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努力越焦慮?那是因為你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2020-08-28 時間之果

朋友,閱讀本文前,請您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免費繼續收到精彩的文章分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您的支持將是我最大的動力。



1 越努力越焦慮怎麼辦?最好的治癒是專注

前段時間,蕭亞軒的男朋友黃皓突然咳嗽吐血,被緊急送往醫院,好在經過醫院的各項檢查之後,都沒有問題,醫生研判可能是壓力太大導致,經過休養,黃皓已逐漸康復。

蕭亞軒坦言對黃皓要求過高,送他上表演課、舞蹈,還每天叮嚀他練鋼琴,她自嘲像媽媽,現在學會放鬆心情,畢竟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資產。

在B站看到一個女孩子在深夜崩潰大哭的視頻,剛剛工作一年多的她,每天回家都是11、12點,原本光潔的皮膚,卻因為壓力而長滿了痘痘,生活狀態也很差,工作上付出了很多努力,卻仍然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覺得自己好差勁,也不知道要如何改進。

其實,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面臨各種壓力,工作的壓力,周圍人的期待,還有自己不想認輸的性格。

研究表明,適度的壓力可以讓人表現得更好,比如,可以讓為我們的注意力更集中,大腦思考更快,反應更迅速,工作效率也會提高。

但是,如果一個人長期承受壓力,也會讓自己的身心生病。

工作是永遠做不完的,我們不可能一下子就達成目標,完成別人的期待,很多時候我們越是焦慮,越不放鬆,就越無法靜下心把事情做好,而越是做不好,我們就越會焦慮。

這聽起來就像跌入了惡性循環,我們受困於其中,走不出去。然後,我們總會在某個時刻徹底崩潰。

曾刷新亞洲紀錄的日本馬拉松運動員大迫傑曾經說過:

假設跑步要跑二十次兩百米,不應該去想怎麼完成這二十次的任務,而要去想每一次的兩百米該怎麼跑,這樣就能積累下二十次的經驗。

最好的治癒是專注。

忘掉自己,專注於當下,做好眼前的事情,煩惱和痛苦就會消失,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收穫了經驗。


2 沙漏哲學:事情再多,也要一件一件解決

最近讀到這樣一個故事,在二戰期間,有位軍人叫米諾,在收發室工作的他,每天都要整理戰爭中死者和失蹤者的數據,還要處理源源不絕的情報。他不能有一點兒失誤,那會造成難以彌補的後果。

在這樣的壓力和疲勞之下,米諾患上了結腸痙攣症。一天,他終於不支倒地,被送進了醫院,他擔心自己是否還能活著回家。

然而醫生在了解了他的病情之後對他說:「米諾先生,你身體上的毛病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真正的問題出在你心裡。」

