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臺市橋東區第二幼兒園的小朋友們在唱兒歌 牟宇 攝
六一兒童節後,關於兒童音樂作品創作及現狀的討論再次熱鬧起來。有業內專家表示,近年來能夠廣為傳唱的經典兒歌找不出一首,多數少年兒童的日常歌單被美日韓流行音樂,甚至國內網絡流行音樂所取代。多久沒有一首值得傳唱的經典兒歌了?這不僅成為全民美育潮流下新的學校與家庭之問,更觸發了關於當下中國兒童歌曲創作斷層與失語之痛的社會問題與文化問題。
兒童沒有好歌聽,兒童缺少兒歌唱
「小孩在出生前後聽的音樂差距很大,在媽媽肚子裡聽的音樂是莫扎特、G大調、小夜曲,特別高端,但一出生,只能聽『爸爸的爸爸叫爺爺』……」《脫口秀大會》之「人生沒有撤回鍵」一期節目中,思文對中國兒歌的吐槽引發了不少家長的共鳴。
在學校,也常能聽到精心準備兒童節目的老師們抱怨: 「現在的兒童節目越來越難編排了,每年除了用《讓我們蕩起雙槳》《數鴨子》《外婆的澎湖灣》等老歌之外,真不知該給孩子們選什麼歌?」
父母更發愁,孩子天天跟著奶奶去跳廣場舞,最熟悉的歌曲就是《愛情買賣》《老婆最大》這類網絡音樂,張口就是《小三續集》……
老師與家長的擔憂並非只是主觀印象,「要麼唱上世紀的老兒歌、要麼唱網絡成人歌曲」折射出當前我國兒童藝術普及中不可小覷的現狀——兒童沒有好歌聽,兒童缺少兒歌唱。
「當前非常缺乏適合廣大少年兒童傳唱的、適應新時代發展需求的優秀原創兒童歌曲作品。同時良莠不齊的國外流行音樂作品大量湧入,搶佔了中國兒童的『藝術教育陣地』,對中國當代青少年、兒童的審美觀、價值觀等都產生了很大影響。」中國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趙季平認為,少年兒童音樂市場供給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
兒歌創作的熱情哪去了
兒歌在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首好的兒歌不但可以幫助孩子獲得藝術上的薰陶,而且可以引導孩子向上向善向美。然而近年來,我們為什麼創作不出受孩子們追捧的經典兒歌?
受訪業內人士提出,一方面,一些專業院校畢業的青年作曲家主要致力於交響樂、民樂的創作,鮮少接觸兒童音樂的創作。另一方面,隨著老一輩優秀兒歌創作者的相繼辭世,部分音樂製作機構的轉型改制,願意從事兒歌創作和傳播的藝術家及發行單位逐漸流失。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許多人更願意把精力投入到受眾廣、傳播速度快、收入高的流行歌曲的創作上,對兒歌的創作與傳播缺乏熱情。
趙季平表示,目前我國明確、有力的扶持兒童歌曲創作方面的項目和政策支持較少,兒童音樂創作事業尚難以形成規模、實現持續性發展。
由於缺乏優質兒歌,加之孩子們處於「好奇心盛、模仿力強、鑑別力弱」的特殊成長階段,長期哼唱成人歌曲的孩子們早熟傾向嚴重。「從歌曲這個媒介,孩子們過早接觸了不入流的成人文化,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沒有好處。」北京市海澱區一位家長說。
呼喚唱得響的新經典旋律
兒歌創作需要優良的環境和適度的支持,也需要深厚的土壤,不少業內人士把目光投向了傳統文化。「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是一個豐富的文化素材庫,完全能夠為少年兒童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食糧。」趙季平說。
2016年起,以古詩和中華經典傳統文化為內容核心,充分展現經典古詩古文、民族民間音樂的《古詩童韻》項目在京啟動。
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團作曲家趙麟介紹,《古詩童韻》從中小學課本中遴選出了32首適合譜曲的古詩詞,每首單獨成曲,家喻戶曉的《敕勒歌》《卜算子·詠梅》等名篇都收錄其中。編曲在體現中國文化特色的同時,又將流行音樂元素融於其中,歌曲旋律輕快上口,非常適合少年兒童學習傳唱。
「我們希望在兒童古詩詞歌曲、兒童音樂的創作上做更多的嘗試,推出風格更多樣化、更受廣大少年兒童喜愛的系列兒童音樂文化產品,並針對不同年齡段少年兒童,逐步推進校園歌曲創作體系化工程。」趙麟說。(記者 張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