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邊界到底在哪?柯伊伯帶?奧爾特雲?太陽系範圍一直在擴大

2020-12-22 古今奇聞雜談

大家都知道,在太陽系內,太陽是絕對的中心位置,其它所有的天體都圍繞著太陽繞轉,但是你知道太陽系的邊界在哪裡嗎?

最初時認為太陽系邊界是位於太陽約14億千米的土星,但這一結論在1781年被英國天文學家赫歇爾發現了太陽系第七個行星天王星所改變了,那一年,太陽系的邊界被擴展到了距太陽約29億千米處。

天王星被發現後,科學家們對其軌道進行了計算,但計算結果和觀測結果並不一致,他們認為這是一顆新行星對天王星的引力幹擾導致的。

1846年,柏林天文臺的天文學家加勒和達雷斯特依據勒維耶的推算新行星軌道的結果,成功發現了太陽系第八行星海王星,所以此時太陽系的邊界就又被擴展到了據太陽約45億千米處。

1930年,美國羅威爾天文臺的天文學家湯博發現了一顆比海王星更遙遠的冥王星,所以他將太陽系的邊界擴展到了距太陽約59億千米處。

但冥王星的發現並沒有成為終結太陽系邊界的探索。

在20世界40年代之後,幾位天文學家先後提出了一個想法,他們認為在在像冥王星那樣遠離太陽的地方,行星的形成過程會因為物質分布過於稀疏而無法進行到底,所以在距離太陽約45-83億千米處有一個柯伊伯帶。

自1992年起,柯伊伯帶中的天體開始被陸續發行,它們的分布範圍比原先估計的更廣,它的發現使太陽系的邊界又向外擴展了好幾倍,但這仍然不是太陽系的邊界。

因為天文學家們普遍猜測,在距太陽更遙遠的地方,存在的奧爾特雲,奧爾特星雲是太陽系最邊緣的一個雲團,就像蛋殼一樣包裹著太陽系。但它非常隱秘,它包含著數以萬計的天體,其主體部分卻不僅從未被觀測到過,甚至在可預見的將來都很難被直接觀測到,那這樣我們又是如何知道它存在的呢?

主要是依靠推測。天文學家把彗星分為兩類:①短周期彗星(軌道周期在兩百年以下);②長周期彗星(軌道周期在兩百年以上)。

長周期彗星的軌道往往能延伸到離太陽幾萬甚至十幾萬天文單位處。

1950年荷蘭天文學家奧爾特在對幾百顆長周期彗星的軌道進行分析之後,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他認為在距太陽幾萬至十幾萬天文單位處,存在了大量的小天體,它們是長周期彗星的源泉,它們若碰巧進入太陽系內,就會成為長周期彗星。

奧爾特雲就是由那些小天體構成的,由於那些小天體是長周期彗星的源泉,因此奧爾特雲就像是一個裝滿彗星的「大倉庫」。

那麼「大倉庫」裡究竟有多少小天體呢?據估計約有幾萬億個,不過這個巨大的數字與奧爾特雲所佔據的廣袤空間相比,仍然是少得可憐,如果有太空飛行器穿越它的話,很可能不會有機會接近任何一個小天體。

對於奧爾特雲的形成,現代天文學家研究,奧爾特雲是在50億年前由太陽系形成後,各大恆星及行星形成之後的殘留物形成的。對於具體的形成,有一個假設比較容易被接受,太陽系的物質由於受到大行星的引力作用影響,散布在星系中的物質會被拋出黃道面,形成盤狀區,最後形成獨特的圓球狀包裹著太陽系。

對於奧爾特雲存在的意義假說,有假說認為奧爾特雲就是太陽系的邊界;有假說認為彗星是來自奧爾特雲的;還有假說認為,奧爾特雲會造成生物的毀滅。

總而言之,人類對奧爾特雲的一些具體方面還是沒能夠弄清楚明白,但是人類對它的研究探索從未結束過,只有在更了解太陽系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解釋奧爾特雲的存在,為人類進一步探索宇宙提供更好的基礎保障。

