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物看護人宋以朗:張愛玲的14個箱子(組圖)

2020-12-25 搜狐網


  張愛玲一生沒什麼朋友。如果說有朋友,那就是宋以朗的父母:宋淇與鄺文美夫婦。宋淇夫婦是張愛玲生前指定的遺產繼承人,他們繼承的遺產包括張愛玲的證件、信件、書稿、衣服、口紅、假髮和6雙沒來得及穿的毛巾絨拖鞋等。近年,圍繞這些遺產,有紛爭、有官司、有誘惑。4年前,宋淇夫婦之子宋以朗回到香港,守護遺物。日前,他將張愛玲的部分遺物借給香港大學,在港大舉辦了一場「張愛玲的香港傳奇(1939-1941)」展覽,並接受了本報專訪。本報獨家披露張愛玲的遺物圖片。


  香港,加多利山。這是一片鬧中取靜的豪宅區,風水很好,包括劉德華、陳可辛、許志安在內的眾多港臺娛樂圈人士都在這裡購置了豪宅。臨街,茂密的樹木遮不住寬闊而曲折的馬路,幾株細葉榕和長針松簇擁著一幢五層高的奶黃小樓,小樓陽臺上伸展出的花草正開得恣意妖嬈。

  宋以朗的家便在這幢奶黃色小樓裡。在這幢父母留下的諾大公寓裡,宋以朗住了近50年。而張愛玲也曾在這幢公寓裡住過半年。那是1961年的夏天,張愛玲為了給自己的美國丈夫賴雅籌集醫藥費,再回香港,趕寫了兩個劇本,其中之一便是《南北和》的續集《南北一家親》。那次她就住在好友宋淇與鄺文美夫婦家中。時年12歲的宋以朗把臥室讓給了張愛玲,自己去睡客廳。在他的記憶裡,當年的張愛玲終日足不出房,只顧埋頭寫作。

  50年過去了。1995年9月8日,張愛玲逝於美國洛杉磯。在1992年2月14日擬訂的遺囑中,她寫道:一旦棄世,所有財產將贈予宋淇夫婦,並指定遺囑由林式同執行。張愛玲海葬之後,林式同將14個裝滿了張愛玲遺物的箱子寄給宋淇夫婦。收到遺物後,宋淇夫婦經整理,將11箱交給了與張愛玲有幾十年出版合作關係的臺北皇冠出版社保管,而把幾百封他們與張愛玲的來往書信,合計3箱留在家中。1997年,旅美學者張錯在美國南加州大學成立「張愛玲文物特藏中心」,那時宋淇剛去世,鄺文美送去了兩箱張愛玲的遺稿,其中竟有《海上花》的英譯初稿,那是張愛玲生前一直想譯,但沒有譯完的。早在1985年,張愛玲曾向警方報案,稱她翻譯了近18年的《海上花》英譯定稿遭竊失蹤。現在找到的雖然只是初稿,但也是極有價值的文獻。

  從前,當張愛玲不那麼紅時,很少有人關注她,更不會關注她的遺物。現在,張愛玲紅了,與張愛玲有關的一切都意味著文化、商業。於是越來越多的出版社開始以各種名義出版張愛玲的作品。一部新近發現的《同學少年都不賤》、一篇佚文《天地人》,就引起了強烈的轟動。然而,還有多少鮮為人知的張愛玲的作品、故事被藏在那些箱子裡?可是與這些箱子有關的人物—林式同在2001年去世了,86歲高齡的鄺文美也患上嚴重的帕金森症候群。隨著當事人的逐漸離去,張愛玲的遺物將何去何從?

