲服務與智慧產業,均是騰訊ToB業務的重要布局。
  • To B增長的根源還是To C
    c」今天的目的主要就是換個思路來看To b如何玩增長。之所以想到這個主題,是發現很多To b或者做企業服務的企業,都很容易忽略To c的重要性,或者說是忽略c。尤其是群內很多To B的企業都是新成長起來的To B企業,可能或多或少缺乏一點To C的思維。所以和強哥在一個酷熱的秋天的某個下午,相約1920,整出這麼一個話題。人生第一次這麼分享和交流,講的不好,多多包涵,那麼接下來,我們看第二張圖。
  • 微信伸手要錢,波及2億用戶,騰訊商業基因又來了
    從QQ到微信微信用戶已超過10億,騰訊是當之無愧的社交霸主,跟其他網際網路公司不同,騰訊憑藉社交軟體的優勢,根本不缺流量;所有的網際網路公司都是媒體公司,依靠實體經濟的廣告維持生活,流量是永恆的主題,如此說來,騰訊是吃喝不愁,小日子過得相當滋潤。
  • 一家被騰訊投資的to B企業會經歷什麼? | 甲子光年
    實際上,也是從定下開放戰略的 2011年起,騰訊就已開始在to B領域零星出手,投資了金山軟體等項目;2015年之後,騰訊投資在to B領域的動作更為頻繁,陸續投資了微盟、有贊、明略科技、銷售易、太美醫療科技、燧原科技、數美科技等覆蓋更廣領域的明星公司。在to B領域,騰訊投資並不諱言自己的抱負和野心——要做頭部科技公司、產業網際網路公司最青睞的投資方。
  • 持續基因流下物種界限維持機制研究獲進展
    正確認識物種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可持續發展等的重要前提和基礎,但同時,物種也是複雜且具有爭議的。在過去一個世紀,針對物種概念(Species concept)的研究層出不窮。雖然學界已提出了超過30個以上不同的物種概念,但生物學家至今在物種概念上仍有分歧。在高等生物物種界定中,生殖隔離(reproductive isolation)被認為是一條基本、具有可操作性的準則。
  • 一家被騰訊投資的to B企業會經歷什麼?|甲子光年
    實際上,也是從定下開放戰略的 2011年起,騰訊就已開始在to B領域零星出手,投資了金山軟體等項目;2015年之後,騰訊投資在to B領域的動作更為頻繁,陸續投資了微盟、有贊、明略科技、銷售易、太美醫療科技、燧原科技、數美科技等覆蓋更廣領域的明星公司。
  • 成都生物所在持續基因流下物種界限維持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隨著研究的深入和對象的擴展,這些打破生殖隔離而產生物種間基因流(gene flow)的實例越來越多,並且包含了較多動植物。廣泛存在的雜交導致的基因交換逐漸被認為是物種進化的動力之一。但是,在廣泛存在的基因流背景下,物種如何維持自己的身份(identity)、並保持與其他物種的界限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 騰訊的2B和2C
    在去年的10月31日,馬化騰公開發表《給合作夥伴的一封信》時也再次重申騰訊將「紮根消費網際網路,擁抱產業網際網路」。與生俱來的2C基因,現在成為了騰訊2B最鋒利的武器。企業微信團隊也傳達了做好2B生意的一個信息——「用2B的工具,把零售這門2C的生意做好。」這個工具,企業微信承擔了比較重要的角色。
  • 企業購付匯、留學繳費,騰訊招聘B端跨境支付人才
    據了解,近日騰訊FIT啟動正招聘跨境業務高級經理,地區為深圳,其要求之一是了解企業購付匯、留學繳費等業務。2019年8月數據顯示,騰訊跨境支付已在超過49個境外國家和地區合規接入,發展了近1000家合作機構,並支持16個幣種的交易。
  • 紅星資本局|騰訊Q1自由現金流為392億,同比增133% C+B雙產品助力...
    騰訊2019-2020各季度收入數據,圖據騰訊騰訊2019-2020各季度利潤數據,圖據騰訊分板塊看,騰訊TO B代表板塊—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經受疫情考驗,單季收入264.75億元;在TO C板塊,騰訊社交產品矩陣在疫情期間,致力於滿足人們在消費娛樂、資訊社交、精神解壓等方方面面需求
  • TOB OR NOT TO B ,是個基因問題
    尤其是當你足夠了解百度的成長基因,其實不難發現在to B這件事上,百度不需要追趕。基因碾壓起跑線搜尋引擎這個基礎的行業分工,讓百度的基因「看起來很重」。但這樣的基因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也可以成為一個相對優勢。具體來說,由於載體的有限和場景的隨機性,網際網路企業面臨著流量紅利的激烈爭奪,整個市場環境整體呈現出鮮明的買方市場特徵。而隨著手機行業這個全球經濟增長引擎從2018年正式進入下行通道,過度偏科C端市場的弊端正在凸顯: 1.
  • 黑鏡財報|騰訊收入結構已漸穩定,B端比肩遊戲
    TO B業務「逆行」增長下一階段期待實現規模經濟通過「微信小程序」預約口罩,打開騰訊會議與同事隔空頭腦風暴;復工後亮出綠色「健康碼」瀟灑走進辦公樓……疫情之下,「無接觸經濟」概念興起,騰訊雲業務營收超170億元,而整個金融科技與企業服務在2019年Q4實現了299.2億元的收入,與上一季度的268億元幾乎持平,繼續扮演遊戲之外收入新引擎的角色。
  • 騰訊:創新「朋友圈」越來越大
    馬化騰表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騰訊和深圳的創新型企業一樣,要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幹」的作風,通過「創新實幹、開放進取」,努力創造更多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成績。創新已植入企業基因除了運營微信、QQ等,騰訊近期在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