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員,來一盤白堊紀的法式煎鵝肝!
圖註:經典法國菜——法式煎鵝肝,圖片來自網絡
如果你要去法國餐廳奢侈一下,那一定是要在正餐之前點一份經典的開胃菜,那就是法式煎鵝肝。鵝肝鬆軟細膩口感,配上醬汁和紅酒,在唇齒間將是一種無法形容的味覺體驗。如果你覺得鵝肝的分量太小,那不妨來一份7100萬年前的「白堊紀煎鵝肝」,這份「白堊紀煎鵝肝」來自「白堊紀大鵝」——哈茲卡盜龍。
優雅的恐龍給優雅的女士
2017年12月,《自然》雜誌上刊登了一篇名為《同步掃描技術顯示一個新的具有兩棲生態的似鳥恐龍分支》(Synchrotron scanning reveals amphibious ecomorphology in a new clade of bird-like dinosaurs)的論文。論文中描述了一種新發現的像天鵝一樣優美又奇葩的恐龍,它就是哈茲卡盜龍(Halszkaraptor)。
圖註:波蘭古生物學家哈茲卡奧斯莫爾斯卡,圖片來自網絡
為什麼屬名要叫哈茲卡盜龍呢?看拉丁文名,其由兩部分組成,「Halszka」和「raptor」,「raptor」就是盜賊的意思,「Halszka」則是獻給哈茲卡·奧斯莫爾斯卡(Halszka Osmólska,1930-2008)。哈茲卡·奧斯莫爾斯卡是波蘭著名的古生物學家,而且是一位優雅的女士,她的專長就是研究來自蒙古的恐龍,所以將這種優雅的恐龍獻給為蒙古恐龍獻出一生的優雅女士是再合適不過的了。哈茲卡盜龍並不是唯一一種為紀念奧斯莫爾斯卡命名的恐龍,著名的伶盜龍的第二個種奧氏伶盜龍(Velociraptor osmolskae),種名「Osmolskae」同樣獻給了奧斯莫爾斯卡。
圖註:哈茲卡盜龍的化石,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佛朗索瓦·埃斯庫裡爾,圖片來自網絡
哈茲卡盜龍是屬名,其模式種名為埃氏哈茲卡盜龍(Halszkaraptor escuilliei),種名則是來自佛朗索瓦·埃斯庫裡爾(Franois Escuillié)。埃斯庫裡爾是個化石商人,他與哈茲卡盜龍的發現緊緊聯繫在一起。哈茲卡盜龍的化石發現於蒙古,它並不是被古生物學家發現的,化石後來被走私出國,然後在化石商人和收藏家手裡輾轉了很多年,最終才落到了埃斯庫裡爾手裡。儘管埃斯庫裡爾是個化石商人,但是對化石非常尊重,而且與許多古生物學家交情不錯。埃斯庫裡爾知道這具化石是一種我們從來沒有發現過的恐龍,為了不讓它就這樣被遺忘,埃斯庫裡爾將化石帶給了義大利喬瓦尼·卡佩裡尼地質博物館的Andrea Cau,正是埃斯庫裡爾的這個決定才讓我們有機會知道哈茲卡盜龍的存在。
白堊紀的鵝
圖註:哈茲卡盜龍復原圖,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哈茲卡盜龍骨骼線圖,圖片來自網絡
哈茲卡盜龍生活在距今7100至7400萬年前的蒙古,是一種小型恐龍,它的體長只有0.5米,臀高0.3米,抬起頭來高度約為0.5米。從外形上看,哈茲卡盜龍非常像一隻長腿長尾巴的鵝,它腦袋前面的嘴巴扁長,長長的脖子像鵝一樣抬起來而且呈現出優美的S形。哈茲卡盜龍的身體較胖,身後的尾巴較長。哈茲卡盜龍的前肢很短,後肢特別長,顯示它們在陸地上能夠飛速奔跑。