  4年前,宋淇夫婦的兒子宋以朗結束了近40年的美國生活,回到香港照顧母親,同時也沿襲父母的責任,守護張愛玲的遺物。在國外駐華媒體中,56歲的宋以朗是一個很牛的人。他是統計學博士,是全球第二大統計公司KMR的顧問,還為FBI做過法庭傳譯,負責將聯邦調查局偷錄的涉及黑幫走私、販毒、勒索的錄音帶翻譯成英文。

  如今,宋以朗每天和79歲的老管家、菲傭一起照顧母親。他很沉默,和小時候在女校裡讀書一樣。他甚至有些不善言辭。他不習慣將自己視為主角,連博客裡的翻譯也都是忠實原文的,從來不在裡頭添加個人評論。這樣的日子過了3年多。

  如今,房子裡的一切都沒變,家具還是50年前的。只是張愛玲曾住過的那個房間,被改成了專門照顧鄺文美的私家看護用的衛生間。

  張愛玲的14箱遺物

  宋以朗在一張扭條花鐵餐桌邊接受了本報專訪。這張餐桌是他的父母1949年從上海帶來香港的,那時宋以朗才出生4個禮拜。宋以朗的父親宋淇畢業於燕京大學比較文學系,與周汝昌、趙岡等人並稱七大《紅樓夢》專家。宋以朗的母親鄺文美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文學系,曾以方馨為筆名翻譯了世界名著《睡谷傳說》(The Legend of SleepyHollow)。在上海時,宋淇和鄺文美都是文化圈中的名人,住在法租界的花園洋房裡,與傅雷毗鄰而居。

  餐桌上擺著一個破舊的扁平牛皮紙箱,長寬各約20和15釐米。在這個外表毫不起眼的紙箱子裡,裝的都是張愛玲的遺物。這就是那14個箱子中的3箱了。當中除了張愛玲的證件、信件、書稿之外,還有衣服、口紅等日常用品,甚至還有張愛玲的假髮、眼鏡、手錶、筆、化妝品以及6雙沒來得及穿的毛巾絨拖鞋(後來被扔掉了)。

  對於張迷來說,紙箱裡的每樣物件都是走進張愛玲的世界的不可多得的寶貝,看到其中的任何一樣,他們恐怕都要歡喜得手舞足蹈。但對宋以朗來說,這3個箱子只是父母的一位好朋友留給他們宋家的遺物。宋以朗既不是張迷,也沒有看過張愛玲的全部作品。他對張愛玲的世界並不迷戀,但作為宋淇夫婦的兒子,他知道自己有義務沿襲父母的責任,守護張愛玲的遺物。

  58歲的宋以朗仍是單身,港臺八卦媒體用「他與張愛玲同居」的標題來造勢,他雖然覺得可笑,也買了好幾本放在家中。說起來,他倒是和張愛玲一樣都是好自由、離群索居的人。

  宋以朗笑呵呵地接待我們,看起來很隨意地將張愛玲的舊物一樣樣拿出來。他說曾有張迷慕名來他家觀摩,摸一摸這些東西都覺得好激動好開心。說到這裡,他又是笑眯眯地拿出一本手寫的橫格練習本樣的小薄子,數了數有四十頁,卻是張愛玲從未有人知道的中文小說《異鄉記》。藍黑鋼筆的張體字一直寫到最後一頁的最後一行,一句話並沒有寫完,可知是殘稿。每頁都有不少塗改,作家運文遣字的選擇和思量昭然可辨。宋以朗透露,箱子裡還有張愛玲的英文小說原稿「The book ofchange」、「the fall of the pagoda」以及短篇「the long river」。當年,張愛玲總是把自己的作品先寄給宋淇過目。

  不一會兒,宋以朗又從箱子裡拿出一本殘破的筆記本,竟是張愛玲的個人筆記,記得密密麻麻,中英文夾雜著,字小而草,需要仔細辨認;不是長篇大論,而是一條一塊的,有點生活備忘錄或信手瑣記的性質⋯⋯就這樣,宋以朗隨便翻一翻,就能抖出許多「寶貝」,而他已經習慣了別人的瞠目結舌。《異鄉記》會不會拿去皇冠發表?他聳聳肩,故事都沒有完,怎麼發表?

