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一位不會說英語的君主。這位奇怪的君主,他就是18世紀初的英王喬治一世。喬治一世原本是德國人,但因為特殊時期的血親關係被喜提王位,因此人們都覺得他這個王位是「撿漏」來的。
既然當了英國君主,而英語又作為英國的母語,那喬治一世不會說英語,他又該怎麼參與內閣討論和大家共商國是呢?
這時候,出於萬般無奈,只要由財政大臣羅伯特出面,負責起了國家的政治事務,代國王和大家商討。
在此之前,英國君主都是親自理政並自己行使首相職責,並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和組織政府,而在喬治一世時期,由於語言溝通上的障礙,喬治一世很不願意參加這類場合的商討,因此將原本由國王行使的這一權力開始轉交給了羅伯特·沃波爾。
因此,羅伯特·沃波爾成為英國歷史上公認的第一位首相。
在羅伯特·沃波爾之後,英國君主的影響力開始衰退,首相的職務逐漸由會議中人數佔多數的黨派的領導人擔任。
後來,「首相」這一稱謂,被專門用來形容專制君主的首席大臣。
1937年,英國議會通過《國王的大臣法》,「首相」這個稱號才作為成文的法律依據被正式定下來。而且首相同時兼任第一財政大臣的職務。因此,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人們常常習慣用財政第一大臣的稱號來代替對首相頭銜的稱呼。像羅伯特·沃波爾、喬治·格林委拉、諾斯伯爵都不大習慣人們稱自己為首相。
話說喬治一世不主動參與政務,到了他的兒子喬治二世的時候,又剛好正趕上英法第二次百年戰爭,因此,喬治二世和法王路易十四爭奪歐洲霸權,他在歐洲大陸所待時間要遠遠多於在英國的時間。
接著,又到喬治三世,可遺憾的是,這位英國國王有點神經問題,總是癲癇發作,因此也沒法主動參與政務……也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幾代君主之後,大家已經約定成俗,於是,英國的國王逐漸失去了早先的王權。
直到今天,英國國王,包括此後的英國女王們,實際能夠行使而有效的權力,只有一個權力,那就是:同意權。也就相當於只能「點讚」。
在現實的環境中,儘管英國的國王,比如英國女王,瑪麗一世、伊莉莎白一世、安妮女王等表面看起來似乎還有一些特權,比如起訴豁免權,對外宣戰權,以及不繳納稅收權,但那些,在正常的國際關係中來講,無非只是一個花瓶擺設罷了。
『文/淳幀通安,筆名宏羅,本文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歡迎留言、探討,感恩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