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如果被稱為「世界祖母」,一定是做出了一番比「世界首富」更牛的事情。
這個人就是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1901-1978),美國人類學家,一個具有深厚心理學背景的人類學家,一個將文化人類學的視野與思考問題的方式教給了成千上萬公眾的人類學家。
對這位學者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閱更多的信息,我這裡想說的是她生平的最後一部著作《文化與承諾——一項有關代溝問題的研究》。
在這部發表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著作中,米德從文化傳遞的方式出發,把整個人類的文化劃分為三種基本類型:
既成文化(POST-FIGURATIVE)、互濟文化(CO-FIGURATIVE)和未成文化(PRE-FIGURATIVE)。
是指晚輩主要向長輩學習
是指晚輩和長輩都向同輩人學習
是指長輩反過來向晚輩學習
(這裡插播一句:關於這三種文化的中文翻譯有許多種。有的翻譯成三喻文化:後喻文化、互喻文化、前喻文化;有的翻譯成三象徵文化:後象徵文化、互象徵文化、前象徵文化。由於各種版本囫圇吞棗式的翻譯,無法確定一個準確的名詞,我只好按自己的理解暫時翻譯成:既成文化、互濟文化、未成文化。哪位有更精確的翻譯,請多指教。)
先說第一種既成文化,意思是說晚輩人的知識主要是從長輩人那裡學習來的。
這個咱中國人感悟最深,神話傳說中總是有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白鬍子老神仙出沒,現在的網絡語言中有「活久見」這個詞,意思是說活得久了自然就見到了。
在這種文化傳遞過程中,老一代傳遞給年輕一代基本的生存技能、公認的生活方式和簡單的是非觀念。
比如在漫長的農耕文化中,祖祖輩輩都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你非要冬天種莊稼,那不弄個顆粒無收才怪,所以人們經常會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老人還會經常說: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都多,我走的路比你過的橋都多。
在這種文化中,年輕一代的生活都是老一代經歷過的,老一代的現在就是年輕一代的未來,一成不變的生活緩慢而簡單,日復一日地重複。
我的前二十多年的人生基本上都是在一個大型的軍工企業度過的,出生在企業自己的醫院裡,媽媽休完產假上班,我就和其他差不多大的孩子一起呆在工廠門口的哺奶室裡等媽媽工作間隙來餵奶,幼兒園、小學、中學都在企業的子弟學校上學,大學畢業又分配回企業工作。
如果沒有什麼意外,我的未來將重複父母的人生軌跡,升職加薪,娶妻生子,然後讓我的孩子再重複我的人生軌跡。
這看似四平八穩的生活,讓年輕一代不必有太多疑問,不必有太多自我意識,照著老一代說的去做就是了。
直到有一天,突然看到那輛綠色解放牌大卡車,我才意識到,必須要做出改變了。
我生於斯長於斯工作於斯的企業,職工和家屬加起來有好幾萬人,每年因為生老病死各種原因去世的人,都是用這輛卡車送去殯儀館。
這輛車我從小就熟悉,工作後還坐過一兩次,都是幫發小送過世的親人,沒覺得有什麼異常,可是不知為何,那天卻不由悲從中來。
一個人都能看到自己升天后坐哪輛車去火化,這樣的人生實在是太乏味無趣了。
時代不斷發展,既成文化逐漸崩塌,老一代已經無法用他們的經驗告訴年輕一代應該怎麼做,年輕一代只能把在新時代中捷足先登的同伴作為自己仿效的榜樣,這就進入了互濟文化。
這種文化的特點是全體社會成員以當下流行的行為模式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當年上學的時候老一代告訴年輕一代: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年輕一代大學畢業走上社會,發現被老一代忽悠了,數理化的學習成績和收入正好成反比,所以年輕一代只能向那些當年成績不好的同齡人學習如何獲得更多的財富,比如炒股、炒房、投資、移民、自己當老闆等等,起碼我這代人沒聽說過誰是跟父母學的炒股票。
年輕一代當了父母,也沒有辦法再用老一代撫養自己的方式撫養下一代,隔代教育反而成了這一代人頭痛的話題,大家都是從同齡人那裡通過互相學習和交流,知道了蒙臺梭利、華德福、七田真、金寶貝,當然還有《成長與陪伴》。
就拿送孩子去留學來說,其實很多父母並不完全清楚留學到底有什麼好處,只是因為同齡人的孩子都去留學,所以不管付出什麼代價,不管孩子能力如何,不管留學的學校水平如何,都要送孩子出國。
互濟文化不僅僅是年輕一代是在同輩人之間互相學習,老一代也不例外。
老年人跳廣場舞、痴迷養生等也是和同齡人互相學習的結果。
互濟文化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過渡性質的文化,正當年輕一代以為自己站在時代的潮頭,完全超越了老一代的時候,他們的孩子,更年輕的一代已經乘著網際網路的長風,踏著時代的巨浪,呼嘯著洶湧而來,把自以為是的父母一下子拍倒在沙灘上,然後毫不客氣地碾壓而過。
