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茹文丨後期張愛玲的文學場與創作動力學

2021-02-22 世界華文文學論壇

1 將研究重心放在張愛玲的後期創作並得出學術新觀點的文章,如李憲瑜《論張愛玲後期創作的『改寫』現象——以『惘然小說』為中心》(《中國現代文學叢刊》2017年第5期)和《張愛玲自傳三部曲與所謂晚期風格》(《湖南師範大學報》2012年第2期);程小強的博士論文《張愛玲晚期戲劇藝術論》和潘豔的專著《張愛玲美國時期的文學思想與創作》(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3年版)。這些成果多以文本和作家為中心致力於內部研究,少有以社會歷史語境為主要觀察對象的外部研究。

2、11、25、27 張愛玲:《自白》,刊於一九七五年紐約威爾遜公司出版的《世界作家簡介(一九五0-一九七0,二十世紀作家簡介補冊》,該書共介紹了九百五十九位作家。威爾遜作家書系規模龐雜,入選者必須為英語讀者所熟悉,作品須具文學重要性,或在世界文壇有相當知名度。該英文《自白》經高全之在陳耀成原譯基礎上重譯後收於《張愛玲學》(高全之著),灕江出版社2015年版,第278頁,第279頁、279頁。

3 【法】皮埃爾.布迪厄:《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與結構》,劉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年版,第208頁。

4 臺灣清華大學社會學所王梅香博士的論文《隱蔽權力:美援文藝體制下的臺港文學(1950-1962)》對1950-1960年代香港美國新聞處的意圖和實踐進行了深入研究。另外鄭樹森《從諾貝爾到張愛玲》(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版) ,對20世紀50-60年代香港作家圈的狀況作過細緻梳理。

5、6 高全之:《張愛玲與香港美新處——訪問麥卡錫先生》,收於《張愛玲學》,灕江出版社2015年版,第167頁、165頁。

7 《中國的日夜》是張愛玲寫於中日戰爭勝利之後1947年的一篇散文,散文最後附有她自己寫的一首詩《中國的日夜》。在這首詩中,面對民眾和政府對其抗日期間「漢奸」嫌疑身份的質疑,在這首詩中張愛玲使用了「中國」「國土」和「人民」等鮮明字眼。聯繫後來她創作的演變與回歸,可見這篇作品在張愛玲國族情感表達中的先河意義。

8 高全之:《倦鳥思還—:張愛玲寫給賴雅的六封信》,《張愛玲學》,灕江出版社2015年版,第257頁。

9 宋以朗:《張愛玲私語錄:引言》,北京十月文藝2011年版,第3頁。

10 見符立中所編《張愛玲大事記》,收於《張愛玲的文學世界》,宋以朗、符立中主編,新星出版社2013年版,第178頁。

12 張愛玲:《重返邊城》,《重返邊城》,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年版,第273頁。

13、21、22 夏志清編註:《張愛玲給我的信件》,聯合文學(臺灣)2013年版,第127頁、第67頁、第173頁。

14 見張愛玲《憶胡適之》中所述胡適就《秧歌》給她的回信。胡適「平淡而近自然」的評價最早見於《海上花列傳》「序」,,而胡適的這一判斷則直接引述自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的觀點,《中國小說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94頁。

15、19 張愛玲:《憶胡適之》,《重返邊城》,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年版,第23頁、第22頁。

16 李憲瑜:《論張愛玲後期創作的『改寫』現象——以『惘然小說』為中心》,《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7年第5期。

17 陳子善編:《張愛玲年表》,《同學少年都不賤》,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0頁。

18 於梨華:《來也匆匆——憶張愛玲》,《飄零何處歸》,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年版,第4頁。

20 平鑫濤:《逆流而上》,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第138頁。

23、24、25 水晶:《蟬——夜訪張愛玲》,《張愛玲的小說藝術》,大地出版社(臺灣)2004年版,第41頁。

26 蘇偉貞:《長鏡頭下的張愛玲》,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年版,86頁。

28 【美】王斑:《歷史的崇高形象:二十世紀中國的美學與政治》,孟祥春翻譯,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版,第91頁)。