儘管外形看上去很像一隻鵝,但是哈茲卡盜龍卻是食肉恐龍,它的嘴中長有兩排鋒利的小牙齒,腳上第二趾的爪子膨大而且上翹,這證明它屬於馳龍類。馳龍類可是著名的殺手家族,猶他盜龍、恐爪龍、伶盜龍都是這個家族中的明星,不過哈茲卡盜龍卻是馳龍類中的另類。
馳龍中的潛水者
圖註:古生物學家正在對哈茲卡盜龍的化石進行掃描,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對哈茲卡盜龍骨骼化石的研究,圖片來自論文
儘管屬於馳龍家族,但是哈茲卡盜龍卻是其中的另類,它竟然喜歡呆在水裡,而不是在原野上奔跑。古生物學家使用高解析度的同步輻射技術掃描了鑲嵌在巖石當中的哈茲卡盜龍骨骼化石,發現化石中表現出來的特徵更接近於今天那些水生或者半水生的爬行動物和鳥類,這說明哈茲卡盜龍一生中有相當長的時間都是生活在水裡的,就像今天的水鳥和鱷魚。
除了骨頭中信息,研究人員還在哈茲卡盜龍的鼻腔內部找到了一個類似今天鱷類的神經血管網,這個結構能夠用來探測水中的動靜,可以幫助尋找食物。
圖註:哈茲卡盜龍鼻腔內部的毛細血管網,圖片來自論文
圖註:哈茲卡盜龍(右上)與常見馳龍類(左下)明顯不同,圖片來自網絡
正是以上這兩點讓古生物學家確信哈茲卡盜龍是半水棲的恐龍,它們會在水裡尋找食物,比如小魚小蝦。為了能夠在水中遊泳,哈茲卡盜龍的前肢很可能會像鰭一樣划水,就像企鵝那樣,它的腳上也可能長著腳蹼。這樣看來,哈茲卡盜龍倒是一種在水中來去自如的恐龍呢。
正是由於哈茲卡盜龍如此不同,與我們已知的馳龍類都不相同,研究人員認為可以以哈茲卡盜龍為基礎在馳龍科下建立一個新的分類單元——哈茲卡盜龍亞科(Halszkaraptorinae)。
復原故事:
讓我們回到距今7100萬年前晚白堊世的蒙古,在森林旁的池塘邊,一群原角龍正在低頭喝水。一串氣泡從咕嚕嚕的從水底冒了出來,吸引了一隻原角龍的目光。原角龍盯著氣泡出現的地方,好像在等待著什麼發生。一隻動物突然浮了上來,它的樣子就像一隻天鵝,長長的脖頸自然伸展,扁扁的嘴巴中叼著一條小魚。雖然看上去像天鵝,但它其實是哈茲卡盜龍。哈茲卡盜龍用前肢劃著水,慢慢在水面上前進,不遠處的原角龍看了看哈茲卡盜龍,然後繼續低頭喝水。哈茲卡盜龍仰起脖子將小魚吞了下去,它轉動腦袋觀察了一下四周,然後一個猛子扎進水中消失不見了,水面上只留下向四周擴散的波紋。
PS:按照國際慣例,非法走私的化石不得進行研究和發表,因此古生物學家在發表了研究論文之後,計劃將化石歸還蒙古國政府,哈茲卡盜龍將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鄉,它的靈魂將與蒙古恐龍們再次相聚。
圖註:哈茲卡盜龍的化石不久就會歸還蒙古,圖片來自網絡
參考資料:
Cau, A.; Beyrand, V.; Voeten, D.; Fernandez, V.; Tafforeau, P.; Stein, K.; Barsbold, R.; Tsogtbaatar, K.; Currie, P.; Godrfroit, P. (6 December 2017). "Synchrotron scanning reveals amphibious ecomorphology in a new clade of bird-like dinosaurs". Nature. doi:10.1038/nature24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