  最近宋以朗整理出了一批張愛玲遺物,交給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的「公共文化計劃」,在香港大學辦了「張愛玲的香港傳奇(1939-41)」公開展覽,展出張愛玲《談<色,戒>》的初稿、入讀香港大學學生記錄、從沒發表的個人筆記等,以及不同版本的個人著作、相片、個人證件,隨後又整理出張愛玲以香港為背景的罕有的英文小說、原版發表於美國雜誌的Stale Mates(中譯《五四遺事》),以及散文《嗄?》的中文手稿等,在香港引起轟動,9天內參觀人數約5000人,展期一再延長兩星期。

  「我希望通過這次展覽,把張愛玲的珍貴資料、文學價值和奮鬥精神傳承下去。」考慮到自己不可能永遠照顧這些遺物,宋以朗也抱著開放的心態表示,在認真考慮將它們託付給正規的學術團體。

  張愛玲和宋淇夫婦如今86歲臥病在床的鄺文美,當年被張愛玲叫作「八點鐘的灰姑娘」(8 o』clock Cinderella)。那時張愛玲初到香港,為維持生活,也替美國新聞處翻譯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瑪喬麗•勞倫斯的《小鹿》、華盛頓•歐文的《無頭騎士》等。在美國新聞處,她和鄺文美是同事。

  張愛玲在香港遇到上海老鄉鄺文美、宋淇自是分外親切。由於生活清貧、創作苦悶,鄺文美常陪她在女青年會的小房間裡聊天,但每到晚上7點多,張愛玲便會催鄺文美回家陪家人。

  在宋淇的照顧下,張愛玲進入電影圈,靠寫劇本賺錢。宋淇和鄺文美對張愛玲的惜才、理解和幫助,使得張愛玲從此把他們當作最親近最信任的朋友,就這樣締了深交。1955年秋天,張愛玲搭乘「克利夫蘭總統號」郵輪離開香港,前往美國。到碼頭送行的只有宋淇夫婦。船到日本,她寄出一封6頁長信,向宋淇夫婦訴說:「別後我一路哭向房中,和上次離開香港的快樂剛巧相反,現在寫到這裡也還是眼淚汪汪起來。」

  此後,宋淇夫婦與張愛玲一直保持聯繫,幫她打理出版等事務,可說是她的文學顧問、經紀人、對外聯絡點。作為翻譯家和著名紅學評論家,宋淇常常會對張愛玲的作品給出一些中肯的意見。當初夏志清計劃寫小說史的時候,正是宋淇向他推薦了張愛玲,夏志清讀後對她激賞,並認為《金鎖記》是中國自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從此奠定了張愛玲的文學地位。

  賴雅去世後,張愛玲避世孤居,無親寡友,唯與宋淇夫婦保持著聯繫。宋以朗在張愛玲與父母的通信上看到,她總是寥寥數語說自己的境況,比如掉了身份證啦,生病啦,搬家啦。她送書給他們,扉頁上都籤上自己的名字,寫上「to Mac and Stephen」,還提到宋以朗的英文名字Roland很好聽,「真是很喜歡他這個名字」。

  自從母親鄺文美病重後,3隻箱子都堆在屋裡蒙塵。宋以朗偶爾會去翻翻,也許他從中看到更多的,是自己的父母的故事。

  張愛玲的書

  1992年2月14日,張愛玲擬訂了遺囑。在同年3月12日給宋淇夫婦的信中,張愛玲寫道:「為了託KD(編者註:KD為李開弟,是張愛玲的姑父。)大陸版權的事,我到文具店買授權書表格,就順便買了張遺囑表格,能notarize(編者註:意為公證)就省得找律師了」。誰料,十幾年後,這事還是省不了找律師,徑直鬧上了法庭。

  如今,張愛玲的作品,網上免費閱讀的俯拾即是。宋以朗自己也是網絡高手,他對這種現象卻不很在意:「網絡上的免費閱讀,我不在乎。因為在網上閱讀長篇一來辛苦,二來有不少錯別字,語句不通,無法流傳給後人。好的小說,我相信還是值得買來細讀的,所以更要維護正版。我要維持張愛玲作品的原貌。」

