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將研究重心放在張愛玲的後期創作並得出學術新觀點的文章,如李憲瑜《論張愛玲後期創作的『改寫』現象——以『惘然小說』為中心》(《中國現代文學叢刊》2017年第5期)和《張愛玲自傳三部曲與所謂晚期風格》(《湖南師範大學報》2012年第2期);程小強的博士論文《張愛玲晚期戲劇藝術論》和潘豔的專著《張愛玲美國時期的文學思想與創作》(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3年版)。這些成果多以文本和作家為中心致力於內部研究,少有以社會歷史語境為主要觀察對象的外部研究。
2、11、25、27 張愛玲:《自白》,刊於一九七五年紐約威爾遜公司出版的《世界作家簡介(一九五0-一九七0,二十世紀作家簡介補冊》,該書共介紹了九百五十九位作家。威爾遜作家書系規模龐雜,入選者必須為英語讀者所熟悉,作品須具文學重要性,或在世界文壇有相當知名度。該英文《自白》經高全之在陳耀成原譯基礎上重譯後收於《張愛玲學》(高全之著),灕江出版社2015年版,第278頁,第279頁、279頁。
3 【法】皮埃爾.布迪厄:《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與結構》,劉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年版,第208頁。
4 臺灣清華大學社會學所王梅香博士的論文《隱蔽權力:美援文藝體制下的臺港文學(1950-1962)》對1950-1960年代香港美國新聞處的意圖和實踐進行了深入研究。另外鄭樹森《從諾貝爾到張愛玲》(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版) ,對20世紀50-60年代香港作家圈的狀況作過細緻梳理。
5、6 高全之:《張愛玲與香港美新處——訪問麥卡錫先生》,收於《張愛玲學》,灕江出版社2015年版,第167頁、165頁。
7 《中國的日夜》是張愛玲寫於中日戰爭勝利之後1947年的一篇散文,散文最後附有她自己寫的一首詩《中國的日夜》。在這首詩中,面對民眾和政府對其抗日期間「漢奸」嫌疑身份的質疑,在這首詩中張愛玲使用了「中國」「國土」和「人民」等鮮明字眼。聯繫後來她創作的演變與回歸,可見這篇作品在張愛玲國族情感表達中的先河意義。
8 高全之:《倦鳥思還—:張愛玲寫給賴雅的六封信》,《張愛玲學》,灕江出版社2015年版,第257頁。
9 宋以朗:《張愛玲私語錄:引言》,北京十月文藝2011年版,第3頁。
10 見符立中所編《張愛玲大事記》,收於《張愛玲的文學世界》,宋以朗、符立中主編,新星出版社2013年版,第178頁。
12 張愛玲:《重返邊城》,《重返邊城》,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年版,第273頁。
13、21、22 夏志清編註:《張愛玲給我的信件》,聯合文學(臺灣)2013年版,第127頁、第67頁、第173頁。
14 見張愛玲《憶胡適之》中所述胡適就《秧歌》給她的回信。胡適「平淡而近自然」的評價最早見於《海上花列傳》「序」,,而胡適的這一判斷則直接引述自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的觀點,《中國小說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94頁。
15、19 張愛玲:《憶胡適之》,《重返邊城》,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年版,第23頁、第22頁。
16 李憲瑜:《論張愛玲後期創作的『改寫』現象——以『惘然小說』為中心》,《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7年第5期。
17 陳子善編:《張愛玲年表》,《同學少年都不賤》,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0頁。
18 於梨華:《來也匆匆——憶張愛玲》,《飄零何處歸》,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年版,第4頁。
20 平鑫濤:《逆流而上》,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第138頁。
23、24、25 水晶:《蟬——夜訪張愛玲》,《張愛玲的小說藝術》,大地出版社(臺灣)2004年版,第41頁。
26 蘇偉貞:《長鏡頭下的張愛玲》,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年版,86頁。
28 【美】王斑:《歷史的崇高形象:二十世紀中國的美學與政治》,孟祥春翻譯,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版,第9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