軍醫向他解釋道,把你的生命想像成一個沙漏,當成千上萬的沙子流過中間那道細縫時,都是平均而且緩慢的,除非弄壞它,否則我們沒有辦法讓所有沙粒同時通過那條細縫。

人生也是一樣,每個人都像是一個沙漏,我們必須一次一件事情慢慢來,否則我們的精神就會承受不了,我們的身體也會病倒。

後來,米諾開始奉行這種「沙漏哲學」,哪怕任務再多、再艱巨,他都能不慌不忙、沉著應對,因為他學會了如何從容不迫地面對自己的工作。

我們在面對如沙堆一般繁多的工作時,如果因為心急,想要在短時間內完成大量的工作,結果很可能是欲速而不達。

不如在開始時,就像沙漏那樣均勻地、持續地發力,一次做好一件事,按部就班、統籌兼顧,件件落實,效率反而更高,效果也會更好。


3 以初學者的心,全神貫注投入當下

蘋果之父賈伯斯一直提倡「極簡主義」,少即是多的哲學思想,已經深入滲透進他的產品設計理念乃至個人生活中。

然而蘋果手機最初的設計並不像現在這樣簡潔實用,它曾擁有很多產品線,各種型號、各種類別,五花八門。

在被蘋果公司逐出之後,賈伯斯開始反思,並意識到自己需要做出改變。他從禪中找到了力量,找回了「初心」。

當他再次回到蘋果之後,砍掉了蘋果大部分的產品線,只留下少數幾個,然後極致專注於此,最終創造了蘋果後來的輝煌,把手機做到了全球第一。

可以說,賈伯斯的成功得益於「禪者的初心」,禪宗的修習對賈伯斯的一生都有著巨大的影響,他曾說過,「保持初學者的心態是了不起的事情。」

日本禪師鈴木俊隆曾寫過一本書《禪者的初心》,這本書也被認為是賈伯斯學禪的入門書籍。

這裡所說的初心(初學者的心態),指的是空空如也的的心,它隨時準備好去接受、去懷疑,並對所有的可能性敞開。

鈴木俊隆認為,努力是必須的,但又必須在這個努力的過程中忘掉自我,以初學者的心態,帶著一顆空空如也的心,全神貫注地投入於當下。

不必在乎結局是否完美,僅以「把事做好」當作唯一的目的,步履不停地向前走,讓努力本身變得愈來愈清淨。

鈴木俊隆的修行方式,就是追求一點一滴的進步,完全不期許任何進步,只要保持真誠,在每個當下盡最大的努力便已足夠。


4 減少欲望,摒棄雜念,誠心做好一件事

在這個焦慮的時代,誘惑我們的東西太多了,人難免會迷失方向。

很多時候,不是我們的能力不夠,而是欲望太多,卻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立下很多flag,真正實現的卻寥寥無幾。

如果不加取捨,不懂放棄,什麼都去嘗試,最後很可能什麼也得不到。

越努力,我們反而離目的地越遠。

曾國藩曾在日記裡寫:

「數日心沾滯於詩,總由心不靜,故不專一,當力求主一之法,誠能主一,養得心靜氣恬,到天機活潑之時,即作詩亦自無妨。」

要做到心靜氣恬,天機活潑並不容易,不恬靜是因為情緒浮躁,不活潑則是因為胸臆堵塞,簡單來說就是兩件事:焦慮、抑鬱。

之所以焦慮或抑鬱,根本原因在於欲望太多。

《莊子·天地》上說:「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

《尚書》中也有言:惟精惟一。

減少欲望最好的方法是曾氏所說的「主一」,一心一意把一件事做下去,做好,不要自我懷疑,不要太過功利,不要有雜念,心思單純才能集中專注,專注才能有所成就。

就像曾氏所說的作詩這件事,只要專注於作詩這件事就好,不要去想著追趕前賢、壓倒時彥;也不要想去博取富貴人的歡心,以此來謀取高位獲得重利。

做其他事也應該如此,決定做了,就做下去,專注於此,只管一心一意做好它,不受雜念影響,不被誘惑左右,才能有所收穫。

莊子所說的「用志不紛,乃凝於神」,大約就是這個道理吧。

人的欲望,很難窮盡,但能掌控。世界如此紛繁複雜,要想成事,人生需要的是「斷舍離」,才能聚焦單點,精準發力。

5 你對了,其他一切就都對了

鈴木俊隆曾說:你對了,其他一切就都對了。

意思是,如果你自己不是恰如其分的話,也就不可能讓任何東西恰如其分。

只有在恰當的時間以恰當的方式做事,萬事才會妥妥噹噹。

剛剛參加工作,或說剛進入一個領域不久,總會不適應,不是我們能力不夠,而是我們還沒找到恰當的做事方式,以及那個恰當的自己。

不必慌張,只要腳踏實地地做下去,把事情一件一件地處理好,你會找到那個恰如其分的自己。

當你能夠恰如其分地扮演好自己,那麼其他一切就都對了。

關注我@時間之果,歡迎轉發、留言、點讚,一起交流吖。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別人越努力越成功,而你越努力越焦慮?
    其實以前呢,我也是一個非常容易焦慮人,而且陷入一種越努力卻越焦慮的怪圈子。後來嘗試過很多方法才慢慢走出來,於是寫下這篇文章,希望能幫到你呀!我雖然嘴上這麼說,但心裡的想法是,我又不是你,如果我的成績跟你一樣好,我還需要這麼努力嗎?高中三年,經常有人勸我不要這麼努力,但我每次的想法都是,我跟你不一樣,我想變優秀,想考985……於是,我拼命努力,從不睡懶覺,也沒有所謂的假期可言。
  • 清聽 | 為什麼別人越努力越幸運,而我越努力越焦慮?
    我想大家都應該有過這樣的經歷,臨近期末考試的時候,每天要求自己早起複習直到深夜,像往常一樣和朋友多聊會兒天可能都會自責,覺得自己沒有珍惜時間,甚至多次問自己:為什麼我沒有再努力一點?的確,努力並沒有錯,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好像忘記了自己的初心,「努力」逐漸成為了我們的目標,而最後大家卻深深的陷入了自責與焦慮當中。
  • 努力和焦慮是一對矛盾體:為什麼我越努力,越焦慮?
    文|芊和這是一個充滿焦慮的時代,看看身邊的人,你會發現,每個人似乎都在被不同原因、不同程度的焦慮困擾著。而最可怕的是你為了消除焦慮而拼命努力,卻發現你越努力越焦慮。,我們一直有這樣一種理念,那就是:努力是對抗焦慮的最好方式。
  • 為什麼越努力越焦慮 | 三個方法助你打破焦慮
    但是這些問題往往是得不到任何答案的,於是只能越來越努力,越努力越問,越問越焦慮,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其實這個時候你的努力已經不是為了目標,而是為了掩蓋焦慮。只有一直努力,你才會告訴自己,我一直沒有懈怠,一直在努力,可是這樣的努力只是徒勞無功,白費功夫罷了。
  • 心理丨為何我會「越努力,越焦慮」
    你好,我是徐澤旭,一名有溫度的心理工作者,我來回答你的問題。越努力越焦慮,聽上去這像是一個惡性循環的模式,也許本來以為自己踏踏實實就可以放下焦慮,結果努力了,卻仍然沒能得到想要的平靜,於是就繼續用努力武裝自己。
  • 國慶假期綜合症:職場中的你,為何越努力越焦慮?
    有的人樂在其中,有的人安於現狀,但還有的人長期處於「越努力越焦慮」的狀態中。 這是為什麼呢?很有可能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存在心理學上的「A型性格」,或者直接受到了「A型性格」者的影響。 失眠的禍首原來是職場焦慮 一天下午,心理門診來了位自稱「快崩潰了」的失眠患者。
  • 為什麼我越努力反而越焦慮?
    當我瀏覽我關注的這些號時,我發現很多是在鼓勵人們學習各種知識,努力上進的。其中一個知名的公眾號大V,還開設了很多不同種類的費用不菲的學習社群讓韭菜們加入,瘋狂地鼓勵大家學習。他解釋說:自己就是通過這種瘋狂學習的方式克服了恐慌和焦慮。你之所以會焦慮,是因為你還不夠忙,不夠努力。他實在太狡猾。
  • 職場中的你為何越努力越焦慮?精英大多是這性格,如何自我減壓
    有的人樂在其中,有的人安於現狀,但還有的人長期處於「越努力越焦慮」的狀態中。這是為什麼呢?很有可能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存在心理學上的「A型性格」,或者直接受到了「A型性格」者的影響。失眠的禍首原來是職場焦慮一天下午,心理門診來了位自稱「快崩潰了」的失眠患者。