  但是,當宋以朗第一次去北京,在王府井書城看到佔據了整整一面牆的大書柜上,沒有一本張愛玲的作品是由正式授權的出版社出版時,他憤怒了:「我有責任維護好張愛玲作品的完整性。她是我爸爸媽媽的好朋友,信任地將所有的身後物留給我們。我是我爸爸媽媽的兒子,這是我的義務。假使有一天,後人看到張愛玲作品都不是那麼完整和準確的,是我的失職。」

  然而,在如今的出版市場,宋以朗需要通過更激烈的方式來履行自己的職責。

  臺灣皇冠出版社以鄺文美的名義,開始對大陸出版張愛玲作品的出版社採取法律行動。官司打了兩年多,勝訴了,宋以朗獲賠40萬元人民幣。採訪中,他正好接到皇冠出版社的電話,叫他開一個大陸銀行帳戶來收這筆錢,而實際上,扣掉訴諸法律的種種費用,這筆賠償只剩個零頭了。

  另一場針對中國戲劇出版社、文匯出版社、浙江文藝出版社等6家出版社的起訴也在進行中。這6家出版社發表聯合聲明,質疑張愛玲遺囑及宋家享有的著作權的合法性。問宋以朗:如果輸了怎麼辦?他說:我沒想過會輸,真要賠錢,也無所謂啦。

  一直以來,都是皇冠免費替他打理張愛玲版權的事。皇冠付15%的版稅給宋以朗。他拿出2007年1月到6月的版稅單,半年共計225218新臺幣,扣掉20%所得稅,平均下來每月才3000港元。外界總猜想張愛玲的版權收益一定是天文數字,而宋以朗說,其實自己手中的這份「遺產」,更多需要去守護的是精神上的東西。

  

(責任編輯:可樂)

