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於湖南長沙一位爸爸要求兒子每天戶外玩兩個小時,不玩兩個小時不準做作業,此話題網絡熱度飆升。
據媒體報導,這位硬核老爸羅格,來自長沙,他的9歲兒子沒有上補習班,而是學習了各種戶外運動:皮划艇、滑雪、野外生存等。羅格介紹,兒子上學後戶外活動時間減少,所以想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更好的感受自然界,同時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如今兒子僅九歲就已經掌握了皮划艇、滑雪、野外生存等各項技能。
對此網友們展開討論,對此行為表示大力贊同:
我覺得這種教育方式和觀念挺好。
成績不一定名列前茅,但是長大了絕對能適應社會,也是社會需求的那種性格的人。
挺好的,現在很多孩子都得了抑鬱症和焦慮症,和不運動,不出去玩耍有關,他們只抱著手機,身體機能一下降,再加上綜合因素,最終導致神經紊亂失調,就得了焦慮症和抑鬱症。
反向輸出嗎?這樣孩子會覺得舒舒服服坐著寫作業很美好。
我很贊同,我覺得這個年頭培養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很重要。
中國的教育方式確實該改一改了,尊重孩子興趣愛好。
這才是真正的王者,從體能素養和生存視角來說這絕對是優等生,很多孩子已失去了生存能力,大多數是生活的假把式,慣養和圈養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了,希望家長有正確的價值觀正確教育孩子的基礎能力,德智體美勞均衡發展!電子產品對這一代孩子的充斥和殘害真是太可怕了!
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
時間會證明你是對的。
在一部分人的認知裡,孩子學習才是正業,玩兒是一種不務正業的表現。但玩耍,看起來是沒有意義的瞎折騰,但對於孩子的成長卻非常重要,它是每個人童年時期不可缺少的一項學習活動。
美國作家理察·洛夫在《林間最後的小孩》中曾提到,在一次與兒子的交流中,兒子問他:「為什麼你的童年比我的更有趣?你們可以在林間奔跑,可以在樹屋附近捉迷藏,還可以騎馬穿過沼澤?」兒子的問題讓他陷入了沉思。兒童應該多親近大自然,但如今科技在進步,自然在後退。於是他提出了一個裡程碑式的概念——「大自然缺失症」。
它不是一個醫學名詞,但卻引發了全球對兒童身心健康的持續關注。科學家們紛紛提供證據,認為由於缺乏與大自然的接觸,如今的孩子出現了一系列令人擔憂的問題,包括兒童肥胖、注意力缺陷、多動、孤獨、抑鬱、哮喘等。這種「去自然化」的童年,讓他們對很多事情失去興趣。
現在很多孩子從小就沉溺於電子產品,和網路遊戲打交道,是因為他們沒有感受到戶外的更多樂趣可循,當他們來到營地發現生活中有比網路遊戲更好玩的事情,他便不會沉迷虛擬世界。
孩子們正是處於想像力爆棚、好奇心充分、創造力強的階段,我們更不能總讓他宅在家裡,應該多讓孩子體驗更多的興趣活動,激發孩子終生受用的各種潛能。
當孩子們走出家門,戶外活動使他們融入自然,孩子在戶外可以自由地變換動作、自由地重複感興趣的活動,從而提高身體素質。在戶外的系列遊戲中,孩子可以從中獲得情感、認知、社會性、意志、人格等方面的發展。
在玩樂中,孩子們融入集體。現在有很多家長都會為在業餘時間為孩子報名營地活動,因為這裡有規則、有合作、有競爭、有妥協,孩子在這個營地過程中能更好地學會與人交往。在玩樂中,通過和同齡人的接觸,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創造力,讓他們學會如何應對挫折、克服困難等等。
玩和學並非彼此對立,而是相輔相成。遊美國際營地教育,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和競爭力的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