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閱讀本文前,請您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免費繼續收到精彩的文章分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您的支持將是我最大的動力。
前段時間,蕭亞軒的男朋友黃皓突然咳嗽吐血,被緊急送往醫院,好在經過醫院的各項檢查之後,都沒有問題,醫生研判可能是壓力太大導致,經過休養,黃皓已逐漸康復。
蕭亞軒坦言對黃皓要求過高,送他上表演課、舞蹈,還每天叮嚀他練鋼琴,她自嘲像媽媽,現在學會放鬆心情,畢竟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資產。
在B站看到一個女孩子在深夜崩潰大哭的視頻,剛剛工作一年多的她,每天回家都是11、12點,原本光潔的皮膚,卻因為壓力而長滿了痘痘,生活狀態也很差,工作上付出了很多努力,卻仍然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覺得自己好差勁,也不知道要如何改進。
其實,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面臨各種壓力,工作的壓力,周圍人的期待,還有自己不想認輸的性格。
研究表明,適度的壓力可以讓人表現得更好,比如,可以讓為我們的注意力更集中,大腦思考更快,反應更迅速,工作效率也會提高。
但是,如果一個人長期承受壓力,也會讓自己的身心生病。
工作是永遠做不完的,我們不可能一下子就達成目標,完成別人的期待,很多時候我們越是焦慮,越不放鬆,就越無法靜下心把事情做好,而越是做不好,我們就越會焦慮。
這聽起來就像跌入了惡性循環,我們受困於其中,走不出去。然後,我們總會在某個時刻徹底崩潰。
曾刷新亞洲紀錄的日本馬拉松運動員大迫傑曾經說過:
假設跑步要跑二十次兩百米,不應該去想怎麼完成這二十次的任務,而要去想每一次的兩百米該怎麼跑,這樣就能積累下二十次的經驗。
最好的治癒是專注。
忘掉自己,專注於當下,做好眼前的事情,煩惱和痛苦就會消失,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收穫了經驗。
最近讀到這樣一個故事,在二戰期間,有位軍人叫米諾,在收發室工作的他,每天都要整理戰爭中死者和失蹤者的數據,還要處理源源不絕的情報。他不能有一點兒失誤,那會造成難以彌補的後果。
在這樣的壓力和疲勞之下,米諾患上了結腸痙攣症。一天,他終於不支倒地,被送進了醫院,他擔心自己是否還能活著回家。
然而醫生在了解了他的病情之後對他說:「米諾先生,你身體上的毛病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真正的問題出在你心裡。」
軍醫向他解釋道,把你的生命想像成一個沙漏,當成千上萬的沙子流過中間那道細縫時,都是平均而且緩慢的,除非弄壞它,否則我們沒有辦法讓所有沙粒同時通過那條細縫。
人生也是一樣,每個人都像是一個沙漏,我們必須一次一件事情慢慢來,否則我們的精神就會承受不了,我們的身體也會病倒。
後來,米諾開始奉行這種「沙漏哲學」,哪怕任務再多、再艱巨,他都能不慌不忙、沉著應對,因為他學會了如何從容不迫地面對自己的工作。
我們在面對如沙堆一般繁多的工作時,如果因為心急,想要在短時間內完成大量的工作,結果很可能是欲速而不達。
不如在開始時,就像沙漏那樣均勻地、持續地發力,一次做好一件事,按部就班、統籌兼顧,件件落實,效率反而更高,效果也會更好。
3 以初學者的心,全神貫注投入當下
蘋果之父賈伯斯一直提倡「極簡主義」,少即是多的哲學思想,已經深入滲透進他的產品設計理念乃至個人生活中。
然而蘋果手機最初的設計並不像現在這樣簡潔實用,它曾擁有很多產品線,各種型號、各種類別,五花八門。
在被蘋果公司逐出之後,賈伯斯開始反思,並意識到自己需要做出改變。他從禪中找到了力量,找回了「初心」。
當他再次回到蘋果之後,砍掉了蘋果大部分的產品線,只留下少數幾個,然後極致專注於此,最終創造了蘋果後來的輝煌,把手機做到了全球第一。
可以說,賈伯斯的成功得益於「禪者的初心」,禪宗的修習對賈伯斯的一生都有著巨大的影響,他曾說過,「保持初學者的心態是了不起的事情。」
日本禪師鈴木俊隆曾寫過一本書《禪者的初心》,這本書也被認為是賈伯斯學禪的入門書籍。
這裡所說的初心(初學者的心態),指的是空空如也的的心,它隨時準備好去接受、去懷疑,並對所有的可能性敞開。
鈴木俊隆認為,努力是必須的,但又必須在這個努力的過程中忘掉自我,以初學者的心態,帶著一顆空空如也的心,全神貫注地投入於當下。
不必在乎結局是否完美,僅以「把事做好」當作唯一的目的,步履不停地向前走,讓努力本身變得愈來愈清淨。
鈴木俊隆的修行方式,就是追求一點一滴的進步,完全不期許任何進步,只要保持真誠,在每個當下盡最大的努力便已足夠。
在這個焦慮的時代,誘惑我們的東西太多了,人難免會迷失方向。
很多時候,不是我們的能力不夠,而是欲望太多,卻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立下很多flag,真正實現的卻寥寥無幾。
如果不加取捨,不懂放棄,什麼都去嘗試,最後很可能什麼也得不到。
越努力,我們反而離目的地越遠。
曾國藩曾在日記裡寫:
「數日心沾滯於詩,總由心不靜,故不專一,當力求主一之法,誠能主一,養得心靜氣恬,到天機活潑之時,即作詩亦自無妨。」
要做到心靜氣恬,天機活潑並不容易,不恬靜是因為情緒浮躁,不活潑則是因為胸臆堵塞,簡單來說就是兩件事:焦慮、抑鬱。
之所以焦慮或抑鬱,根本原因在於欲望太多。
《莊子·天地》上說:「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
《尚書》中也有言:惟精惟一。
減少欲望最好的方法是曾氏所說的「主一」,一心一意把一件事做下去,做好,不要自我懷疑,不要太過功利,不要有雜念,心思單純才能集中專注,專注才能有所成就。
就像曾氏所說的作詩這件事,只要專注於作詩這件事就好,不要去想著追趕前賢、壓倒時彥;也不要想去博取富貴人的歡心,以此來謀取高位獲得重利。
做其他事也應該如此,決定做了,就做下去,專注於此,只管一心一意做好它,不受雜念影響,不被誘惑左右,才能有所收穫。
莊子所說的「用志不紛,乃凝於神」,大約就是這個道理吧。
人的欲望,很難窮盡,但能掌控。世界如此紛繁複雜,要想成事,人生需要的是「斷舍離」,才能聚焦單點,精準發力。
鈴木俊隆曾說:你對了,其他一切就都對了。
意思是,如果你自己不是恰如其分的話,也就不可能讓任何東西恰如其分。
只有在恰當的時間以恰當的方式做事,萬事才會妥妥噹噹。
剛剛參加工作,或說剛進入一個領域不久,總會不適應,不是我們能力不夠,而是我們還沒找到恰當的做事方式,以及那個恰當的自己。
不必慌張,只要腳踏實地地做下去,把事情一件一件地處理好,你會找到那個恰如其分的自己。
當你能夠恰如其分地扮演好自己,那麼其他一切就都對了。
關注我@時間之果,歡迎轉發、留言、點讚,一起交流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