相關焦點

  • 宋以朗稱「所作種種是為張愛玲還了心願」(圖)
    這男子就是宋以朗了,其廣為人知的名號是「張愛玲遺產執行人」。近年來,這個名號一次次將筆觸勝於言談、喜獨處多於與人為伍的他推向風口浪尖。  在燥熱和颱風天中夾生著的南國九月裡,宋以朗帶著慣常不溫不火的神情,推出張愛玲最後一部「出土」長篇《易經》,並親自為張愛玲遺物展覽擔任「導賞員」,以此與天南地北的「張迷」們共同紀念她誕辰90周年和逝世15周年。
  • 張愛玲逝世21周年:張愛玲與胡蘭成的對照記
    林式同匆忙趕至張愛玲位於西木區羅切斯特街的張愛玲公寓,見到了張愛玲的遺體,還有她臨終前簡短的遺囑。  張愛玲最後的遺囑用英文清清楚楚地寫著兩條,翻譯成中文是:  1、我死後,我的所有遺物都遺贈給宋淇、鄺文美夫婦。  2、我希望立即火葬――不舉行任何葬禮儀式――骨灰如果撒在陸地上的話就撒在空曠處。
  • 張愛玲:《殷寶灩送花樓會》太壞了
    張愛玲是個說不完的話題,晚年張愛玲不愛與人交往過密,唯獨與文藝評論家、翻譯家宋淇及其夫人鄺文美保持著深厚情誼。張愛玲過世後,對她的爭議與各類形象描述不絕於耳,其中不少卻缺乏考證。 宋以朗。 圖/楊博5月8日,張愛玲文學遺產繼承人、宋淇之子、翻譯家宋以朗帶著最新作品《宋家客廳:從錢鍾書到張愛玲》來到上海,與讀者見面,並接受了澎湃新聞記者專訪。
  • 張愛玲英文小說《雷峰塔》《易經》中譯本臺北首發
    中新社臺北9月9日電 (記者路梅劉舒凌)9月適逢張愛玲90歲冥誕暨逝世15周年,臺灣皇冠出版社9日在此間舉行張愛玲英文小說《雷峰塔》和《易經》中譯本首發會,並表示這兩部小說與《小團圓》構成完整的張愛玲自傳小說三部曲。
  • 張愛玲最後一部英文遺作《少帥》昨日正式發布
    而就在前一天,她的《<小團圓>手稿復刻》也正式公布,該書經由張愛玲文學遺產執行人宋以朗和皇冠文化集團授權,限量99部,每部均有唯一編號。宋以朗也表示,以這兩部作品的發行紀念張愛玲。宋以朗慶幸出版《小團圓》《小團圓》 被稱為張愛玲濃縮畢生心血,自1976年完成後,因故未能發表。
  • 張愛玲與胡蘭成的對照記
    此時沒有辦法,宋以朗說父親願意做任何工作,後來美國情報部門給了他一份工作,主要的任務就是負責他們的翻譯工作,「這也是家父之所長」。  在香港,宋以朗的母親經常在九龍、港島與張愛玲一起喝咖啡閒聊。張愛玲之前出版了一本《張愛玲語錄》,收錄了張愛玲的隻言片語,但多有漏網之魚,宋以朗說,他一直在編輯這本語錄:「我保證這本書和原來的那本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 張愛玲首部英文自傳體小說《雷峰塔》出版
    成書早於《小團圓》   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在新書發布會上表示,《The Fall of the Pagoda》是張愛玲早於《小團圓》寫成的英文小說作品,也是她首部英文自傳體小說合集的上部,下部為《Book of Change》(《易經》)。
  • 嘉銘:窺探張愛玲 情理難兩全
    另外,各種病痛長期困擾著三位主人公,尤其是宋淇,從五十年代直到九十年代,幾乎沒有幾天健康的日子,一九九四年末他曾寫信給張愛玲說:「能活到一九九七看看固然值得,否則也無所謂,鏡花水月,只要有信心,天那頭有人在等我們。」孰料九五年張愛玲竟孤獨謝世,九六年宋淇自己也真撒手西歸,前信一語成讖,人世之無常,可見一斑。
  • 張愛玲遺作《少帥》繁體版上市 以張學良為原型
    (《少帥》選摘)  南都訊 記者顏亮 實習生劉紫琦 昨天,張愛玲最後一部小說《少帥》繁體版由臺灣皇冠文化集團正式出版。這本書由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編輯整理,邀請青年譯者鄭遠濤翻譯而成。  《少帥》是張愛玲以張學良和趙四小姐的愛情為藍本寫就的小說。為創作這部小說,張愛玲曾於1961年10月赴臺灣採訪張學良,但未果。
  • 張愛玲譯本《老人與海》港臺出版
    1954年,在《老人與海》的譯者序裡,張愛玲這樣寫道。這本最早的中譯本圖書在絕版多年後終於又於日前在港臺面世。  此次《老人與海》的張譯本與美國女作家羅林斯於1939年創作的暢銷小說《鹿苑長春》一同收入了《張愛玲譯作選二》之內,由皇冠出版社出版,張愛玲的遺產繼承人宋以朗在微博上透露了這一消息。前者1972年在香港今日出版社出版後,早已絕版多年。