對此,你是怎麼認為的?歡迎來評論區留言。

相關焦點

  • 太陽系14: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
    上次介紹完了被降級的冥王星,這次我們來聊一下太陽系的邊界——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 平時說到太陽系我們基本都只會說八大行星和太陽什麼的,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冥王星也許就是太陽系的邊界了,因為比冥王星再遠的天體我們都很少聊到了。那麼太陽繫到底有多大呢?
  • 為什麼奧爾特星雲是太陽系的邊緣?
    奧爾特雲位於星際空間之中,距離太陽最遠至10萬天文單位(約2光年)左右,也就是太陽和比鄰星距離的一半。同樣由海王星外天體組成的柯伊伯帶和離散盤與太陽的距離不到奧爾特雲的千分之一。奧爾特雲的外邊緣標誌著太陽繫結構上的邊緣,也是太陽引力影響範圍的邊緣。
  • 太陽系最外層奧爾特雲來自何方?是如何發現的?距離我們究竟有多遠
    這個預測的雲團可能擴展到三分之一太陽到下一個1000到100000個天文單位星系那麼遠的距離,我們沒有確切的知道它從哪開始從哪結束,大視角來說,地球距離太陽大約是一個天文單位(大約9300萬英裡或1.5億公裡)。
  • 科學家猜測,早期太陽系可能有兩個太陽,一個脫離太陽系而去
    人類走出地球之後,首先面對的就是地球所在的母星系-太陽系。太陽系是一個恆星系,有中心處的恆星太陽,八大行星以及其它大量的各種天體物質構成,科學家通過觀測研究發現,太陽系可以分為內太陽系和外太陽系。內太陽系主要是由八大行星構成,而外太陽系則是指以柯伊伯帶為界以外的範圍。
  • 「專題-太陽系」你所不知道的太陽系-柯伊伯帶
    這一期我們繼續向外進發,來看看海王星外天體區域-柯伊伯帶(Kuiper belt)圖片版權(Wiki CC BY-SA 3.0)柯伊伯帶(Kuiper belt)類似於主小行星帶,柯伊伯帶是太陽系早期歷史遺留下來的產物,它坐落在海王星軌道的外側,並延伸至離太陽50個天文單位的地方(一個天文單位(AU)代表的是太陽到地球的距離)。
  • 包圍著太陽系的奧爾特雲是什麼?它是科學家的假設還是真的存在
    就像旅行者1號宇宙飛船,它是人類發射的最遠和最快的太空飛行器,但它還需要大約300年才能到達奧爾特雲的邊緣,要穿越它更需要3萬年的時間。在目前天文學家的共識中,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陽的引力約束天體的集合體。太陽系的外圍分布著柯伊伯帶,而邊界則籠罩著奧爾特雲。黃道離散盤則分布在兩者之間。
  • 太陽系「柯伊伯帶」究竟是什麼?天文學家發現相互「糾纏的星球」
    2001年8月,太空人用最先進的望遠鏡在柯伊伯帶搜尋行星形成過程中留下的碎片,柯伊伯帶是太陽系遙遠邊緣的廣闊空間,科學家們在太空中觀察這些天體,試圖描繪出行星系統的演化,他們跟蹤了一個被稱為2001QW322的小物體,將它的坐標輸入望遠鏡控制系統,望遠鏡旋轉指向天空的那一部分,他們得到了一個圖像
  • 奧爾特雲真的是太陽系的邊緣嗎?
    奧爾特雲奧爾特雲最初是天文學家提出的太陽系假想邊界,但現在已經有幾個證據可以表明奧爾特雲的存在。理論上,奧爾特雲的內邊緣距離太陽5萬天文單位(0.8光年),外邊緣距離太陽20萬天文單位(3.2光年)。奧爾特雲可以分為兩部分,內層是盤狀的希爾斯雲,外層則是球狀的奧爾特雲。在奧爾特雲中,可能分布著多達上億塊冰狀天體,它們是早期太陽系的殘餘物。關於奧爾特雲存在的第一個證據是長周期彗星。
  • 太陽系邊緣有一個巨大「保護罩」,將太陽系包圍,它是什麼?
    宇宙浩瀚廣闊,太陽系只是銀河係數千億個星系中的一員。而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也是唯一有智慧文明的星球。人類從誕生之後,一直向望著星空,想弄明白天上的星星是什麼,太陽是什麼?這個夢想隨著人類走進科技時代,很快就實現了。
  • 新視野正在逐步揭示太陽系邊緣的秘密
    當宇宙飛船發送它的數據時,它繼續向外飛入柯伊伯帶,也被稱為柯伊伯-埃奇沃斯帶。柯伊伯帶是太陽系的第三個區域。該帶環繞我們的太陽系在20AU到50AU之間(1AU是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並充滿了柯伊伯帶天體(KBOs)。冥王星直徑1188公裡,是最大的柯伊伯帶天體之一,但估計有35000塊太空巖石漂浮在該地區。
  • 從太陽繫到可觀測宇宙
    太陽系: 如果以柯伊伯帶為邊界,大約40~50個AU(天文單位,1AU=1個日地距離); 如果以日球層頂(太陽風能夠到達的最遠距離)為邊界,大約100個AU; 如果以奧爾特云為邊界,大約10萬個AU(2光年)。
