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歷史的原因,中國的許多地名,一直在跟我們的常規認知作對!
明明在我們的詞典和常規意識中,那個漢字十分簡單,好認好記也好寫,可它們一落到地名兒中去,就頗讓人牙酸腦疼了。
前番疫情期間,全國各地支援武漢,河南省洛陽市嵩縣閆莊鎮向竹園溝村向武漢捐蔥10萬斤,可咱央視主持人在念新聞稿時,硬把嵩縣念成了蒿縣。
嵩和蒿,一個部首的事兒,可讓咱老百姓心裡總感覺有點膈應。
當然事後查明,是寫稿子的人把這字兒給寫錯啦,的確也怪不得咱央視的主播。
那什麼彎彎專家黃世聰,把涪陵榨菜讀成「péi陵榨菜」,的確鬧了一個不小的笑話。
但咱們中國許多地名兒中的字,你要是太隨意,那特定掉溝裡去!
小編下面整理了幾個地名,你看你平常讀對了幾個?
還是上邊的河南,有個河南濬縣,那個浚字咱平常都讀的是疏浚的「jùn」,然而一到這縣名上,卻該讀成「xùn」。
安徽亳州,一不留神恐怕就讀成「háo」州了,然而它卻該讀「bó」。
河北的蔚縣,你是不是常讀的是「wèi」,然而它卻該讀「yù」。
上海有個地方叫「莘莊」,咱們常見的詞語有「莘莘學子」,讀的都是「shēn」吧,可這地名你要這麼讀,又翻車啦,它準確的讀音該是「xīn」,那些喜歡讀半邊兒字的人,恰恰一讀就對。
浙江有兩個地方,一個是「台州」,一個是「麗水」,咱們一般都會讀「tái州」和「lì水」,可到當地一問,又錯啦,它們該讀「tāi州」和「lí水」。
江西省的鉛山,十有八九都會讀「qiān山」吧!可它偏偏該讀「yán山」!
中國的漢字,那可是博大精深,你說,咱們現在正向旅遊大國發展,要是到了這些地方,一讀就錯,找誰給說理去?
你們看看,還有哪些地名兒如這樣的怪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