  • 任茹文丨後期張愛玲的文學場與創作動力學
    1 將研究重心放在張愛玲的後期創作並得出學術新觀點的文章,如李憲瑜《論張愛玲後期創作的『改寫』現象——以『惘然小說』為中心》(《中國現代文學叢刊》2017年第5期)和《張愛玲自傳三部曲與所謂晚期風格》(《湖南師範大學報》2012年第2期);程小強的博士論文《張愛玲晚期戲劇藝術論》和潘豔的專著《張愛玲美國時期的文學思想與創作》(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3年版)。
  • 張愛玲譯本《老人與海》出版 曾稱擔憂翻譯不傳神
    1954年,在《老人與海》的譯者序裡,張愛玲這樣寫道。這本最早的中譯本圖書在絕版多年後終於又於日前在港臺面世。此次《老人與海》的張譯本與美國女作家羅林斯於1939年創作的暢銷小說《鹿苑長春》一同收入了《張愛玲譯作選二》之內,由皇冠出版社出版,張愛玲的遺產繼承人宋以朗在微博上透露了這一消息。前者1972年在香港今日出版社出版後,早已絕版多年。
  • 《收穫》雜誌將在大陸首發張愛玲遺作《愛憎表》全文
    據馮睎乾在《〈愛憎表〉的寫作、重構與意義手稿來歷及相關文獻回顧》這篇文章中的回憶:「張愛玲的遺稿,可出版的,近年已悉數付梓,僅餘小部分為未刊稿。二〇一五年夏,宋以朗交給我一疊張愛玲的草稿,讓我幫忙整理。當時草稿尚未詮次,僅按紙張大小、顏色和類型(如信封或信紙)稍作分類,內容以作者往事為主,但很零碎。
  • 晚年富裕張愛玲,對落難弟弟見死不救?表面刻薄,隱情令人沉痛
    因為貧窮,一直住在「那時簡直就是鄉下的鄉下」的上海浦東,棲身於父親與後母最後留下的14平的小破屋裡,靠業餘偶爾給人補習英文謀點生路,常常有了上頓沒下頓。1988年,張子靜誤信報上所傳張愛玲病逝的消息,終於打聽到了姐姐的住址,寄出了一封信件時,已30多年未曾聯絡的姐弟倆終於再度「接頭」。
  • 張愛玲的晚年怎麼樣?窮困潦倒是假,她過得比大多數人幸福
    這個用文字讓數萬人折服的人就是張愛玲。對於張愛玲,很多人都說她擁有著萬千才華,但是卻是一生不幸,甚至到了可憐可悲可嘆可痛可慘的地步,正如作家葉兆言說張愛玲的一生就是一個蒼涼的手勢,是一聲重重的嘆息。尤其是張愛玲的晚年,很多人都用孤寂來形容。但是張愛玲活得真的如此蒼涼嗎?就如她書中塑造的很多角色一般。
  • 關於張愛玲的20個誤會
    歲月不但是個神偷,還是個魔術師,一些事實和真相,被魔術師的手隱藏在身後——直到,關於張愛玲的1000封通信,逐一重見天日——與莊信正84封、與夏志清118封、與賴雅6封、與宋淇鄺文美夫婦752封……1000封信背後,張愛玲撥雲見月。
  • 張愛玲如果看了《情深緣起》會氣死嗎?
    「曼楨有這麼個脾氣,一樣東西一旦屬於她了,她總是越看越好,以為它是世界上最最好的……他知道,因為他曾經是屬於她的。」這是《十八春》裡,世鈞漏夜替曼楨去樹林,找回她的紅絨線手套。在曼楨眼裡,手套是自己用慣的最好,人也是屬於自己的最好——她的「這麼個脾氣」的原型不是別人,正是張愛玲自己。
  • 2020讀張愛玲:隔離與斷舍離
    在張愛玲的百年誕辰之時,許多大都市卻都因新冠肺炎疫情而陷入封鎖。隔離,一直是張愛玲的存活狀態。她在1979年,便曾於臺灣《聯合報》發表題為《把我包括在外》的文章,把該報副刊「文化街」欄目的一個填表邀請,轉化為其在文化政治生態中如何自處的宣言。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相信再沒有哪位作家像張愛玲那麼既熱衷於走向世界、同時又堅清決絕地自外於世界。
  • 不要頻繁更換寶寶的看護人
    但出於種種原因,媽媽並不能全天候陪在寶寶身邊,這時就需 要給寶寶選一位看護人了。有的家庭是由祖輩代替媽媽,也有的家庭會選擇育兒嫂,不論如何選擇,需要注意的是,最好都不要頻繁為寶寶更換看護人。在給寶寶選擇看護人時,讓寶寶接受看護人,讓看護人充分了解寶寶,這兩點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