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何晞宇
11月8日,美國總統川普的外孫女阿拉貝拉,用中文演唱兒歌的視頻在網絡上公布以後,引起公眾的關注。出乎意料的阿拉貝拉沒有選擇當下流行的中文歌曲,而選擇了兩首年齡至少在30歲以上的「老兒歌」:一首是在上世紀50年代紅遍大江南北的歌曲《我們的田野》,另一首則是80後們的童年記憶《好媽媽》(即《我的好媽媽》)。
1980年代初,《好媽媽》一曲通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著名的兒童欄目《小喇叭》向全國的小朋友播放後,受到極大的歡迎,並獲得「四人幫」倒臺後的首屆全國少年兒童歌曲評選「幼兒歌曲獎」,而它的作者就是人稱「兒歌大王」的作曲家潘振聲(1933年—2009年)。
一分錢爺爺
潘振聲,1933年出生於上海市青浦縣。是著名的兒童音樂作曲家,除了《好媽媽》以外,潘振聲還創作了包括《小鴨子》、《春天在哪裡》(《嘀哩嘀哩》)、《吹起了小喇叭》等1000多首兒童歌曲,這些歌曲大部分都通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小喇叭》節目,傳進千家萬戶。曾有報導統計中國至少有5億人口曾經唱過潘振聲寫的兒歌。
潘振聲自幼家貧,曾輟學做童工。解放後,潘振聲報名參軍,成為一名文藝兵,並在業餘時間創作歌曲。1955年,潘振聲復員後,成為上海一所小學的音樂教師,因為學校沒有音樂教材,他開始自發作曲編輯講義,「我們村裡養了一群小鴨子,我天天早晨趕著它們到池塘裡……」,就在這樣的環境下誕生了。
《小鴨子》描寫了孩子與動物說話,學動物搖頭擺尾的可愛形象,雖然主題是農村集體化後要熱愛公社財產,但卻受到此後數代兒童喜愛。1982年,美國著名的兒童節目「芝麻街」與中央電視臺合拍特輯《大鳥在中國》,選用了《小鴨子》作為插曲。
1961年元旦,潘振聲第一次向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小喇叭》寄去了一首幼兒歌曲《寶寶愛唱紅旗歌》,沒想到《小喇叭》竟然選用了。從此,潘振聲開始向《小喇叭》持續投稿。
1965年,《小喇叭》欄目寫信給潘振聲,希望他可以創作一首表揚「好孩子」的歌曲。由於曾經擔任過小學的少先隊大隊輔導員,潘振聲經常給小朋友上品德課,他的辦公桌上也常放滿了小朋友拾金不昧交來的一分、兩分錢。潘振聲以此為線索,使用了明快的滬劇紫竹調轉化為現代曲調,創作了在後來傳唱了半個多世紀的,「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
由於《一分錢》的影響力,晚年的潘振聲還曾一度被稱為「一分錢爺爺」。
《好媽媽》的誕生
上世紀50年代末,潘振聲離開上海前往西北,支援寧夏建設,這一去就是三十年。但在寧夏工作期間,潘振聲依然沒有放棄兒歌創作,而他的靈感依舊來自對生活的觀察。
80年代初,潘振聲一次上街買油條時,聽到排在他前面的兩個年輕媽媽的對話,雙方都誇對方孩子懂事,而數落自己的孩子不聽話。媽媽們說,自己上班累了一天,回家還要管教孩子,得不到休息。潘振聲便構思創作一首歌,可以告訴小朋友,要尊重、體諒媽媽的勞動。
而歌曲最後「讓我親親你吧」,這樣在上世紀80年代還不太容易見到的親暱舉動,卻來自潘振聲自己的家庭生活。潘振聲的女兒當時上初中,但每天上學前都要親熱的說,「爸爸再見」,有時還親他一下。像這樣溫馨的生活細節,也被潘振聲寫入了歌詞當中。
(本文參考《張德明報告文學選 》、《潘振聲你遺憾什麼》作者陳琢如、《兒歌大王和他的警察朋友》作者魯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