  • 少了個冥王星,太陽系的行星數量還能否恢復到九顆?很有可能
    冥王星曾經是位於太陽系最外側的一顆行星,遠日點達到了48.871個天文單位,它位於柯伊伯帶之中,是人類發現的第一顆柯伊伯帶天體。儘管冥王星的個頭很小,體積只有月球的三分之一,而質量只有月球的六分之一,且軌道還有部分與海王星軌道存在著交匯,但由於彼時人類的天文觀測能力還極為有限,所以它仍然被定義為一顆行星。
  • 柯伊伯帶的空間區域如何劃分,為何總有人將其和奧爾特雲混淆?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在我們的太陽系,有一個寒冷神秘的區域,它就像一個膨化的圓盤,是太陽系早期遺留物的一個聚集區域,被科學家們稱為柯伊伯帶。而圍繞柯伊伯帶的話題,往往都與彗星和矮行星有關,比如,為什麼總有人會將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混淆,以及在這個區域中有哪些與眾不同的矮行星?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不是一回事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都被認為是彗星的來源,總有人會將它們混淆,但實際上奧爾特雲是一個更加遙遠的球形區域,它包圍著太陽系,包括了柯伊伯帶,是冰冷的彗星狀物體。
  • 奧爾特星雲究竟是在保護人類還是在阻止人類飛出太陽系?
    太陽系一直以來,科學家們都是以冥王星的運行軌道作為太陽系的邊界,因為他們認為冥王星是距離太陽最遠的行星,冥王星之外的一切都將不再以太陽為中心。直到奧爾特星雲和柯伊伯帶的提出,科學家們才知道自己錯了!冥王星事實上,早在冥王星還被認為是太陽系邊界的時候,科學家們就有一個巨大的疑問——太陽系的彗星是從哪裡來的?
  • 太陽系發現未知第九大行星?且慢下定論
    柯伊伯帶的天體主要包括冰凍的小行星、彗星和矮行星。在5顆矮行星(冥王星、鬩神星、穀神星、鳥神星、妊神星)中,冥王星仍然是柯伊伯帶最大的天體。除此之外,一些巨行星的衛星,如海王星的衛星海衛一、土星的衛星土衛九,可能最早也起源於柯伊柏帶,後來受引力攝動才進入巨行星附近。柯伊伯帶的天體是太陽系演化的遺蹟,記錄著太陽系形成之初的信息。
  • 太陽系被星雲包裹?人類只能觀測而無法飛出太陽系?
    說到太陽系,一般人都會認為,我們的太陽系應該就是八大行星,還有一些小的天體,共同的構成了太陽系,但其實除了我們現在比較了解的這八大行星和小天體之外,其實還包括了一些特殊的存在,科學家證實的應該就是柯伊伯帶,柯伊伯帶是在海王星軌道周圍的一個小天體密集的區域,在這個區域裡運轉著非常多的小天體,甚至是隕石之類的。
  • 太陽系可能真存在第九大行星,只是它的形狀並非常見的圓形球體
    自從冥王星因為體積太小被取消第九大行星的名號,科學家一直相信太陽系裡一定還存在一個未被發現的行星,那顆未被發現的「第九大行星」可能藏在太陽系邊緣的柯伊伯區域,柯伊伯區域處於太陽引力的最遠端,這片區域裡圍繞著數以億計的隕石和小行星,然而科學家發現這些小行星軌道不一致
  • 為何人類走不出太陽系?有個圓圈守護著太陽系,卻也阻礙人類前進
    文/行走天涯為何人類走不出太陽系?有個圓圈守護著太陽系,卻也阻礙人類前進人類一直都很想要離開太陽系,但是現實比較殘酷,經過人類發射的旅行者1號已經被認為很可能早就已經飛離了太陽系,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旅行者1號花費了太漫長的時間,而且到目前為止也已經跟人類脫離了聯繫,也就是說旅行者1號早就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之後即使在朝著離太陽系非常遠的方向繼續飛行也跟人類沒有任何關係了
  • 距離太陽系65億公裡外,發現「葫蘆狀」小行星,其隱藏什麼秘密?
    所以我們也可以想像其他數以百萬計的小星星是多麼的小,而這些小行星的分布寬度足足有1.5AU差不多就是火星到太陽的距離,所以小行星帶內的空間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擁擠他其實還是挺寬闊的。而除過與環繞太陽系的小行星帶,但在海王星的外圍還存在著一個被稱為「柯伊伯帶」的環狀結構。
  • 太陽系的直徑真的有兩光年這麼大嗎,到底是怎麼計算的?
    太陽系的邊界在哪兒?目前並沒有統一的定義。歷史上在天文望遠鏡沒有發現之前,我們對太陽系邊界的認知只能到達土星,所以那時候土星軌道就是太陽系的邊界。1781年威廉謝赫爾發現了天王星。太陽系的邊界拓展到了天王星軌道。1846年海王星又被發現了,太陽系的邊界就拓展到了海王星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