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曾經唱著兒歌長大的「70後」「80後」,卻很少能聽到自己的孩子哼唱新的兒歌。偶爾聽到的,或許是街頭流行的成人歌曲,或者是給篡改得面目全非的傳統兒歌。21日是世界兒歌日,請允許我們憂思一下:如今的孩子在唱什麼兒歌?我們該給孩子們傳唱什麼樣的兒歌,給他們提供怎樣的精神食糧?
藍天白雲綠草地,孩子們在草地上一邊唱著兒歌,一邊奔跑嬉戲,這樣的一幅春日圖景,無疑是令人動心和陶醉的。但是現實中,其他元素可能都有,卻唯獨缺了適合孩子們傳唱的兒歌。在他們的嘴裡唱出來的,要麼是諸如《小燕子》《春天在哪裡》這些創作於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然後被70後、80後在小時候反覆傳唱的「老兒歌」,要麼就是一些成人愛情歌曲,而這些成人歌曲用孩子稚嫩的童聲唱出來,不是動聽,而是刺耳。
春天到了,我們的孩子應該唱一支什麼樣的兒歌?這是一個需要引起全社會關注的問題。我們不是說現在的孩子吟唱《小燕子》這種經典兒歌有什麼不好,但這些經典兒歌除了顯得有些「老」之外,在數量上也寥寥無幾,經典的,得到社會各界公認的新優秀兒歌作品正處在一個青黃不接的階段,也許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優秀的兒歌作品不僅能啟迪心智、陶冶情操,豐富了孩子們的精神世界,而且有利於培養孩子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是他們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當代優秀兒歌作品的匱乏,背後顯然有著深層次的原因,最主要的有兩個方面:一是受功利思維的影響,導致創作者不願意創作兒童歌曲。二是在市場的壓力、利益的驅使下,包括廣播、電視在內的主流媒體不願意拿出寶貴的資源推介兒童歌曲。對於創作者來說,要創作一首膾炙人口的兒童歌曲,其難度不亞於創作一首流行的成人歌曲,但是創作成人歌曲,可能一首歌就能賣出幾萬十幾萬塊,還能憑藉歌曲一舉成名,但是創作兒童歌曲,卻難有這樣的機會。
對於廣播、電視等等傳播機構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不管是國內的還是引進的,只要孩子喜歡看的動畫片,就能引來贊助商的大手筆贊助廣告,但是播放兒童歌曲,卻極有可能出力不討好。這說明,要想讓兒童創作和傳播脫離現在的困境,迎來屬於自己的春天,既需要兒歌的創作者和傳播平臺多點社會責任感,眼睛不能只盯著市場,盯著利潤,同時還應該由國家有關部門在政策上的引導、資金上的扶持。
比如「童聲裡的中國」新童謠徵集活動發起後,從2006年開始目前已成功舉辦8屆,先後發動創作30多萬件歌謠作品,其中不乏充滿時代氣息、童真童趣的兒歌作品,如《孔子爺爺好》《行教童謠》等。但由於推廣工作力度太小,這些兒歌還沒能真正得到推廣,當然也很難得到孩子們的傳唱。
兒歌不是「小兒科」,為了讓我們的孩子有歌可唱,為了他們長大以後回憶自己的童年時有優美的歌聲在迴蕩,現在是到了關注兒歌創作,關注兒歌傳播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