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剛說事#【緒剛說事: 有故事的八旬老翁和他小說裡的故事 ——楊若文與長篇小說《天涯何處無芳草》系列談(五)】
(5)家庭:親情、友情、愛情搭建起來的
家庭:是情的聚集地,親情、友情、愛情,都在這裡匯流、凝結、融合。家,是情壘起來的。
情,作為無形的家庭,是房子、妻兒這個有形家庭之魂,也是家庭興旺發達的根基、成員幸福人生的源泉。房子倒了,只要情在,還可重建,還可購新,一切均可恢復如初。情一旦撕裂、失卻,就難縫補、就難追回了。
被列於榜之首一首二的婚外情、家暴,還有為幾個臭錢的互不相讓,對他人無端無由地亂猜亂疑等等,都在消耗著情、侵蝕著情。待到情份撕裂、丟盡,就各奔東西、反目成仇,家也免不了最終的坍塌,厄運隨之降臨了!家庭在情的層面坍塌,才是真正的悲哀,痛心疾首般的,撕心裂肺般的!把家不當家算得上世上的最愚最蠢,連禽獸的生理性護稚惜偶,都遠遠不如!情在家庭中扮演什麼,分量多重,還用問嗎?
上世紀八十年代,父母還健在。楊若文和弟弟身在外地,兩位老人孤孤零零已有二十餘載,兄弟倆寄些錢、寫寫信,回家看看而已,以為這就是盡了孝,別人眼裡他們也「孝子」無疑了的!楊若文每次探親,沒有守在父母身邊親親熱熱地侃上幾句,給寂寞孤獨的二老補補父子情、母子情,而是整天不落家,東走走、西跑跑,找同窗、找好友,神吹狂聊,自己仰面大笑樂透了,父母呢,被冷在了一邊!是的,和父母沒有多少話。跟父母無話,已經是情疏了、意淡了,自己茫然不察,沒弄清內心寂寞孤獨的二老最缺的是什麼,以為只要給錢就是進孝。雪中最需的是炭,你送的什麼?楊若文捫心問自己:你懂得「家」嗎?前文還在笑話別人愚蠢,自己豈不蠢的?
如今子女探望父母,手機玩得過癮,時不時地開懷大笑,父母同樣被晾在了一邊,坐在兒女身邊想交流幾句的父母,能覺出他們心思不在自己身上,知趣地離開了。楊若文現時每當憶起父母的寂寞孤獨,就躲在無人處暗自掉淚了,情不自禁!他再想給父母補補情,老天不給這個機會!他憂心,如今的子女,還會在若干年後,重複他的「暗自掉淚」!不懂家的,太多了,包括如今事業有成、目光超前的下一代。家,太金貴了;情,太值錢了!
楊若文,本名楊軍,1966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武警工程大學教授(編審),長期從事文學、語言、古代兵法等教學與期刊編輯。文藝創作:有長篇歷史小說《宮燈》《天涯何處無芳草》(上下冊)。學術著作:著《實用性學術論文寫作通論》(署名楊軍),主編《實用報紙編輯》(上下冊),編著《新聞編輯能力訓練教程》,這幾部均被部分高校選為教材。與他人合編《武警現代素質》《處置突發事件後勤保障》等十多部專著、教材,有三部為副主編。發於《光明日報》《解放軍報》《中華讀書報》《中國教育報》《中國新聞出版報》以及期刊《西部學壇》《西部學刊》《今傳媒》等幾十種報刊的文章,僅收入相關資料彙編的就有102篇,涉及到文學、語言、歷史、社會心理學、新聞學、傳播學多個學科領域,花費較多心力的是,著眼於新聞情感信息傳播的研究,對其進行了從之一到之十的系列性論述,融入新聞學、傳播學、社會心理學相關理論,提出一些前沿性觀點。面對讚譽泛濫、批評疲軟,楊若文逆勢而上,發了《揮之不去的遺憾───新聞與傳播類新作硬傷太多》,對當時風行的五本新聞與傳播學專著中的問題,進行了態度鮮明的指陳。《質疑央視「百家講壇」所謂的「悲劇式人物」》《央視「百家講壇」對於丹評價的隨意性及其負面作用》,也是有話直說的。此外,《陝西報刊的下一步:突破「平平」,迎接輝煌》的系列探索,從之一到之四,《攝影報導的發展趨勢》上下篇,《報刊批評系列探》從之一到之五,在進一步探討中,對該批評的,毫不掩飾,產生了一定影響。(在各省做報告與搞講座的十多起,因都在部隊內,只是不能隨意用,傳的照片,凡是涉及到部隊的,不宜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