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不管你願不願意,社會迅速進入了未成文化時代。
未成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長輩反過來向晚輩學習。
網際網路和智慧型手機讓更新一代的孩子跳過了軟體和硬體知識的學習,直接進入了網絡信息應用的領域。
對他們的父母來說,網際網路是逐漸進入自己的生活;對這一代的孩子來說,網際網路就是生活。
沒有任何一代能象他們這樣了解、經歷和吸收在他們眼前發生的如此迅猛的社會變革。
父母、祖父母、祖祖父母做夢都沒有經歷過他們的生活。
在了解和使用網絡方面,他們天生就是父母的老師。
有一個十歲的男孩,給媽媽的手機下載了幾十個APP,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媽媽很痛苦,因為這些功能對她都沒有用,反而有時找一個最基本的功能要翻好多頁都找不到。
直到有一天,媽媽要出國,早班飛機很早,媽媽擔心值機等耽誤時間而誤機,孩子告訴她手機中的一個APP是專門值機的,提前在家列印好登機牌,到時就可以直接辦理登機了。
媽媽還沒從驚喜中回過味來,兒子又告訴她手機中另外一個APP,是到達後專門用來查找託運行李的位置的,這讓手忙腳亂的媽媽一下子放鬆下來。
由這件事媽媽才知道手機在自己手裡其實和磚頭區別不大。
今年夏天第一次去美國,我和太太寸步不敢離開十五歲的女兒,一方面要靠她用英語和別人交流,另一方面她可以用手機預定酒店、購物、檢索、翻譯、導航,離開她,我們生活不能自理。
看著她憑著一部手機在紐約密如蛛網的街道上自由穿梭,我總懷疑我的手機是個假的。
還有一個武漢的女孩子,因為從小痴迷日本的動漫,自己在網上看動漫的同時順便學會了日語,憑藉這個特長考上了自己心儀的外國語中學,上高二的時候日語水平已經和母語不相上下。
想想我當年跟著老師苦學了三個月,也只學會幾句「初次見面請多關照」之類的寒暄,不得不承認這真是她們的時代。
最近風靡各大城市的摩拜共享單車,創始人是一個32歲女孩子,這個基於網際網路模式的創意讓全世界的城市管理專業人員為之汗顏,因為眾多頂尖專家基於傳統方式解決城市短途交通問題的方法,在這輛橘紅色的單車面前都顯得如此LOW。
專家們欠缺的不是資金和技術,而是網絡共享的理念。
每天看著我家樓下大半年都沒有完工的政府統一配套的自行車存儲設施,再看看路邊停放著的橙黃藍綠各種顏色的共享自行車,就像看到夕陽和朝陽交接班式的一落一升。
即使明明知道自己已經落後,很多成年人還是放不下自己的臭架子,不願虛心向孩子學習。
經常能在各種場合看見所謂的創造力培訓班,由成年人教孩子如何培養創造力。
這簡直是個天大的笑話,這就像讓我去教王健林怎麼賺錢一樣。
孩子的創造力是保護出來的,不是培養出來的,因為創造力是孩子天賦的本能,做父母的只要好好保護不去破壞就已經足夠了。
也許我們需要重新思考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因為未來再也不是今天的簡單延續,而是對今天的徹底顛覆。
米德在她的書中寫到:過去,老一代可以訓斥年輕一代:「在這個世界上我曾年輕過,而你卻未老過。」
現在,年輕一代能夠回答老一代:「在今天這個世界上,我是年輕的,而你卻從未年輕過,並且永遠不可能再年輕。」
未成文化獨特的傳遞方式,決定了在這場對話中,虛心接受教育的應該是年長的一代。
有些研究的結果顯示:中國的孩子跟其他國家的孩子相比,在知識量上超過了別人,但是在創造力上,我們遠遠地不如別人。
從更大的範圍來說,最近兩百年,有兩百個對人類社會生活有重大影響的創造發明,沒有一樣是我們中國人做出來的。
這應該不是智力的差距,可能是我們對既成文化的傳遞方式過於忠誠,對未成文化的傳遞方式有些害怕。
我們更擅長跟隨而不擅長領跑。
在既成文化的時代,一個人一旦做了父母,就肩負了傳承的重任,要把自己從父母那裡學到的技能和知識,再加上自己多年積累的本事,儘可能地教給自己的孩子,讓他按照祖祖輩輩運行的軌道按部就班地生活。
在未成文化的時代,做父母的教給孩子的越多,孩子就會被時代甩得越遠,做父母的最好方式,就是老老實實承認你給自己生了一個老師,好好保護老師天生的創造力,認認真真地向老師學習自己缺乏的東西。
在既成文化的傳遞方式中,我們說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祖宗成法不可輕易更改。
在未成文化的傳遞方式中,我們要說一日為父母,終生拜師傅。這沒有什麼可丟人的,因為孩子身上有父母不具備的能力,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向孩子學習是父母最好的成長方式。
感謝米德,在四十多年前就有如此前瞻性的眼光,她是應該被人類歷史銘記的偉大女性。
老伍
2016年12月31日12時辭舊迎新之際
於深圳塘朗山下
愛果心理諮詢
預約
18129910616
0755-82554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