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生來是一個寫小說的人。
七歲時,她就已開始編故事,在一種舊帳簿的空頁上,歪歪斜斜地寫下了最初的想像。她編過家庭倫理悲劇,也編過歷史故事。九歲時,向報社投稿一幅漫畫,得了五元稿費,沒有照大人們的意思去買有意義的東西如本子、字典之類留作紀念,而是去買了一支小號的丹琪唇膏。十二、三歲時,寫了一篇《理想中的理想村》,文筆十分明麗暢達:「在小山的頂上有一所精緻的跳舞廳。晚飯後,乳白色的淡煙漸漸地退了,露出明朗的南國的藍天。你可以聽見悠揚的音樂,像一幅桃色的網,從山頂撒下來,籠罩著全山 ……。」
張愛玲小學時代寫過一部手抄本小說,說的是一個三角戀愛的故事,在同學中傳來傳去。她那時候喜歡張恨水的小說,也曾模仿張氏小說的寫法,作過一部《摩登紅樓夢》,計五回。那年她十四歲。借用「紅樓夢」的人物、情節,寫的卻全是上海的摩登男女,別有情趣。比如,開端寫寶玉收到傅秋芳寄來的一張照片:「寶玉笑道:『襲人你倒放出眼光來批評下子,是她漂亮呢還是——還是林妹妹漂亮?』襲人向他重重地瞅了一下道:『哼!我去告訴林姑娘去!拿她同外頭不相干人打比喻——別忘記了,昨天太大囑咐過。今兒晚上老爺乘專車從南京回上海,叫你去應一應卵兒呢,可千萬別忘了,又惹老爺生氣』」。一個十四歲的女孩能將故事講得頭頭是道,實在令人震驚。這是屬於通俗體的。
同時,她還寫純文藝情調的,如《牛》、《霸王別姬》,發表在校刊上,文筆的老到,幾乎使人不敢相信出自一個女中學生之手。她的國文老師盛讚她的文章,認作是才女。
後來,張愛玲這樣回憶她的青少年時代:「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然而當童年的狂想逐漸褪色的時候,我發現我除了天才的夢外,一無所有……,七歲時我寫了第一篇小說,一個家庭悲劇……,八歲那年我嘗試過一篇類似烏託邦的小說……,我發現我不會削蘋果。經過刻苦的努力我才學會補襪子……,在一間屋裡住了兩年,問我電鈴在哪兒,我還茫然。總而言之,在現實社會裡,我等於一個廢物……生活的藝術,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領略……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這種咬噬性的小煩惱,生命只是一襲華美的袍子,爬滿了蝨子。」
張愛玲真正在文運上爆得大名是在1943年,那一年的《紫羅蘭》雜誌(當時的主編是周瘦鵑先生),在「創刊號」和第二期上刊登了張愛玲的兩部中篇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和《沉香屑——第二爐香》。這兩篇小說皆以香港為背景,第一部寫一個善良、美麗、又有點虛榮性的上海女孩子,到了香港,受到花花世界的誘惑,一點點地喪失純真而同流合汙。後者寫一個中國淑女因性意識覺醒過晚而給一個英國紳士帶來了悲劇。這些故事本身並不怎麼離奇,之所以一下子引起讀者的興趣與愛好,大半是由於張愛玲對於人物心理的細緻把握,以及她在敘述中自然而然抒發的無奈的人生感懷。
1943年下半年,她又推出小說《茉莉香片》、《傾城之戀》、《封鎖》、《金鎖記》、《琉璃瓦》等,另外還有一些精巧的雜文。在1943年上海的流行雜誌裡,張愛玲的大名到處可見,她幾乎成了一個新聞人物,一個明星。1944年9月,張愛玲的小說傳奇》出版,共收小說十篇。1945年散文集《流言》出版,收散文三十篇。《傳奇》、《流言》當年都是暢銷書,一版再版,成為各階層的讀者都喜歡的讀物。張愛玲終於實現了她從小就想當名人的願望,在《傳奇》再版的前言中,她說:
「啊,出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個人即使等得及,時代是倉促的,已經在破壞中,還有更大的破壞要來。有一天我們的文明,不論是升華還是浮華,都要成為過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涼,那是因為思想背景裡有迷惘的威脅。」
張愛玲幾乎在一夜之間紅得發紫,成為當時上海最光彩照人的中國作家,被稱為一個奇蹟,一個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