相關焦點

  • 盛名下的蒼涼丨弟弟眼中的張愛玲
    丨張愛玲姐弟與其父丨以前評介我姐姐的文章,或多或少都會提到她的顯赫家世。丨張愛玲姐弟童年照丨1937年夏,姐姐從聖瑪利亞女校畢業。她向父親提出要到英國留學,結果不但遭到拒絕,還受到後母的冷嘲熱諷。丨張愛玲丨1943年秋,上海正值「孤島時期」,我和幾位同學決定合辦一個刊物——《飆》。希望在那個苦悶的年代,《飆》能帶來一陣暴風雨,洗刷人們的苦悶心靈。
  • 和許子東教授聊張愛玲 為什麼我們今天 依然愛讀張愛玲?
    但張愛玲是一個非常特別的人,這三條線她都不太放得下,反過來她又有些繼承新感覺派都市文學一路的創作。但「無法安放」不是她的錯,她的寫作不是為了幫讀者進入某一條線索的。後期創作與審母意識書鄉:您「細讀」的絕大部分篇目都是張愛玲上世紀40年代的作品,也是最經典、最為讀者熟知和熱愛的作品,對50年代後的作品談得相對較少。您怎麼看她的後期創作?許子東:張愛玲最好的還是她40年代的作品,晚期的《小團圓》也是不錯的,至少能跟早期是一樣水準。
  • 布迪厄 | 藝術的法則:權力場中的文學場
    文化作品的科學意味著同樣必要且與作品理解的社會現實的三個層次必不可分的三個步驟:第一,分析權力場內部的文學場(等)位置及其時間進展;第二,分析文學場(等)的內部結構,文學場就是一個遵循自身的運行和變化規律的空間,內部結構就是個體或集團佔據的位置之間的客觀關係結構,這些個體或集團處於為合法性而競爭的形勢下;最後,分析這些位置的佔據者的習性的產生,也就是支配權系統,這些系統是文學場
  • 陳子善:陳蝶衣與張愛玲
    「特輯」選入夏志清、莊信正、黃康顯、陳怡真、黃修己、餘斌、黃傲雲等海峽兩岸三地和美國學人的紀念文字,以及轉載的張愛玲老師汪宏聲等回憶文字,並附有《張愛玲年表》《張愛玲研究索引》等,但我以為香港筆會元老陳蝶衣的這篇最值得注意。
  • 張愛玲誕辰百年|專訪止庵:紀念張愛玲最好的方式是讀原著
    2020年9月30日正值張愛玲誕辰100周年。作家止庵今年潛心考證張愛玲的創作與交往,目前發表了《也談夏衍與張愛玲 》《從<香港傳奇>到<傳奇>》等文章。今年再版的《雲集》一書中也收錄了止庵多篇討論張愛玲小說的文章。閱讀張愛玲作品以及相關資料是止庵的日課,他在朋友圈中不時發布犀利評論,其中不乏精彩論斷。
  • 重溫經典散文丨張愛玲:遲暮
    這繁榮競逐的春光卻與她無關,她只能躲在暗室的一隅黯然神傷,嘴裡吟誦著「黃卷青燈,美人遲暮,千古一轍」……今天分享一篇張愛玲的散文《遲暮》,一起體會她筆下的遲暮美人的傷感以及對韶光易逝的無可奈何。本期音頻選自《天才夢-張愛玲散文經典作品集》遲暮張愛玲多事的東風,又冉冉地來到了人間,桃花支不住紅豔的酡顏而醉倚在封姨的臂彎裡,柳絲趁著這風力,俯下了腰肢,搔著行人的頭髮
  • 鳳棲於梧:張愛玲的中學時代
    這是張愛玲成年後回顧自己少女時代的一篇文章,以作者在天津度過的幼年為始,到8歲來上海,至中學畢業後與家庭的矛盾不斷加深而出走為終,夾敘夾議,娓娓道出個中感受。1944年12月上海《語林》第1卷第1期發表的《記張愛玲》是另一篇重要文獻,作者汪宏聲是張愛玲中學時代的國文老師,他以親歷人的身份記錄了張愛玲走上文學創作之路的若干片斷,文章十分形象生動。
  • 張愛玲與賴雅的婚姻
    海輪漸漸駛出維多利亞港灣,張愛玲禁不住落下冰冷的淚,她不知等待自己的是一條怎樣的路。  那時,在美國有一個叫文藝營的組織,向一些有才華的藝術家提供免費住宿和創作條件。張愛玲移居美國後,雖然她的小說的英文版已在美國發行,且得到一定的好評,但並沒有給她帶來多大的收益。她開始為自己的生計發愁。1956年2月,她向位於新罕布夏州的麥克道威爾文藝營寫信請求幫助。
  • 獨一無二的煙火——張愛玲
    不得不說張愛玲在文學創作上是個天才。3歲時張愛玲跟隨父母生活在天津,有一個短暫的幸福童年。6歲時入私塾,7歲時就開始小說創作,12歲起在校刊和雜誌上發表作品。她的第一篇小說受家庭環境影響寫的是一個家庭悲劇,第二篇小說寫了一個女郎失戀自殺的故事,充分顯示出了她的文學創造力,她還曾寫過一篇名為《快樂村》的類似烏託邦式的小說,寄託了她對未來的幻想。她曾說: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
  • 只要還有人讀書,張愛玲就永遠不會消失
    今天,我們分享作家文珍發表於《單讀 13:消失的作家》的《臨水照花人的尤利西斯——談張愛玲的後期寫作》。如文珍所言,只要現在、日後、更久遠的未來還有人在讀書,張愛玲就永遠不會消失。《單讀 13:消失的作家》吳琦 主編理想國丨臺海出版社 出版2016-11臨水照花人的尤利西斯談張愛玲的後期寫作撰文:文珍尤利西斯就是荷馬史詩裡的奧德修斯。