  • 為什麼你越努力越焦慮?早點認清這點,還能用焦慮成就自己
    焦慮的本質是什麼?想要得到某種抽象的東西而不得,根源是社會文化造就我們的貪婪。在學校裡,每個人都想想考好的大學,想考好的成績,因為考一個好成績、排名、大學,這是社會文化給我們的,老師、家長、身邊的親朋好友都告訴我們,好大學才是好人生的開始,也確實,好大學畢業,你的人生起點也高了一截。
  • 越努力越焦慮!如何緩解焦慮情緒,打工人趕緊看一下
    小魏是一位95後,本科學的是計算機專業,但他目前的工作是媒體工作,和原本的專業沒有一點關係。,那你就是錯的,仿佛所有人都在提醒著你,不能停下來,停下來就會死掉。,但事與願違,越想努力,就讓自己變得越來越焦慮。
  • 為什麼越努力,越焦慮?你只需回答這4個問題
    回答完這四個問題,我相信你的焦慮一定會安定得多。為了達到理想的結果,我們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越往後越不敢懈怠,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才二十多歲,卻突然發現眼前的路越走越窄這樣一來,當你努力的時候,即便短期看不見收益,你也不會因此而焦慮。
  • 為什麼越努力越焦慮,得先明白焦慮是什麼
    今天和大家聊一聊「焦慮」這隻紅色小惡魔。如何應對焦慮?為什麼有時候我會覺得越努力反而越焦慮呢?一、什麼是焦慮症焦慮症,以焦慮情緒體驗為主要特徵。可分為慢性焦慮(廣泛性焦慮)和急性焦慮(驚恐發作)兩種形式。
  • 雪梨之於我(二)——Joanne:越懶散越焦慮,越焦慮越懶散
    而墨爾本那邊學制長一點。Will: 說到底,你就是想省錢唄。哈哈。你能說收為什麼換專業嗎?Joanne: 這個說來話長,今天就不說了。Will: 這……這麼隨意!Fine,那就讓感興趣的小夥伴加你微信,找你聊好了。最近有在看什麼書嗎,學霸?Joanne: 不要叫我學霸,我會不好意思的。
  • 越努力越焦慮?明明你有很多事情做,但到最後都沒做成?
    你有太多事情要做,卻沒有一件事情做得好你背了幾個單詞後,又想去畫個畫,畫了幾筆後又想著去看書看似很努力的你,其實只是假努力,白白消耗著你的精力>你的努力還沒有達到一種稱之為「心流」的狀態,還達不到一種忘我的境界,自然也稱不上專注或許只是想騙自己圖個心安,假裝自己已經努力過了,但是內心還是依然焦慮你騙得了你自己,卻騙不了你的腦袋因為一天下來之後,你腦袋空空,啥事也沒做好
  • 「越努力卻越焦慮」,或許你屬於職場A型性格
    這樣的人,可謂是將工作融進了生活,吃飯睡覺都想著工作,雖然上進心強,但還是常伴隨「越努力卻越焦慮」的現象,很容易焦慮和抑鬱,失眠更是常事。圖源於網絡我們把這類人稱為A型性格。20世紀50年代,美國學者M·H·弗裡德曼等人研究心臟病時把人的性格分為兩類:A型和B型。
  • 越睡不著越焦慮,越焦慮越睡不著?教你3招打破這惡性循環
    焦慮是病人的心理應激引起矛盾衝突所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是很多心理壓力較大的人出現的一種心理問題。很多焦慮的人沒有辦法讓自己平靜下來,哪怕是在睡覺之前也會想東想西,經常胡思亂想,這樣就沒有辦法順利入睡,時間久了就會導致失眠。焦慮容易引發失眠,其實失眠反過來還會加重焦慮的問題。
  • 為什麼你越努力越焦慮?假努力正在毀掉你
    「我真的想改變」,我們告訴自己,「但現在不是恰當的時候……我累了……我沒有足夠的時間……我沒有錢」如果你發現自己在製造藉口,那就運用積極的自我對話來幫助自己前行。提醒自己,你一旦採取行動,事情才會出現新的轉機。
  • 「越努力越慌亂,心態崩盤步步錯」| 心理學:如何避免考場焦慮?
    所有這些,其實都是內心的恐懼和焦慮導致的。02.為什麼你會越想著要拼盡全力,卻越慌亂?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冬天記的夏天印象》裡寫道:「試著給自己定這樣的任務:不要去想一頭北極熊,然後你就會發現,接下來的每分每秒,你的腦海中都會浮現出那頭北極熊。」
  • 為什麼越努力,越焦慮?我們採訪了500位「踧踖青年」
    是啊,成年人的世界裡,從來沒有容易二字。結婚,生子,住房,買車,就醫,出行……生活的瑣碎混亂逼得年輕人舉步維艱。有人夜不能寐,在知乎求助陌生人:「為什麼越努力,越焦慮?」幾千個回答裡,那些負重前行的靈魂都在扼腕嘆息。無論西裝革履,還是衣衫破敗,似乎誰都逃不過生活的步步緊逼。
  • 劣質勤奮者:為什麼你越努力越平庸?
    這一點,和諾基亞CEO約瑪·奧利拉說的,同樣悲傷。在諾基亞陷入困境時,CEO約瑪·奧利拉曾感慨地說: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麼,但不知為什麼,我們輸了。而此文,正是要將勤奮與能力之間的問題,清晰化。這點,恰恰來自物種的同頻性。 簡單說,我們很難不成為絕大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