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鏈二元酸是指含有10個或以上碳原子的直碳鏈芳香族飽和二元羧酸,這是一類重要的精細化工中間體。這麼生硬地說大家似乎仍無法理解這到底是什麼東西,其實簡單來說,這就一種特殊的化學物質,可以用來合成香料、藥品、特種尼龍、聚醯胺熱熔膠等一系列高附加值的特殊化學品。這種新興的生物材料在自然中是不存在的,國外主要以化學生產法為主。
隨著國內汽車、電子、通信等新興產業的迅速發展,我國對於長鏈二元酸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但由於早年沒能掌握規模化的生產技術,我國的這一行業一直處於落後狀態,只能依賴進口。直到凱賽生物的生物法長鏈二元酸實現產業化。
1、連續三年營收超10億,公司領域內全球領先
根據招股書顯示,2017-2019年度,公司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36,269萬元、175,711萬元和191,619萬元,淨利潤分別為33,272萬元、46,629萬元和47,888萬元。資料顯示,2017-2019年度,生物法長鏈二元酸系列產品收入佔主營業務的比重分別為99.62%、99.70%和99.56%,佔比較高。公司受到疫情影響較為嚴重,預計2020年上半營業收入為81,300萬元至88,377萬元 ,同比下降約22.42%至下降15.67%;預計實現淨利潤22,399萬元至24,813萬元 ,同比下降約8.57%至上升1.28%。
凱賽生物是一家以合成生物學等學科為基礎,利用生物製造技術,從事新型生物基材料的研發、生產及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在領域內,公司是全球領先的利用生物製造規模化生產新型材料的企業之一。
2、科學家看準行業缺口轉型企業家,曾幫助兩位諾貝爾獲獎者
凱賽生物的創始人劉修才,原本是一名科學家,但看到了國家對這個行業的急需,義無反顧地轉型為企業家,帶領凱賽生物突破困境,創下一個又一個紀錄。
劉修才在恢復高考那年,從老家安徽滁州考入中國科技大學。當時的校長是郭沫若,還有華羅庚任數學系主任,師資力量可以說是在全國都是領先地位的。讀本科期間,他聽從化學系主任盧嘉錫的教誨,勤奮用功,努力拿諾貝爾獎。在楊振寧、李振道的成功後,劉修才也成為了赴美圓夢的學子中的一個。
劉修才在美國的威斯康星大學化學系攻讀博士,他所在的實驗室與瑞士的研究所有著合作,當時這個研究所先後產生了兩個諾貝爾獎得主,而少有人知道的是,這兩位獲獎者的實驗樣品都是由劉修才製作的。漸漸地,在學習過程中,劉修才不再以獲得諾貝爾為目標,他把目光放得更遠,他想要對一個行業產生影響,讓這一個行業可以造福人類。
3、放棄美國十大藥企職位回國,投入實驗室個人出資實現生物科技強國
後來劉修才又在哥倫比亞大學和耶魯大學做完了博士後研究後,進入了美國十大藥業企業之一的山度士公司,並且迅速升職。
1993年劉修才應邀參與全國政協在紐約召開的僑領會議,作為這場會議最年輕的參會者,他深刻地感受到了祖國對於人才、對技術的渴望,於是他毅然辭去了在美國待遇優渥的工作,回到了國內,發展起自己的事業。
回國後的劉修才並沒有接受政府部門給他安排的領導崗位,而是選擇低調地進入實驗室,開始他的實驗和創業。「維生素C」項目的成功讓他看到了生物化工的發展潛力,在1997年,他個人出資創立了凱賽生物產業有限公司,開啟了他的生物科技強國之路。
公司成立初期,劉修才幾乎天天泡在實驗室裡,帶領著團隊一遍遍實驗,一遍遍完善,最終公司走上了正軌,開始了穩步快速發展。在攜手攻克了許多技術難關,成功打破國外技術的壟斷後,凱賽生物已經有了完整的產業鏈,再加上良好的市場營銷策略,現在已經是世界上長鏈二元酸系列產品最大的供應商,市場佔有率達80%以上。
4、生物製造產業規模巨大,國產代替進口空間廣闊令人期待
生物產業作為如今最為活躍、影響最為深遠的新興產業之一,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攻方向。生物製造是革命式的生產方式,通過加工和轉化,為社會提供了無數工業產品,同時由於製造過程較為綠色,未來發展空間十分廣闊。
根據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生物製造產品平均節能減排30%-50%,未來潛力將達到50%-70%。到2020年,生物產業規模達到8-10萬億元,生物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超過4%。凱賽生物的主營業務佔比較重,在領域內,全球市場預計將在今年達到437.7億美元,但國內目前的產量無法滿足國內市場需求,進口量仍維持在近80-100萬噸水平。
凱賽生物在領域內可以說為國產代替進口做出了不小的貢獻,公司在本次招股說明書中明確表示,本次大部分募集資金將用於主營業務的相關投資項目,意在擴大主營業務的規模。在進一步豐富產品結構的同時,凱賽生物在行業內的競爭力也將不斷提升。隨著科技的發展,未來凱賽生物的產能利用率也將進一步提升,產品下遊的應用市場也在不斷擴張,公司的發展情況讓人十分期待。