  • 張愛玲的蒙太奇手法在文學創作中的應用
    01 張愛玲除了作家身份之外也是優秀的劇作家,擅長在小說中使用鏡頭語言,給人以強烈的鏡頭感,所以讀者甚至可以從她的小說中看到具體的畫面、光影、特寫、運動軌跡等鏡頭語言。關於蒙太奇,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將獨立的鏡頭以作者的意圖進行拼接,以激發引導觀眾的想法。我拿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一下什麼叫影視劇中的蒙太奇。
  • 雙語 | 張愛玲
    一、張愛玲的翻譯以夏志清為代表的學者對張愛玲的重新挖掘後,張愛玲重回主流文學界視野。
  • 關於張愛玲的20個誤會
    1960年代,《金鎖記》在臺灣出版,因文首那句「三十年前的上海,一個有月亮的晚上」,張愛玲還特意提醒皇冠老闆平鑫濤:「最好註明是1943年寫的,否則三十年前云云,實是五十年前,時代不對。」誤會5:張愛玲離開上海以後如無根之木張愛玲1952年離開上海後,一種流行說法是她從此成為無根之木,後半生鮮有創作。
  • 張愛玲英文寫作水平到底怎樣?竇唯:她在美國的境遇,已說明情況
    張愛玲在1944年與胡蘭成相識,胡蘭成愛上張愛玲的博學多識,張愛玲迷戀上胡蘭成的溫柔體貼。即使這場戀情給張愛玲招來許多罵名,但他們還是義無反顧的結婚了。這場「世紀婚姻」只持續了兩年,便以胡蘭成的背叛告終。
  • 民國驚世才女張愛玲,蘭成以書說媒張愛玲,三年曠世愛情成傳奇
    民國驚世才女張愛玲,蘭成以書說媒張愛玲,三年曠世愛情成傳奇張愛玲就是一個傳奇,有著傳奇的家世,不一樣的成長經歷,就連她的愛情都是一段傳奇。看完後的胡蘭成馬上行動起來,想要通過中間人蘇青介紹能見上張愛玲一面,但是被拒絕了,張愛玲就是這樣從來輕易讓別人接近,內心抗拒接近陌生人。但是已經被張愛玲才華迷倒的胡蘭成不會輕易放棄的苦苦哀求蘇青要到了張愛玲的住址,幾經周轉,胡蘭成還是見到了張愛玲,他們兩個的曠世愛情就這樣開始了。
  • 文化周刊 難以改編的張愛玲
    《第一爐鋼》《駱駝祥子》,相關文章下面的評論,變成了張愛玲作品大型研討會。正是因為張愛玲的作品改編是塊「燙手山芋」,所以一般敢於挑戰並獲得很大影響的,都是影視圈的高手,除了許鞍華之外,其他導演有李安,侯孝賢,關錦鵬……張愛玲的作品不少,但被成功改編的影視劇並不算多,正是因為這幾位港臺導演的創作,張愛玲才能在影像時代的幾個時期,藉助視頻內容這個載體,一次次被提到,提醒人們進入她創造的那個真實、清冷、孤獨的情感世界,擁有一種平心靜氣的獲得感
  • 張愛玲:《殷寶灩送花樓會》太壞了
    圖/楊博宋淇與錢鍾書、傅雷等人情誼深厚,不過因為政治原因,與張愛玲的通信和聯絡最多,張愛玲與宋淇夫婦交往通信40多年,《宋家客廳》中將近三分之一的篇幅給予了張愛玲。宋以朗,統計學博士出身,做過FBI庭審翻譯,精於翻譯。近年來由於他的整理,張愛玲中、後期許多鮮為人知的作品,如《小團圓》、《異鄉記》、《易經》、《少帥》等中英文作品陸續問世。
  • 2020讀張愛玲:隔離與斷舍離
    在張愛玲的百年誕辰之時,許多大都市卻都因新冠肺炎疫情而陷入封鎖。隔離,一直是張愛玲的存活狀態。她在1979年,便曾於臺灣《聯合報》發表題為《把我包括在外》的文章,把該報副刊「文化街」欄目的一個填表邀請,轉化為其在文化政治生態中如何自處的宣言。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相信再沒有哪位作家像張愛玲那麼既熱衷於走向世界、同時又堅清決絕地自外於世界。
  • 張愛玲談楊絳,與楊絳談張愛玲,風格相去甚遠,或許是因文人相輕
    張愛玲,一代才女佳人,創作了大量文藝小說,散文,被無數文青所喜愛。而她的經歷和愛恨情仇更是令人噓虛。楊絳,風華絕代,是丈夫眼裡的最才的女,最賢的妻。不僅和錢鍾書的愛情常為後人稱道,她的成就也十分巨大,被人們尊稱為「先生」。同樣是一個時代傑出的才女,同樣的才華橫溢,高貴美麗。
  • 陳子善和他的張愛玲:三十三年不是夢
    張愛玲1955年離開香港赴美。到美國後,她用英文寫作,作品雖不少,影響卻不大,有的還無法出版。其中在1958年,她寫了一篇英文散文,手稿保存下來了,因年代久遠,標題中間有被抹掉的痕跡,只留下《紐英倫……中國》。該文已被收進臺灣版的張愛玲全集中,是了解那個年代張愛玲創作的重要文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